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投資人之路(13): 貨幣不是資產

    點擊中產階級之歌FB 粉絲專頁並按讚,所有最新訊息和文章不漏接。

     

    很多人都說我要賺大錢,有了多少錢,我就可以怎樣怎樣。或是說,日子和工作很苦,沒辦法我都是為了錢工作。於是你付出了青春、聰明才智和時間去取得金錢,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金錢的價值是甚麼?先說結論,我可以說金錢(正確的說應該是貨幣)本身只有交易和儲存的功能,而貨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甚至我可以說貨幣的存在就是為了要貶值!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冷汗直流,下面請聽我娓娓道來。

     

    我們先來看一下美元的歷史好了。小時候我們稱美元為美金是因為在金本位時代,美元的發行是對應著等量的黃金。換言之,沒有足夠的黃金是無法增發新的美元的,因此有限的黃金限制了貨幣的供給和發行。1870年美國政府為了回收黃金發行了金幣券(Gold Certificates)畢竟出門要帶黃金或是金幣沒有紙鈔方便。隨後在1878年,美國又發行了銀幣券(Silver Certificate),這兩種貨幣分別於1933年和1968年停用。現在所流通的美元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所發行的聯邦儲備劵(Federal Reserve Note),隨著1970年美國放棄了金本位制以及金銀幣權的停用,Federal Reserve Note正式全面統一和取代不同版本的美元。

     

    快速看完了美元的歷史,發現玄機了嗎?早期美元的價值是可以換等值的金銀,但是現在的美元只是依靠美國政府的信用在支撐。這也就是為何過去的50年,美元的購買力幾乎貶值了九成,而美國的國債增長也一去不回頭。覺得這只是個例嗎?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對日抗戰後的國民政府發行了金圓劵來取代原來已經發行氾濫的法幣,結果在沒有足夠的美金準備以及再次無止境的印鈔,很快地就達到20億的發行限額是原來法幣供給的十倍。而後取而代之的銀圓劵(就是白銀為儲備發行的貨幣)也再次面臨了無止盡發行而後崩潰的命運。

     

    透過歷史你就可以發現,貨幣只能是一種交易工具而並不是一種資產,因為它不會增值,持有貨幣只是持有國家的信用而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人類的經濟活動成長已瀕臨極限,所以QE注入了那麼多流通性,但是對於實質經濟活動的提升有限。在投資報酬率有限的環境下,企業不願意再做過多投資,於是流通性就跑到了股市和房市。我們在衡量經濟成長時除了GDP以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是通貨膨脹。理論上,溫和的通膨成長可以帶動產品售價和企業獲利,進而拉高薪資水平。不過過去十年,我們更多的是感到通貨膨脹但沒有實質的拉高所得。通膨是經濟成長的主要指標之一,因此政府就更不可能放手讓通貨緊縮,這樣的舉動成為加速貨幣貶值的另外一個因子。

     

    其次,在各國領袖為了選舉而不斷加開福利支票之下,換來的就是不斷增長的國債,尤其以美國為甚。所以最近媒體不斷在為強勢美元還是弱勢美元的言論起舞,其實看看美國的國債以及美國希望製造業回流的政策就不難看出方向。也就是說,不要去看那些政客說了甚麼,而是要看他們做了甚麼。不要為了一些口水所迷惑,而忽略了市場的走向。

     

    如果有本益比觀念的讀者,我可以再用一個方向提供你思考。理論上,合理的本益比應為資產收益率的倒數。假設收益率為5%,那合理本益比應為20倍,也就是說你應該用20元來買今天一塊錢的獲利,如果你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購買則愈有優勢。那麼在QE的環境之下,各國的利率早已降到0-2%之間,換言之,現金的本益比高達50-100倍,也就是說現金其實是很昂貴的一種投資產品。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現金為王呢?那是指在8-10年的一個循環週期之中,在某些轉折點會出現所有資產齊跌的時候,只有當資產貶值速度大於現金時,現金為王這句話才適用,但是平均來看也是十年才會發生一次。整體來說,在多頭市場持有現金的成本是很高的。

     

    以上是以投資的觀點來看待現金。不過從做生意和生活的觀點來說,現金還是有重要性的,因為你每天都要使用,所以穩定的現金流對公司和個人都是很重要的。那麼我們今天所說的是以投資的眼光來看待,扣除掉生活所需那些平常不會動用到的錢。如果你把貨幣當成一種資產來看待則是很危險的。

     

    快速的複習一下今天的重點:

    1. 貨幣的價值只有國家的信用,本身是不會升值的
    2. 貨幣貶值某些時候是促進經濟成長的條件
    3. 金錢的本益比在當今投資環境中是所有資產類別最高的

     

    下期預告: 預測重要嗎?

     

    歡迎寫下你的心得或提出問題,我們一起交流。支持請訂閱或到我的粉絲專頁按讚,認同請分享,做一個有影響力的讀者。

    本專欄創作大多數為本人原創之創作或內化投資知識後的見解,當然某些概念本身可能受無數的投資大師和其他的作家所啟發。我會盡力的標明出處和來源,如有不及的地方還請見諒。同樣的,本人之創作歡迎轉載分享,但是請註明出處,請勿瓢竊。


    Photo Source: 401(K)2012@flickr CC BY SA 2.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菲力克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