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看完超級歪的《韋瓦第效應》說書影片。片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刻板印象威脅。
如果你在做事時,心中想的是如何超越刻板印象,你就要花額外的心理負擔在這件事上。結果腦中活躍的就變成掌管情緒的部分,導致表現更差,自我印證刻板印象。
這就是「刻板印象威脅」。 反觀自己,我覺得「設計師」也受到「刻板印象威脅」。例如沒錢、不看書、英文差、做事壓抑等等。 不過,片中也提到,若在一開始就被暗示、進而脫離這些角色標籤,例如:「你們都是優秀的」,而沒有引發各類差異焦慮 (性別、族裔等),不需要「證明自己」時,男女跟族裔等差異之間就變得一樣優秀。 由此可知,心理暗示十分有影響力。
如果將這樣的理論應用在職業角色、社會角色上呢?
書中提到的案例是黑白人、男女生,但如果是各種專業角色,是不是也常常落入刻板印象窠臼裡頭呢?如:工程師就是宅、理工宅文藝(指矯情幼稚的文筆)、設計師不紅的就是魯魯笨笨的、英文差也不懂程式,不是菁英。做銀行業、公務員老師的人就是西裝筆挺或正襟危坐......
想到一個個性溫和的朋友,當上了老師,成為訓導主任,在臉書上驚訝的說:「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做到這個位子上,就突然會罵人了欸!」成為主管病。 社會角色也是,例如在群體中是邊緣人、笑柄,就很難翻身,也很難追求心儀的對象,因為一點都不酷。如果進入家庭結構,成為妻子、丈夫、父親、母親,也開始在鄰居朋友、長輩的同輩的檢視要求下,成為自己不想要成為的人嗎? 職業角色、社會角色,看來也深深具有刻板印象威脅呢。 那要怎麼打破刻板印象威脅呢? 「群聚效應」是指因為跟自己類似的群體夠大、而不再感到不自在,所以減輕甚至脫離刻板印象威脅的狀況。例如片中提到,黑人對照片中少數族裔面孔較多的公司,會比較相信他們沒有族裔歧視,反之的話,就算一直跟他說「我們不會種族歧視喔」也沒有用,甚至還加強焦慮。 由此推論,我也希望讓設計師或各種專家跟所謂的「邊緣人」一起來寫作、思考、批判、辦社群與認識彼此,發揮群聚效應,讓大家知道我們不只是工具人,即使我們不一定能財務自由 (定義:不需要出賣時間換錢以糊口),也能夠成為健康的完人。 否則的話,孤軍奮戰的我們全都會被這樣的刻板印象威脅壓垮,而成為老套樣版。
外人所說的:「他是特例(其他人還是那樣)」。
例如:同樣身為設計師,有人喜歡我的文章、討厭某人的寫作,希望藉由褒揚我、貶低他來建立區隔,對讀者來說只是品味問題,殊不知這只是更孤立我們這類人在社群中的共同體情境,斷絕聯繫、神話我們,使我們這種別人的眼中更飽受「刻板印象威脅」,最終焦慮到壞掉。 我們都不需要那麼特別。
只需要找回作自己的從容而已。
由於 xx 師的公眾刻板印象,
👉不是設計師不會談業務賺大錢,是在意識到自己是xx師時才不會談業務賺大錢。
👉不是人文學科不能看書學硬技能當聰明人,是在意識到自己是人文學科才不能看書當聰明人。
👉不是工程師不能敢說敢言,是在意識到自己是工程師時,才不能敢說敢言。
👉不是媒體人無法平靜愉快的生活,是在意識到自己是媒體人時才無法。
還有什麼解方呢?綜合片中與我的理解跟經驗: 1⃣️ 創造「我們是一國的」的感覺
片中提到是更多同類,我還想到的是講話的脈絡、話題,例如到一間工程師公司,卻發現大家都在聊設計展覽、美學思想與文化;抑或是工程師到媒體公司,跟大家一起認真討論專案流程的改善、邏輯思考的可能,這應該都能降低自己是局外人的感受,讓群體提升對個體的信任感,降低職業與社會角色威脅,遠離自己超重要的中二病所引發的焦慮。
2⃣️你「真的」不是孤身一人
當在考試前用科學證據暗示「人類的優秀是後天的」,黑人就變得跟白人ㄧ樣聰明了;跟白人說運動是測試「動態策略智能」,刻板印象運動差但腦袋好的白人也ㄧ樣運動表現優異了,這就是敘事的力量。 除了科學證據,還有講述其他的成功故事。另外,我覺得身邊那些『明明是xx師但卻得到了其他領域的成功』的身邊大大,應該對個體更有力量。其實,可以厚臉皮去吵一下你心目中的偶像,說不定未來在某地相遇也說不定。
尾田榮一郎就在《海賊王》的 SBS 專欄中提到,現在 Jump! 50 週年,連載中的巨頭作品的「我的英雄學院」的作者,也曾經投稿過海賊王前期的畫畫專欄,結果在 Jump! 派對時直接叫住尾田仔,讓尾田嚇了一大跳。而且,當時作者堀越耕平甚至沒有得到那一期畫畫專欄的大獎呢!就只是被尾田鼓勵了一句話而已。
對這些極力對抗周遭「你的夢想是不會達成的啦」的雜音的理想主義者而言,大神的一個小動作,對他們代表的可能是全宇宙,你永遠不知道可以帶來多大的影響力。 3⃣ 別怕,你可以犯錯 即使在法律跟社會上大家似乎越來越平等,無形的心理刻板印象壓力卻還是在,但因為我們自認為外在制度已經平等很多了啊!於是就對這些被壓力幽靈糾纏的人說:「那是你自己不努力。」而引發更大的焦慮,讓他們更自責、為了表面的政治正確而粉飾太平的我們,最後還是抱持著各種暴力的想法跟偏見。 因為大家都太害怕說錯話了,研究發現黑人跟白人一起討論族裔時,會故意把椅子擺比較遠,擔心自己政治不正確。但是如果為了服膺表面的政治正確,就不敢說出心裡的話,那原先歧視的內心狀態也不會有所改變,只是做形象而已,反而加強社會的隱性歧視。所以,要讓不同的人達成共識,首先要先強調不同族群的共通點,從那裡開始聊起內心話,就像腦力激盪ㄧ樣,不要過早批判、為一個人貼標籤,例如打下「你可以犯錯」的預防針,溫柔的對待彼此,反而更能達成互相理解跟解放社會。
網路上有一個美國影集片段,一個左派跟右派人士正在噴標籤對罵,一個老頭就讓兩方都冷靜下來,說出自己個人對左派、右派的理解,並讓對方閉嘴。其實,這種設計思考過程的腦力激盪歷程,此種告解行為,正確且溫柔理解一個人的脈絡,正是女性主義解放世界的方式。
反之,如果跟彼此說「你們『不』要怕提出不同觀點」之類的話語都沒有用 (呼應
彭成傑 宇宙聽不懂『不』字),而是在心態上要允許對方犯錯,不要過早評判。這一點十分重要。
因為,只有在彼此間有容錯率的狀況下,才有講真話的可能。
只有講真話才能坦誠相見、達成共識而不兵戎相見,世界才能更好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