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2/19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 失去靈魂的藝術,文字的謀殺與報復

《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是由 Tom Ford 所編劇與導演的黑色驚悚電影,主要角色有 Amy AdamsJake Gyllenhaal,與 Michael Shannon。無論是導演或是演員,都是一時之選。這部電影已是認證之新鮮蕃茄(Rotton Tomatoes: 72),也是我的2016的最愛之一。
如果看完《夜行動物》之後有著不知整部電影到底在演什麼、想說什麼,甚至覺得結局真是莫名其妙的感受,不如把整部電影都翻譯成簡單的白話文,就比較容易進入與理解了。
Susan(Amy Adams 飾演)出身於德州的中產階級,她在學生時代愛上了文藝青年 Edward(Jake Gyllenhaal 飾演),並堅持要跟他結婚。即使母親告訴她,以她嬌生慣養的性格,跟那沒銀子又軟弱的書生結婚,怎會有好下場?但年輕氣盛的 Susan 只丟下一句:「我絕不會跟你一樣!」就跟 Edward 編織夢想愛相隨去了。
《夜行動物》劇照。photo source:movienewsplus
《夜行動物》劇照。photo source:movienewsplus
不久, Susan 果然展現與母親一樣的強勢性格。畢竟創作需要時間醞釀,而醞釀期間根本沒有穩定收入,嬌生慣養又過慣天龍生活的 Susan 實在熬不過去。正如母親的預言,她開始看 Edward 不順眼,不但嫌棄他軟弱,還強烈需要奢華生活的擁抱,於是由於無法忍受繼續等待的煎熬,動輒與 Edward 激烈爭吵,以致逐漸流失愛相隨的意願。這是典型因為階級與習性差異而難以幸福的男女結合(關於階級與習性所造成的婚姻問題,請參考《控制》(Gone Girl )美麗婚姻的致命傷 )。
後來,意外認識與自己經濟條件相近與習性基礎雷同的現任先生後, Susan 與他一拍即合。不僅相偕去墮掉與 Edward 已經懷孕的孩子,他們的外遇還被 Edward 逮個正著。
19 年後的現在, Susan 已是成功的藝術策展人,而先生則是藝術經紀公司的大老闆,兩人奢華富足的生活時時包圍在眾多高檔藝術品之中。此刻的 Susan 看起來擁有極為完美的生活,倘若不將老公喜愛在外花天酒地又玩弄年輕嫩妹的外遇行為列入考慮的話。
正當 Susan 對於虛有其表的婚姻生活感到萬分無奈之際,也在一場展覽的開幕式之後,已經筋疲力盡的 Susan 接到來自 Edward 的包裹,裡面是一本剛出爐的小說與一封信。信上寫著,這本小說的靈感來自 Susan ,所以要回贈給她,同時, Edward 也邀請她共度晚餐。
Photo source : filmstage
因為老公外遇又對現下生活按耐不滿的 Susan ,開始在長期的失眠之夜,慢慢以閱讀 Edward 的小說打發渡過。這是一本關於 Tony (Jake Gyllenhaal 飾演)的妻女在夜間旅程之際,雙雙被謀殺的小說。
——只是,Edward 的這本小說,到底想說什麼,目的為何?
隨著 Susan 因為閱讀小說而沉入回憶,於此同時,觀眾也被帶入 Susan 回憶過去緬懷舊情的意識之流。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是跟著 Susan 的情感在理解 Edward 的小說。然而,這部小說真正想表得的意義,真如 Susan 的理解想像與預期嗎?事實上,整部小說的真正意圖,非得等到電影的最後一幕,才真正地水落石出。就在電影結束一霎那,身為觀眾的我們,或許還無法即刻理解這部電影充滿後座力的第二層涵義,而必須沈澱好一會兒,才能逐漸清醒而恍然大悟。
原來,這根本不是老情人回顧愛情且意圖恢復舊情的故事,Edward 真正的用意是想以這部小說作為武器,來給 Susan 進行一場慢性的「文字謀殺」。再對照 Susan 在辦公大樓牆上看見的一幅畫,紅黑為底,用大寫字體大大寫著 REVENGE,報復與謀殺的主題,於是更為明確。
透過《夜行動物》這本小說, Edward 最想告訴 Susan 的底層心聲是:
Fxxk,你不愛我也瞧不起我,覺得我軟弱沒用是嗎?沒關係,雖然我沒錢也沒膽真的拿槍,但我有筆,我有文字,我要用我的小說謀殺你、謀殺你的小孩,然後再把你心中那個懦弱的我通通殺掉,把這一切全部葬在你的記憶裡。 幹,你真認為我很沒用很孬是嗎?你怎麼想我,我就會變成什麼樣子。你對我沒信念沒信心,我就會變成你所想的那種樣子。態度,就是態度,態度很重要,而你就是把我映照出來的那面鏡子。故事裡的 Tony 就是你想像的我。只是,很抱歉,我剛好不是那種人,而那個你想像的我,已經死了,已經隨著你的想像,死在故事裡。所以,哈哈,很抱歉,我不會出現,Fxxk,當然也不會和你吃晚餐。你上當了,哼。
你一定會想說,幹嘛非得要夾雜那麼多低俗的髒話表示呢?這是有原因的。
正如前面所提,當 Susan 開始閱讀《夜行動物》這本小說時,隨著電影進行的節奏,觀眾的認知也會跟著 Susan 的意識往前走,然後以 Susan 想像中的 Edward 來閱讀小說,也將 Edward 與小說中的 Tony 直接畫上等號。於是,我們會與 Susan 的想法一致,認為這是一本描述 Tony 悔恨自己因為軟弱而無法保護妻女的悲傷故事。由 Tony 的自我譴責甚至(不小心)自殺,Susan 開始產生某種感同身受的悲憫,進而認同 Tony 的自責,甚至因為眼見 Tony 飽受身心折磨之痛而願意原諒 Edward。這也是為什麼 Susan 在讀畢小說之後,決心給已經從不理會的 Tony 寫封電郵問好,並且答應會面晚餐。
Photo source :www.theguardian.com
只是,當故事來到最後的晚餐,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去,那位答應即將赴約的 Tony 卻一直沒現身,真是叫人一頭霧水。然而,顯然後來 Susan 終於明白,原來,不管是這本小說或是這場飯局,都是 Edward 十多年來精心設計的一場騙局,目的不只是要 1) 在釣回 Susan 的心之後馬上謀殺這段情,還要 2) 謀殺 Susan 與女兒,同時 3) 再殺掉那個被誤解多年的自己。Susan 的最後醒悟對於觀眾來說,實際上並不容易理解,必須回頭以 Tony 的角度想像這本小說的創作動機,才有機會明白理解。
這種由不同角色的不同角度所產生的「雙焦點閱讀」,即是這部電影的高竿之處,也是這個故事難以理解的原因。《夜行動物》有兩層觀點,第一個焦點是以 Susan 的意識流作為閱讀基礎,在這一閱讀層次的 Edward,是個祈求原諒與難忘昔日的舊情人,故事充滿往日情深以及誤會的悔恨。然而故事的表層與底層相差十萬八千里。
故事底層的第二個焦點,則必須以 Edward 的創作意圖作為閱讀基礎,而他的創作動機就埋在他自己小說角色的言行舉止裡。當我們由 Susuan 的上層閱讀來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會以為 Edward 即代表著 Tony 一人,但是當電影結束之後,因為震驚而不得不一再回想,也因此再次由後往前比對多次之後,才終能總算明白,原來,《夜行動物》裡的 Edward 根本不只 Tony 一角,而是同時扮演參與謀殺事件的 Ray Marcus(Aaron Taylor-Johnson 飾演)。也就是說:
Tony = Edward + Ray。
在小說裡,Edward 把自己一分為二: 他以 Tony 這個角色裡保留 Edward 身為文弱書生的懦弱卑微性格;而那些因為文化教養而讓他壓抑內心隱忍不發的黑暗潛意識,則透過 Ray 與其他惡棍角色(Lou and Turk)的行動與語言來顯露表現,包括那些受過教養的 Tony 說不出口的三字經。
或者也可以這樣說: Tony 是 Edward 善良美好的一面(超我 ,superego),是受過道德教育規範且充滿美德善心的自我。這個部份的自我願意犧牲,甚至還容忍出妻女的驕縱。因這部份的自我相對願意妥協,所以顯得軟弱無能。這種善美的個性在渴望富裕生活的年輕 Susan 眼中,儼然是種扶不起的阿斗的醜態。
然而,人性是複雜的,沒有人是完全向善妥協,也沒有人是全惡暴力。那些看起來和善溫馴的人,並不是沒有暴力與黑暗而總是願意讓步,事實上那些因為妥協而不得不犧牲或壓抑的聲音,都默默地蟄伏在身心黑暗的隱密角落。也就是說,Susan 認為總是乖巧讓步的軟弱 Tony,並非全然妥協,那些因為教養而隱藏不說的話語,只是刻意的壓抑。而這些被壓抑的暴力之聲,既然不是 Tony 的語言,Edward 就它們透過三個惡棍(Ray, Lou, Turk)表現,特別是 Ray 的暴力理論與言行。
「你是我的鏡子,你的態度決定我的行動;你怎麼想我,我就會變成什麼模樣。」這是一句關鍵的證詞。三個罪犯中的 Lou 曾經告訴 Tony :「別怕,Ray 不曾殺過人,只要你配合,就不會有事。」結果,姦殺事件竟然還是發生了。而 Ray 告訴 Tony :「沒辦法,誰叫你老婆女兒一直把我當成強暴犯跟殺人犯?那我只好真的變成那種樣子了。」
上述內容由 Susan 的表層閱讀角度看來,根本就是歹徒的犯罪藉口;但是若是由 Edward 的創作動機底層看來,反而都成了小說中的象徵語言,不只代表備受壓抑的 Tony 一直不敢說出的真心話,同時也是 Edward 過去因為一直戴上溫馴和善的面具,而始終開不了口的憤恨。換句話說,Ray 根本就是 Edward 的潛意識(本我 id)。
Edward (自我 ego) = Tony (超我 superego) + Ray (本我 id)
就是因為如此,那些翻成白話的內容必須加上許多呼父叫母的法克與雪特。如此才是 Edward 的全套真心話。畢竟除了 Tony 的語言之外,還得加上 Ray 的語言,才是 Edward 未曾消音的完整內心獨白。
Photo source:www.boundless.com
。。。。。。
你一定覺得怎麼可能,拜託,故事真的是如此嗎?
這就是這個故事極為高竿之處。不只交疊表層故事與底層故事的雙焦點,其間交錯穿插愛與恨、贈與與報復;還利用讀者(觀者)在多焦認同的錯亂之間,將恨埋藏在愛裡,將報復謀殺埋藏在懷念舊情裡,還把好人說不出的骯髒話,通通埋在惡棍的齷齪嘴臉,一語數的,一箭數鵰。於是,電影裡的小說,宛若一套巧妙的文字武器,不只謀殺報復,還以故事顛覆現實。(這真的是近日讓我驚嘆的故事敘述方式。當然,我看的電影並不多,或許還有很多厲害的故事,只是剛好沒看到而已。)
於是,《夜行動物》表面上像是個舊情復燃的故事,但底層卻是個懷恨謀殺的故事;表層是個告解救贖的故事,但底層卻是置舊情人於死地的故事;表層看起來文藝奢華,但底層看起來則是齷齪失德。
這種表裡不一,表象與事實不合的象徵,就呈現在最詭異第一幕:許多肥胖裸女舞蹈的藝展開幕。
這一幕讓人非常不舒服,雖然大家都喜歡裸女,但是那些肉體卻讓人毫無興致,雖然大家都喜歡熱舞,但是那些舞蹈卻毫無美感。到底這場開幕的意義為何?
這就是這部電影除了謀殺之外的第二個主題:沒有靈魂的當代藝術與沒有靈魂婚姻。
因為沒有靈魂,無論是當代藝術或是奢華的婚姻,表面上看起來都很美很吸引人,但骨子裡卻因為只在乎商業目的而缺乏真實價值。就如同那些表面上想讓人大飽眼福的裸女,實際上卻讓人愈看愈噁心。雖然我們知道這些表演的目的是為了美感,真實的感受卻不舒服也不美。這些軀體,都是沒有靈魂的假掰裸體。
這就是導演對當代藝術的批判。這些批評也出現在 Susan 描述她經手的藝術品及親身參與的藝術工作。當商業過度介入藝術,甚至操縱藝術,就會讓藝術失去靈魂,成了表面看似有美,但卻沒有真實靈魂的假掰藝術,也就是 Susan 對自己經手的藝術行當的批評:垃圾、垃圾,通通都是垃圾文化。
婚姻亦是如此。Susan 跟先生的婚姻看似金童玉女,有錢有勢又開著名車住豪宅,正如 Susan 常常自問的:「生活都過得這麼爽了,到底是還有什麼好不滿的呢?」其實她所不爽卻不自知的部分,就在於靈魂的空洞。
當故事繼續前進,逐漸扒開他們婚姻外部的華麗包裝,便赫然發現內部的情感部分,根本早已頹圮發爛,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只失去了彼此的信任與依賴,同時也失去精神與肉體之愛。兩人除了繼續保持婚姻外部的契約架構,維持金童玉女的虛假體面,並維護兩人現有的奢華經濟結構之外,實在沒有任何維繫這場婚姻的意義與目的。這是場失去靈魂的婚姻:「宛若椰子水的射精」,Susan 在餐會上遇到的婦人如是說,也恰好是這段婚姻最悲哀的註腳。
Photo Source:www.theguardian.com
生活在這種失去靈魂的藝術與婚姻裡,讓 Susan 失去生活的目標與意義,也失去了睡眠。她渴望有人陪伴,渴望好好睡個一覺。但是先生一直不回家,就算回家也不躺在她身邊。怎麼辦呢?
彷彿失眠之夜的救贖一般,前夫的小說來了,她開始倚賴《夜間動物》這本小說作為消磨失眠的慰藉。
雖然曾是藝術高材生的 Susan,原本並沒有創作動能,現在又處在沒有靈魂的藝術品與失去靈魂的婚姻之中,內心極度苦悶,於是,當 Edward 的小說出現,曾經在 Edward 身上見過文藝精神的她,便不由自主就產生了情感依賴。雖然無法支持奢華的富裕生活,作為創作者和文字藝術家的 Edward,畢竟有著滿腔的創作熱情與靈魂,這也是為什麼剛開始 Susan 會被他深深吸引,甚至不惜為此遠離熟悉的貴婦生活。在精神意義上,Edward 根本就是 Susan 的靈魂出口。只是,離開 Edward 之後的 Susan,雖然總算獲得安穩的生活保障,卻失去靈魂出口,此時的 Susan 極為思念這種靈魂上的內在奢華。
於是,Edward 的小說就是利用 Susan 渴望靈魂追求的情感轉移。趁她面臨失去靈魂的空虛之際,在內部填補一則充滿回憶的故事,再慢性謀殺她的睡眠、幻想、與情感。
因此,既然 Susan 一直認為 Edward 是個懦弱的人,那他就在故事中扮演懦弱無能的父親,既保護不了妻子兒女,甚至還逃避責任。他始終活在思念妻女的痛苦,與無法同甘共苦的自責中。更悲哀的是,自己保護不了妻女的罪惡感與日俱增如影隨形,讓他更加難以原諒自己。Edward 利用角色的設定,一方面暗示 Susan 對 Edward=Tony 的認同,另一方面藉此賺取 Susan 對 Tony 的同理心,收買她的同情心,順勢回收她對 Edward 的情感。
漸漸地,就在 Susan 的心逐漸完全認同 Edward 的寫作才華,幾乎完全被收買,也樂意與 Edward 再見一面共進一餐之後,頓時,Edward 竟給了個閉門羹。這個結尾是故事的高潮所在,非常的震撼。讓一路上隨著 Susan 而情緒起伏的我們,煞那一頭霧水。直到回頭重新意識到 Edward 的創作意圖與報復動機,才發現文字力量的驚人:不只顛覆現實、超越真實,還以虛幻凌駕真實而翻轉現實。
這真是個非常讓人讚嘆的故事。讓人見識到文字的強大力量,既可以讓愛起死回生,能置人於死地,也能顛倒真實為虛幻,翻轉虛幻為真實,甚至最後還讓人完全分不清到底是活在夢裡抑或現實。剛好,這也是 Susuan 的處境,是夢還是現實,是幻想還是真實,早已交疊不清。
無須一把槍,僅僅只是文字,Edward 就能翻轉 Susan 的現實,傷了她的心,報了二十年之仇。我是到了總算想通最後一幕,才明白,這根本就是個殘酷寫實版的「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words…」 的電影。於是文末附上一曲 Fugees 歡樂版的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聽完上面這首,再附上 Duff Daddy’s 〈I’ll Be Missing You〉,配合 Susan 在餐廳裡孤獨等待的心情。這兩首歌曲的連結,串起了 Susan 的故事結尾。當 Susan 在最後一幕中,孤孤單單地等待著 Edwrad ,她內心沒有說出的那些話,應該就是:「沒錯,你用文字殺了我,也殺了你自己。可是,我中毒了,因為我開始想念你了⋯⋯」
。。。。。。
但是,Edward 真的對 Susan 毫無情感嗎?當然也不。一個人願意花十多年的時間撰寫一本小說來象徵性地謀殺一位曾經深愛的女性,如此的撰寫動能必定得啟動於非常強大的情感驅動。於是不幸的是,Edward 設局的謀殺結果是雙向的,不只殺了 Susan,也殺了自己。 Susan 的失落絕對不孤單,因為沒有現身的 Edward 肯定在報復勝利之後的寂寥夜晚,徒留無限的悔恨與落寞。
這是寫實的人性,愛與恨常常是一體兩面,想以恨解決失敗的愛情,到最後通常也只能落得兩敗俱傷。正如同《夜行動物》小說裡的 Tony 一樣,那把槍在恨與恐懼的盲目驅使之下,最後竟是誤傷自己。於是雖然這場飯局看來是 Edward 的勝利報復,但身為讀者的我,似乎同時也看見此刻佇足餐廳外頭的 Edward,正瞧著盛裝打扮焦慮等待的美麗前妻,他的眼角已經滴下淚珠,而內心也足足淌流了一公升的熱血。
Photo source:movienewsplus.com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葉菀菱、蔡宜蒨
封面圖片來源:movienewsplus.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