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結論講清楚:
不預測,是指數投資人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最違反人性的地方。
只要做到「不預測」,投資績效通常會更穩,情緒起伏也會少很多。
上週五台股殺聲隆隆,終場大跌 991.4 點,跌幅 3.61%,創下史上第六大跌點。而向來表現強勢的 11 月美股,也同步下跌:
* 標普 500 下跌 3.5%
* 那斯達克下跌逾 6%,寫下自川普宣布全面對等關稅以來連三週最大跌幅
市場只要下跌,媒體就會開始出現各種解釋:
有人說是 AI 泡沫疑慮、有人說聯準會不會降息、有人說與美國政府關門有關。
總之,市場永遠不缺答案,而媒體也會很盡責地為下跌找理由。
「預測市場」看起來是最簡單的事情,也是最難的事情。預測準了,就會覺得自己神機妙算、判斷高人一等;不預測,反而容易被誤解成沒有看法、不懂市場,甚至「不夠聰明」。
市場下跌時,價格波動引發恐懼,加上媒體渲染,就會開始預測下一步可能更糟。害怕虧損加大、意志不堅定,情緒壓力一過頭,大多數投資人就會在「不安全感」的驅使下賣出持股,換取一點點短暫的安全感。
人性的好強也讓我們特別想在預測、買賣的判斷上展現能力,希望自己能夠在市場中找出優勢,證明敏捷與聰明。
但真實的投資世界太複雜:
政治、利率、通膨、產業前景、獲利預估、資金流向、投資人情緒……
這些因素糾纏在一起,變化速度又快。
要「正確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沒有人能靠預測長期打敗市場,連專業經理人都很難做到。主動型投資人仰賴主觀判斷與預測市場,但因為市場太難預測,進出場容易出現誤判,報酬最後往往輸給市場本身。
指數型投資人的想法很單純:
既然未來預測不了,那就乾脆不預測——
* 不預測市場下一步
* 不預測利率和通膨
* 不預測 FED
* 不預測哪國勝出
* 不預測哪個產業會爆發
用市場本身作為工具,不挑股票、不挑產業,直接買入整個市場,接受市場長期給的報酬。
真正的技術是:用「不預測」保護自己的情緒。
跟著市場的起伏律動,讓短期波動成為背景音而不是壓力來源。
再加上長期持有與「持續買進」的節奏,不論市場高低,都固定投入,讓時間替你做加權平均。
這種平穩的投資機制,能讓投資人擺脫「要不要現在下車?」的焦慮。
當內心不再徬徨,就能抵抗市場雜音,保持持有不亂動,
不會在低點恐慌賣出,最終才能拿到市場長期成長的報酬。
長期投資不是比預測,而是比誰能在波動中平穩度過。
不預測,是最違反人性,卻也最有效的投資策略。
*風險揭露:本文僅供教育與一般性資訊之用,非投資建議,亦不構成任何推介或招攬。文中提及的「指數化工具」僅作為示範用途,不提供個別化投資建議或報酬保證。投資前請自行判斷風險並諮詢合格專業人士。
提醒: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可能虧損本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