你知道決定「智慧感」的關鍵,其實是一顆不到指甲大的晶片嗎?它如何即時判斷扭力、傾角、溫度,再交給 AI 演算法優化每一次踩踏。本篇付費內容將以騎士角度,帶你看懂晶片規格數字背後的意義,並給出可操作的選車與升級建議。
AI 晶片規格速懂:核心頻率、感測通道、演算法效能
電動自行車的核心是一顆AI微控制器晶片,如同大腦般管理各種感測資料(扭力、踏頻、速度、溫度),並控制馬達輸出。晶片規格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助力系統的即時性與準確性,簡單從三個方面來看:
- 位元數與運算效能(32-bit vs 8-bit)
- 現代主流多採用32位元晶片,效能比傳統8位元晶片更好。
- 32位元晶片運算更快,能更快完成任務並進入省電休眠模式,實際上更省電。
- 對騎士而言,這代表續航力更長、助力反應更快。
- 感測精度與助力手感
- 感測器數量與解析度越高,助力系統就越「聰明」。
- 高階系統每秒可進行數千次取樣,精準掌握踩踏力量與速度,帶來自然流暢的騎乘感受。
- 低階系統資料少、頻率低,容易產生延遲、突兀感。
- 對騎士而言,高精度的系統能讓助力更貼合踩踏的力量變化,起步、爬坡特別順暢。
- 演算法更新頻率與騎乘體驗
- 演算法更新頻率越高(例如每秒1000次),反應越即時。
- 高頻系統能迅速反應踩踏變化,例如停止踩踏即刻切斷動力、突然踩重時立即增加推力。
- 更高階的晶片甚至能判斷騎乘情境(如爬坡或平地),自動調整助力模式,帶來更安全、平順且直覺的騎乘感受。
三大晶片供應鏈勢力圖
全球智慧電輔車的晶片與系統供應鏈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德日系封閉平台、台系開放模組,以及美系雲端方案。這三股勢力各有特色,對消費者的影響也不同:
1. 德日系封閉平台(Bosch、Shimano、Yamaha)
- 特色: 一站式、成熟穩定,所有零件與軟體皆由原廠提供。
- 優點: 騎乘感受細膩自然,助力穩定可靠,買來即可安心使用。
- 缺點: 生態封閉、維修成本高,零件無法通用或第三方更換,DIY或客製化空間有限。
- 適合對象: 重視品質可靠、不想自行調校的騎士。
2. 台系開放模組(TranzX、愛發科、巨大、美利達)
- 特色: 開放平台設計,零件與控制器標準化,便於自行升級與維修。
- 優點: 彈性高、價格經濟實惠,易於改裝與維護。
- 缺點: 助力反應和軟體優化可能略遜於大廠,需自行調整設定,售後支援品質不一。
- 適合對象: 追求性價比、具備動手能力且樂於自行調校的玩家。
3. 美系雲端方案(Serial 1 by Harley-Davidson、Google Cloud)
- 特色: 軟體為主導,強調智慧連網功能,如GPS追蹤、數據分析、防盜定位等。
- 優點: 功能豐富且能持續透過雲端升級,使用體驗隨時間增加。
- 缺點: 涉及隱私議題、部分功能可能需付訂閱費用,且離線時功能可能受限。
- 適合對象: 喜歡科技應用、重視智慧互聯與未來升級的騎士。
總結:
- 封閉大廠:穩定可靠但昂貴且少自由度。
- 開放模組:經濟彈性但需自行調校。
- 雲端智慧:功能豐富但要考慮隱私與長期成本。
如何選擇取決於你的預算、動手能力和對智慧功能的偏好。
選購指南:五步驟挑出適合你的 AI 車款
選購智慧電輔自行車如同找一個「智慧夥伴」,需確認晶片系統是否符合你的需求。透過以下五步驟,快速掌握選購重點:
❶ 確認騎乘場景(通勤、郊遊、越野)
- 通勤族:選擇穩定、省電,有導航與防盜功能的晶片系統(如Bosch Active Line)。
- 長途郊遊:重視智慧續航管理與多模式切換(如坡度偵測、自動助力調整)。
- 越野探險:要求瞬時扭力、精準地形反應、避震整合功能。
先釐清用途,再對應選擇合適規格。
❷ 預算與功能配對(避免不實用的冷門功能)
- 列出必要與非必要功能,避免為不常用功能多付錢。
- 必要功能:如GPS防盜、續航能力、可靠助力控制。
- 非必要功能:如語音助理、指紋啟動、低效能量回充(自行車回充效果有限)。
- 透過評測與用戶評價,找出實際好用的功能,避免浪費預算。
把錢花在實用性與核心功能上最划算。
❸ 試騎檢核表(實際感受晶片系統細節)
試騎時特別留意以下幾項:
- 助力延遲感:起步時助力應即時、平滑,不拖泥帶水。
- 停止踩踏反應:停腳後馬達應立即停助力,避免持續推送。
- 剎車回充阻力:下坡時回充煞車不要有明顯拖曳感。
- 換檔銜接:變速時晶片是否智能調整助力,避免頓挫。
- 智慧模式體驗:不同騎行模式的助力差異,找適合自己踩踏節奏的設定。
親自感受才能真正判斷人車是否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