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3/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電影影像梳妝的《電影配樂傳奇》(2016)

翻面映畫提供
在所有音樂類型當中,電影配樂絕對是除了流行音樂外,少數能讓大眾感興趣的音樂類型,特別是對於許多人而言,先透過視覺影像再去認識搭配的音樂是最容易讓眾人接受的途徑之一。再者,電影配樂相較於其它音樂類型,自有其限制性、優勢及特殊性(關於電影配樂的這部分以後另文再談),這使得它可以合理的不受音樂類型的限制而依搭附的影像文本師出有名。
就紀錄片的拍攝觀點,老實說我還蠻喜歡這部片,倒不是說本片有什麼創新之處,相對的,它採用了最傳統的拍法,從頭到尾滿滿的訪談實錄。儘管我知道有朋友對它有些意見,我也都同意他們的觀點,然而儘管如此,我還是不在意啊。然而為何我不在意,因為好萊塢電影早就有他們自己輝煌的配樂傳統,從默片到七零年代,從John Williams到Hans Zimmer等等耳熟能詳的大作曲家及電影主題曲。如果我是製作人真的要顧到全面的歷史視野,還要涵蓋到歐洲甚至全世界(拉美、中國、日本等等)的其他地區的作曲家,那這部片大概要拍到四個小時或分成上中下三集才拍得完。
留點工作給他們自己國家的影片工作者做吧。(笑)
如果這部片能引起我的興趣,絕對是從作曲者的角度去談音樂編曲、聲音的收集及再運用,談許多音樂創作者如何企盼這世界萬物所發出的聲音皆可編入曲中的夢想追求;談如何發揮創意及對聲音的想像運用。
譬如說,片中我很喜歡的一段是提到成功的電影配樂作曲家一定要對聲音情緒的掌握非常熟悉,而且他們要經常能捕捉、誘導演表達出他們所想要的影像情感及情緒。這讓我想到這等同類似設計師的工作情況;一般而言,委任的客戶都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也不清楚要如何表達自己想要的樣貌是什麼樣子,但設計師(配樂師)就必須幫客戶具體而微的建構(編構)出他們想要的最後樣貌,甚至有時還要幫客戶(導演)多設想到他們沒想到的部分,讓這些好萊塢導演也必須為這些作曲家折服。一位成功的電影配樂作曲家就該如此。
當然這是基本功。換言之,一部沒聲音的電影影像只是一位素顏美人,而配樂師就是要幫這些素顏美人加上情緒情感的梳妝打扮,好讓她們可以出去帶領觀眾一起喜怒哀樂驚悚懼怕。說來台灣一向欠缺這方面的傳統累積,一方面是缺乏此方面的完整概念,另一方面是過去只會以歌曲用串連的方式代替整體配樂的鋪陳,但說到底,其實就是在過去根本只有極少數幾位台灣作曲家受過正規的管弦樂編曲訓練,更別提能自行完成譜曲(非指歌曲規格)的能力。
非常推薦這部片,就像一位好友說的,看完這部就等於修完大學相關科系開的電影配樂課,老師沒教的不會教的,就算這片不能折抵學分,然而至少可以讓你建立良好的基本概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