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6/0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私人採購》Personal Shopper 的生死之題與手機文化

我很喜歡《私人採購》(Personal Shopper, 2016),但是很妙的是,這部電影的名稱與內容,很難讓人相互聯想,劇照亦然,與內容毫無直接的連結關係。換句話說,要是完全沒有閱讀或者接觸過這部電影的相關資訊,只憑劇照與電影標題,應該一點兒也無法聯想到,故事內容的可能方向。
《私人採購》是個懸疑的恐怖電影,但是,又與想像中的恐怖電影,完全不一樣,它的恐怖,不是為了嚇人,也不是為了製造緊張。《私人採購》的恐怖,若真是讓觀眾心中一驚,目的應該是為了讓人憶起一樣的經驗,讓人回憶與思考,想想人與親人的關係、生與死的意義、以及人與靈的議題。
《私人採購》的導演是 Olivier Assayas,於 2016 的坎城影展,即以此片獲得最佳導演獎。在 2017 年的許多影展與電影比賽中,導演與女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也獲得多項提名。此外,在許多專家與專業的電影平台上,2017 的最佳影片片單中,《私人採購》也總是佔有一席之地(例如 Indie Wire 的專欄影評 David Ehrlich 的2017之最 等等)。
人死後,去哪裡了呢?它們是什麼?它們會與人對話嗎?它們與人對話時,有目的嗎?哪一種類的人,有辦法與它們對話呢?用什麼媒介對話?對話的內容,該如何翻譯成人類語言,讓人類了解?這種人、靈對話,有理論基礎嗎?還是,這一切不過只是自己的誤會?或是胡思亂想?或者,根本就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呢?這麼多的問題,在《私人採購》裡,都有討論到。
關於人死後,是否有靈魂,是否還存在,是否有轉世等等問題,在 2014 年的《 I 型起源》(I Origin),也有不少討論。不過,《 I 型起源》劇末所提供的解答,非常明確;也因為解答明確,對於所持宗教與看法不同的觀眾,或許就比較難以認同與接受。《私人採購》在生死議題方面的「解答」,就微妙多了,劇末並沒有明確一統的解答,而是一個開放式的可能性,任何教派或者理性主義者,都能從中找到合理的解釋方式。相較於《I 型起源》,關於靈魂與生死的探討,《私人採購》更為精緻微妙且發人省思。這也是為何我很喜歡《私人採購》,或許,關於生命的這道題,根本沒有解答,也或許,這題的解答,都是屬於「個人的」,而沒有主觀的一統謎底。(關於《I 型起源》,可以考慮讀這篇:「《I型起源》I Origins 通往前世今生的靈魂門戶」
此外,女主角史都華,也是這部電影吸引人的主因之一。雖然有不少人嫌棄史都華的表演,認為她只會擺臭臉,但是我剛剛好就是覺得,她的臭臉很酷又有味道。在《私人採購》裡,又臭又酷外加表情的史都華,所飾演的角色,是個名媛的「私人採購」莫琳(Maureen Cartwright),總是穿著樸實隨便(連內衣都省卻),騎著小綿羊遊走巴黎街頭,靠著品味與眼光,幫女主人購買試穿高級時尚訂製服。莫琳是個獨來獨往的沉默女性,失去自己的胞弟,也無須跟女主人見面交談,於是,整部影片幾乎是史督華的單人獨腳內心戲。性格乖僻古怪,內心身秘密與疑惑,這樣的角色,其實非常適合她,史督華的表演,也非常說服人,難怪,她會獲得數個 2017 年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私人採購》的懸疑之處,在看完電影之後,或許會讓人一頭霧水,以下是我認為的合理解釋。有雷,所以若是還沒看過電影,請記得先稍微閃躲,等到看完影片,歡迎再回來。
關於莫琳的「簡訊」:
跟莫琳簡訊聊天的那位未知者,到底是誰呢?是鬼?是孿生哥哥路易斯(Lewis)?還是另有其人?
答案應該是,人;而且由前後推斷,很明確的應該是依果(Ingo)。
只是為什麼呢?
1. 依照電影的故事邏輯看來,在實體世界的溝通方式,才會使用到文字;人類若是想與另一個世界溝通,無法使用實體世界的文字,而必須使用「象徵性的聲響」,例如敲、打、碰、撞。
2. 因為伊果知道,莫琳相信人死後,還會有存在體在人間,於是利用未知電話,與莫琳對話。首先,以裝神弄鬼取得莫琳的信賴,再者,再製造莫琳多次的在場證明(在女主人老闆 Kyra 家)。等到時機成熟之時,便嫁禍給莫琳。如此,也能明白為何「未知者」,總是知道莫琳的行蹤。
3. 因為伊果是人類,才能「預定套房」,也給莫琳套房鑰匙。另一個世界的存在體,不是實體,當然也就不會參與人類的實體活動,例如預定套房等等。而且,故事最後,伊果與莫琳兩人剛好都由同一間飯店走出,雖然是由不同樓層,這個橋段顯示,「莫琳到飯店」與「莫琳親臨凶殺案現場」,應該都是依果早就設計好的陰謀。
4. 釐清「未知者就是依果」之後,同時就能理解故事的結構。整部電影是由「人與鬼」的兩條故事線,交錯進行:當莫琳正在尋找、測試、與實驗,關於弟弟路易斯的死後存在體之時,想知道他是否還在巴黎時,也就是要證明世上是否真有鬼靈時之時,依果恰巧也正想報復 Kyra,同時,也巧合地知道「莫琳迷信靈異」。於是,依果便特異利用靈異的方式,設局與莫琳溝通,再讓莫琳一步步陷入依果早已設計好的謀殺現場,想要嫁禍給她。
恰巧就是在謀殺現場,靈異與謀殺發生在同一時地,也讓這兩個故事線,交融重疊在一起。就是在在靈異的連線之下,才會涉入謀殺,製造誤會,形成「莫琳可能是謀殺犯」的假象。
原本,莫琳可能會畏罪潛逃(因為還有電腦的使用紀錄,珠寶不在場的事實,還有衣服曾經穿過的痕跡),但是,也或許真有靈異(Kyra 的浴室們的開關,以及飯店的大門開關),真有守護靈的幫忙(是弟弟路易斯嗎?),於是,真正的嫌犯依果,在離開飯店頃刻,即被警察逮個正著。莫琳,也總算可以出關旅行。
故事讓人最欣賞之處就在於,莫琳與另一個世界的存在體,到底能否溝通。「自己與靈異」是否可溝通,或說,自己到底是不是靈媒,也是她自己一直自問的問題。如果自己與雙胞胎弟弟一樣,都有一樣的心臟病,是否也有一樣的靈異體質。關於此題,電影並沒有直接說出答案,但是,最後觀眾應該都會知曉。
只是,導演也不想直接以便宜行事的方式,隨便給出一個簡單答案:有,或沒有。這也是為何,電影結尾會是莫琳的疑惑與自問:你是誰?路易斯,是你嗎?(空房傳來重擊聲)還是,那根本就只是我自己?
靈異、靈魂、死後的存在體,到底是「客觀的事實」,還是「個人的幻想」呢?
。。。。。。
有趣的是,除了靈魂與否,《私人採購》大量使用今日的手機日常運用。莫琳與手機的關係很微妙。雖然莫琳是個非常封閉的宅女,可是她卻並非完全封閉,因為手機與網路。莫琳與手機的互動關係,應該是許多人非常寫實的生活實況(我大概就屬此類,於是非常有感。)
現實的生活裡,或許因為親人不在身邊(例如莫琳的弟弟),或是喜歡的人在遠方(例如莫琳遠方的一位男性朋友),生活中沒有直接可以倚賴的對象,於是最好的朋友,便是手機。除了上課上班之外,其餘時間都會不自覺地手機不離手,一焦慮起來,就要拼命滑手機。尤其是在「誤以為與自己對話的陌生人,或許就是正在尋找的那個答案」時,莫琳對於手機的依戀,更是無法自拔,不只渴望能由陌生人的字裡行間,找到冀望的解答之外,甚至,還會失去心防,願意聽從未曾謀面的陌生人,所有不可思議的指示,而跨出自己從未逾越的界線,做出自己理性無法接受的怪事。
因為沉溺在「手機裡的陌生人,有可能就是答案」,果然,莫琳受騙了,幾乎要把自己送入殺人犯的險境,如此,也反應了當代許多網路犯罪與受騙的現實(請見「《破案神探 4》網路連續謀殺的BDSM危機」)。
除此之外,由 21 世紀的如此先進的手機文化與科技技術,作為故事背景,那些古老神秘的靈魂傳說,便顯得更為超越時空且奧妙詭異。我們不禁會疑惑,難道科學這麼發達,科技技術如此前衛,還無法偵測出靈魂的重量、靈魂的出沒、靈魂的去處、或是死後的世界嗎?這個花費許多哲人聖人思索千年的問題,難道科學還沒進步到迎刃立解嗎?「靈魂」的學問,到底是有多困難,死後的異世界,到底是有多遠?
眼睛看不見的世界,真是浩瀚難解。人類,又是何其渺小。如果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死之題,都解答不了,又怎能說有多進步呢。(可以順便讀這篇:「《聖鹿之死》:渺小的人類,你以為你是哪根蔥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