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寫了一篇標題很爛的文章〈敬告作者諸君:你的讀者不是蟑螂〉,其實我本來想寫的是一系列「社群網路時代成為職業作家的成功必勝守則」(完全沒把握)(啥小有這種東西嗎)的那種東西,但是腦子不夠靈光沒辦法一下系統化的寫出來,只能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先寫了那篇。總之現在是要繼續補完一些想法。
上一篇的重點兩三句就可以講完:「你的讀者」就是
認為你的文章有價值的人、對你有
品牌忠誠度的人。然後我們很難判斷有多少這種人。
但如果你的集資訂閱專案開始了一段時間,卻沒有多少人給你錢,那麼答案很明顯的,你的讀者太少了。哭哭。非常現實的是,這種結果和文章品質的關係,其實遠小於和「品牌經營」(或者說行銷)的關係。
看到有些我非常喜歡的作者只能得到遠低於合理稿費的訂閱金額(但還是非常感謝願意付出的讀者),甚至跟版稅比也僅是一個月賣三五本書的程度,作為打下手的內容編輯、缺乏行銷專業的我也只能感到無力。但還是有點建議(幹話)要講。
開放你的文章權限,基本上Z>B
如果你願意看一下
為什麼我不參與Medium付費牆寫作計畫這篇文章的前半段,其實我要講的內容他都寫過了,而且有兩行字內文還特別標示出來:
「如果我想發揮影響力,藉由讓文章擴散,增加我的『目標讀者訂閱』數量,才是發展對我更有價值的受眾的方式。」
作為一個讀者數量太少的作者,顯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增加讀者(受眾)。但我曾接觸到幾個作者,是相當堅持要把閱讀權限當作商品,也就是限定訂閱者、不公開的。我對他們大多數都很有好感,也理解他們的某些堅持及想法:貫徹「使用者付費」才對得起真正付錢的人、「免費」的東西收費似乎是件矛盾的事、擔心影響實體書籍銷售……等等。
這些都不是沒道理,但他們或多或少都忽視了這樣的現實:已經認定你的文章(或書好了)值得付費的人,不見得很多,甚至現實上沒(你想像中的)那麼多。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是他們可能沒想到的:
「一位讀者願意付錢,卻不知道他未來可以看到什麼內容,其中就涉及到讀者對於作者的強烈信賴感。」小資幸福講堂的作者施昇輝在之前的
專訪講過這段話,又把我想說的講完了,哭哭。
仔細一想就知道,「使用權限」這種虛無飄渺、消費者不會得到具體內容的東西是很爛的商品,期限一到就什麼也沒有了。
影音串流能做起來,是因為他們提供相當多的品項、大體上能吸收各種不同品味的消費者,以及給予消費者包括便利性等各種價值,而且這種消費有很清楚的目的性(娛樂),消費者清楚自己是為什麼消費。
但訂閱集資訂閱專欄呢?首先作者都是個體戶(頂多是小團體),能提供的產品/服務很有限,這點就和影音串流平台不能比了,其次是大多數作者,或者這篇文章所設定的「讀者數量不夠多」的作者,大多數(潛在)讀者都還不清楚付費換取「閱讀權限」後,自己能得到什麼。
作者的文章有沒有價值,沒看過怎麼會知道,看得不夠多怎麼判斷?在確定是否值得之前,我怎能放心去購買「閱讀權限」呢?實體書就是至少有個實體,我可以翻一翻再買,看完了或不喜歡還可以賣掉,閱讀權限則是拿錢丟到水溝裡(其實看情況可以退費)(但感覺上還是比較像這樣)。
消費者在相信你的品牌價值之前,花錢對他而言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我認為這就是付費訂閱機制最大的難關。甚至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好像應該算是網紅級的人,成績也不算特別出色,這又有「商品定位」等各種因素(可能專欄提供的內容和他作為網紅吸引的受眾想要的內容不相符,之類的)。
「在口碑行銷活動中,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讓消費者難以留下評論、建議或者與其他人交流你的品牌。」
限定付費訂閱者閱讀,恰恰、完全、百分之百會造成這樣的效果。如果今天讀者已經小貓兩三隻,還限定訂閱者閱讀,你的文章有什麼價值,頂多就只能在這兩三隻中間或附近交流,那讀者怎麼可能增加呢?即使他們幫忙分享文章,點開連結的人也可能因為自己不能看全文而感到肚爛吧?
這邊還有一個重點,開放權限能讓任何「覺得這一篇文章好棒棒、很讚、有價值!」的人幫你宣傳、增加曝光度。如果你的文章總是能夠吸引到一些人,這些宣傳會累積成為你的資本;如果你在才華之外還有夠好的運氣,爆紅的文章也可能讓作者快速翻紅(不過也只是可能)。沒有一篇爆紅的文章會是鎖起來只給少數人看的啦。
- 註:付費限定的文章對增加訂閱戶確實是有幫助的,前提是你已經有足夠的潛在訂戶,而且最好有非限定的東西來持續讓更多人變成潛在訂戶。
那我要怎麼賺錢?集資訂閱真的能讓作者賺錢嗎?
總結以上,開放文章權限最重要的目的是轉化為行銷資源,以增加「讀者」。只要持續有(密集度不要太低的)產出而且有做社群經營,就會漸漸累積具有品牌忠誠度的讀者,他們不要太小氣、手頭夠寬裕、覺得給錢不費事、看到你(的文章)很開心,就會樂於資助你。
與其說是消費者,不如說是贊助者,更貼近他們的心態與身份。當然有文章之外的回饋,多半是更能吸引人掏錢的,但增加的成本也得衡量。(社群經營其實這是這篇文章很重要的前提;雖然臉書很雞掰還有各種技術問題,但藉由網路社群做品牌經營還是比前網路時代要方便得多……)(補充於原文寫作十個月後:但再看看臉書的死樣子,我越來越覺得是難以指望的,好吧我生性悲觀……)
所以剛才提到的「貫徹『使用者付費』才對得起真正付錢的人、『免費』的東西收費似乎是件矛盾的事、擔心影響實體書籍銷售」這些問題,我認為可以無視,或者影響不大(書籍銷售方面)。
說到這裡,也可以發現集資訂閱這種模式(理論上)要做長線。那些開集資訂閱能得到不錯成績的人,都是已經有一定品牌經營基礎的人,沒有例外。等到(可能)願意付費的讀者有一定數量以後(換句話說「免費的推宣小幫手」也有一定基數以後),再設定「限定訂閱者」的內容,這是我的建議。
但如果不是「限定訂閱者」的設定多少有硬逼改變讀者付費觀念及習慣的效果,我個人還是傾向盡量把文章內容公開;因為資訊內容的擴散、流通能力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價值,沒有一篇爆紅的文章是鎖起來只給少數人看的,而沒有擴散、流通能力或者說沒有讀者的文章,也幾乎可說是沒有價值。資訊內容的價值,終究是需要讀者去肯認才得以體現。
那,集資訂閱到底能不能讓作者賺錢?(再次強調「宅編幹話」完全徹底僅僅是個人言論)
先看一些大媒體付費牆/會員制的例子。端傳媒目前的臉書粉絲數約24萬,在去年3月初,端傳媒大裁員後改採會員制,會員數在9月初突破8,000人,印象中11月達到12,000人(沒查到確切數據),再之後的人數不清楚,假設現在是15,000人,跟總粉絲人數比為6%多;題外話是端傳媒的粉絲人數似乎沒有再增長(至少去年11月至今),可能和採會員制後對社群分享的限制有關(而且應該也把資源分去做會員社團了)。
前陣子
衛報的例子(還可以看
這篇)也被關注過,每月付費會員數增加到30萬(約為總粉絲數770萬的4%),會員、訂閱者和捐贈者達到80萬(略高於粉絲總數的10%)。其實計算這個5%、6%、10%並不是有什麼科學根據,只是「方便」;但這些媒體的粉絲可以視為潛在消費者,而實際付費的會員也應以使用網路者為多數(至少端是100%),也就是有很高的重疊性,我認為可以說,即使是這種商品多行銷資源多的大媒體、百年老店的大大媒體,也只能
「篩」到10%左右的付費會員,或者更低。
那你覺得個體戶呢?能做到這種水準的成績嗎?
應該……很不容易吧。這邊就不舉實例了,但是就我目前為止的觀察,能「篩」出1%、2%已經很好了。至於讀者平均給多少錢等問題就先不討論(不過還是順帶提一下,像
大人學他們就是選擇不一樣的模式:篩少數人出來做高價的付費課程)。
所以……「直接付費給作者」還是很新的觀念,讀者的習慣、觀念要改變,恐怕還要走一段不短的路。目前我個人的想法是,如果沒有職業作家水準的產出能力,或者網紅等級的魅力號召力,很難賺到什麼錢。能賺到「合理的稿費」已經很好了,做功德的心態才是寫作這行目前的常態。換個思考方向,如果有志成為職業作家,賺錢管道也絕對不只集資訂閱啦。
(不知道會不會有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