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資料的廣角鏡與望遠鏡

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認為,人腦天生會去尋找各種意義與連結,例如聽到上司講話會推測他的情緒或喜好,或是媒體名嘴很容易針對各政治人物的言論做延伸性的解讀,在金融領域的技術線圖容易讓人潛意識裡做出趨勢延伸的推論。


股市資訊的呈現方式,在潛意識裡影響著投資人的觀點;如果先看到一張呈現漲勢的線圖,還沒有仔細掌握其他資訊前,可能會讓投資人潛意識認為它是好的投資標的,或是覺得企業可能營運狀況不錯,或是有甚麼基本面的轉機。


實際上常見的財經名人文章通常就是這樣的邏輯推論,當股價表現亮眼就代表企業的營運績效不錯,或是營運調整而有了轉機,或是推論產業有了新的趨勢方向,當股價亮眼就值得繼續投資;但真的是如此?有些時候是,有些時候不是。


若投資人潛意識的判斷受股價表現(技術線圖)的影響,無形中輕忽了其他資訊,很容易做出失誤的判斷。
人們通常不會因為看到一雙漂亮的眼睛,就認定整張臉都很美,因為有可能嘴巴或鼻子比例不對,使得整體看起來並不漂亮;不過,股市裡常有人看到線圖漂亮,就認為前景光明,認定具有投資價值。


股價表現(或是技術線圖)是各種因素綜合呈現的結果,但追蹤股票要看的是各種可能影響股價的因素,包括營收獲利財務或籌碼等都很重要,技術線圖只是其中一項資訊,必須整體一起判斷。

 

個人的整理資料型式是用簡單的程式與連結,把幾個資料放在同一個畫面:包括幾個籌碼數據與圖形,營收,融資,EPS,營業利益率,毛利率,技術線圖,盡量像是使用廣角鏡把較多的資訊一起納入。


與一般網站或資訊軟體的差異在於,我同時把幾項與股票表現相關的重要資訊放在同一個畫面,同時接收幾項資訊而不單只看單一項資訊,像是廣角鏡與望遠鏡頭的差異,當頭腦裡的天性要找尋意義與連結時,不會只受到技術線圖的影響,還有其他資訊可以提供不同的觀察角度,整體綜合一起判斷。

 

一般網站的資料通常是一次顯示單一項資訊,包括技術線圖,營收,法人買賣,融資,獲利,毛利率....等等,要去點擊連結或輸入代碼才會一一呈現,像是用望遠鏡看資料,一次只會看到局部畫面。


人的腦袋可以短期記憶或處理的項目數量,大約在八或九個項目,例如電話號碼就是7~9個數字,若再多幾個數字,人腦就記不住了。
一般狀況是投資人要看幾個資訊畫面,就得點擊幾個連結,或是輸入幾次的股票代碼,慘的是點擊到第五六個連結之後,已經忘了第一個看到的資訊了,而且還只是一檔股票的資訊,如果追蹤的是二三十檔或更多,真是要感嘆,怎麼腦容量沒辦法像半導體一樣有摩爾定律而不斷擴增;有時候投資不順利的原因之一,是被過於龐大數量(也是貪心)的資料壓垮。

 

用簡單的程式與連結這樣設計的背後邏輯在於,頭腦在尋找股價表現的意義與連結時,可以同時看到較多資訊而不會只受單一項資訊而誤判,也節省需要多次點擊連結或輸入代碼的時間;單一股票的資訊項目很多,要在單一畫面呈現那些項目,則有賴背後投資邏輯的取捨,思考哪些項目對於投資決策是最重要的關鍵。


資訊軟體開發者很容易就可以做出類似的畫面資料,但他可能缺乏適合的投資邏輯,以致於未必能選擇合適的資料呈現,而另一方面,具有投資邏輯的投資者則相對缺乏資訊程式能力,在資訊的整理方面可能相對缺乏效率。

 

一直找不到適合自己使用的資訊軟體,後來只好自己用簡單的程式來達成這個目的,一個簡單的資訊畫面,背後隱含著一些看不到的設計邏輯,但重點不在於程式軟體,重點在於資料整理模式及其相對應的投資邏輯。

 

上面附圖是台積電的資料,可以看到基本面表現優異,包括營益率或毛利率都創近幾季新高,但籌碼面卻有隱憂,大戶與外資近期都在賣股票,散戶與融資倒很響應張董事長的號召。
今年除息後尚未填息,但從籌碼角度看(大戶+外資) VS. (散戶+融資),力量差距顯而易見,填息路恐有點坎坷。

 

以下是新聞摘要:
張忠謀激動 籲台灣人多投資台積電(2017年06月09日 蘋果日報)
張忠謀難掩激動:「這不是我們要的,也不是我們所選擇的,這是台資所選擇的!希望台灣的投資人多投資台積電,每天都有機會,對台積電有信心的話,多投資。」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