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東非聯邦即將實現?恐怕還有段距離

之前有朋友想了解東非聯邦這個組織,利用這篇稍微做個簡單的介紹。

 

一般台灣民眾開始認識到這個組織,可能是源自於2015年總統大選期間,副總統辯論會上出現的提問。當時因為東非聯邦還未成立,詢問這種未來式的問題,引發爭議。然而到了2017年9月,這個聯邦還是預計成立中,究竟,東非聯邦是什麼玩意呢?

 

一切的事情,都要從歷史談起,像非洲這種苦難的大陸,更需要了解過去,才能理解現在為何如此。東非聯邦是「東非共同體」(East African Community)的未來展望,目前該共同體一共有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蒲隆地、盧安達、南蘇丹六個成員國,其中自1967年初成立就存在的創始國為肯亞、烏干達與坦尚尼亞。看到這三個國家,對歐洲殖民主義有研究的朋友,想必已經浮現出背後的殖民母國:英國了;至於蒲隆地與盧安達,則是先由德國統治,後交給比利時接手;2011年獨立的南蘇丹,前身也是英國殖民地之一。

 

東非共同體的發展其實很不順利,雖然像肯亞、盧安達等國家物產豐富,烏干達更是被稱為非洲明珠,然而因為殖民母國的分化統治與由上而下民族國家體制植入,使得跟其他非洲國家一樣,都於獨立後出現了適應不良的情況,在部族主義仍是政治主流的情況下,國家機器與國家資源成為掌權者授與同家族、同部族的豐富寶庫,並透過這種恩庇侍從主義強化掌權者本身的權威;另一方面,對於不同部族的人民,輕則差別待遇,重則屠殺驅離。

 

舉例來說,盧安達震驚世界的胡圖族與圖西族種族屠殺,其實是殖民母國刻意挑撥的相互仇恨,甚至就連胡圖族與圖西族這兩個族群,本質上也都不全然是「兩個族群」,但因為統治方便,結果在1994年,盧安達獨立32年後,掌權又佔多數的胡圖族人對圖西族人進行屠殺行動,三個月內導致近100萬人死亡,而當時盧安達全國人口也才700萬人。而且盧安達屠殺事件還影響到鄰國烏干達,因為在後者境內,圖西族反而是多數人口,加上烏干達也希望趁機擴大影響力,因此表面上是盧安達內戰屠殺,實際上是有外國勢力干預的。

 

有了這樣的基礎認識,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東非共同體在1967年成立,但1977年一度解散,過了23年,才又由創始三國重新成立。自己國內的政治經濟都穩定不了,哪有力氣去搞區域整合?對比之下,「我想成為非洲王」的格達費,能夠到處找人談合併,也的確是有他的本事在呢。

 

眼尖的朋友,應該已經注意到一個時間上的巧合了:1967年,這一年,是歐洲各國於1965年簽署《羅馬條約》,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大組織整合為「歐洲各共同體」的生效年份。但是相較於西歐國家有其羅馬帝國的歷史榮光為整合目標,東非共同體的區域合作,則是來自於其殖民脈絡。創始三國肯亞、烏干達與坦尚尼亞,在殖民時期便由宗主國英國透過東非高等委員會(East African High Commission)設立關稅聯盟,對外實施共同關稅,在經濟整合上有其基礎條件。

 

另一個巧合是,東非共同體的願景:東非聯邦,其實是單一聯合主權國家,也就是歐盟整合的最高目標。根據統計資料,「統一後」的東非聯邦,將擁有182萬平方公里面積(60個台灣)、1.38億人口,成為僅次於奈及利亞的非洲第二大國,在朝向一體化的過程中,預計將共同貨幣定為東非先令,也就是殖民時期英國發行的貨幣名稱;與此相對的,則是中非經濟共同體的中非法郎與西非經濟共同體的西非法郎。

 

最新的進度,是正在討論索馬利亞的入會案。儘管目前看起來,邁向東非聯邦的進度還算順利,然而能否達到最終的「單一聯合主權」國家,還有非常多的問題需要克服。就算是共同體內相對富裕、穩定的肯亞,其部族主義仍對打造有效率跟廉潔的行政文化造成不小挑戰;再者,盧安達大屠殺對該國與烏干達的政治影響,至今仍存在,也就是種族衝突的問題;第三,各會員國的經濟情況落差大,要維持最低限度之加入聯盟前三年保持通貨膨脹率不能超過5%,財政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6%,國內生產總值稅負率最低為25%等要求難度不小;最後,這些國家仍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誰是老大」,將會是東非聯邦必須要面對與解決的困境,而且一旦掌權者替換,能否從國內和平轉移政權,進而維持共同體及未來聯邦的穩定,都有待觀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