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劇評▕ 《做工的人》- 有夢卻無影,刻板印象中的理解與再複製

2020/07/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雷警示,雖非劇情的直述或訴說,為了討論相關議題仍有所取捨,介意請斟酌閱讀
圖片來源:Unsplash

艱苦人,艱苦生

《做工的人》,嘗試以寫實的角度引導觀眾深入中下階層的世界,不過如同部分網路社群的澄清,戲劇所呈現的都是經過編排的策劃,真實的工人文化與內涵不會僅止於此,也有加強刻板印象之風險與影響,此部分則留待下一個段落進行討論。首先,回過頭來,這部劇集所提供的視角,確實可以作為社會大眾的入門磚,藉此理解貧窮世界的艱辛處境,然後我們可能會疑惑與不解,為何要選擇活得這麼辛苦?確實,如果純粹地理性分析,我們會理解理財的重要性,知曉不應該胡亂投資,寄望自己能夠以小搏大只會提高自己陷入更為困窘的風險,不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胡亂操勞,只會讓隱疾不斷侵蝕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自己。
尊嚴是給那些有在領固定薪水的人在說的啦!
所以,回到前面所提到的,為何不好好地腳踏實地的生活呢?這樣的提問是尋獲不得答案的,當你身陷窮困時,你所經驗到往往不只是沒錢而已,更多的是沒錢帶來的限制,這是一段廢話卻很遺憾地總是被人忽略。整體而言,貧窮促使選擇的機會成本變得更高,他人可以失敗十次,你卻只能失敗一次,我們也知道即使擁有天賦,人們也需要時間去打磨它,經營理財更是如此。因此,貧困促使人們變得不上不小,這個不上不下的天賦還無法養活自己,卻又沒辦法花費更多成本來投入,只好先暫時放著不管。再來,不得失敗或是必須更謹慎這件也會造成心理烙印,形成類似「習得無助」的影響,導致人們疲憊到只能追求如常,而非進步或挑戰。過往,社會大眾都認為貧窮是因為人們懶惰,沒有羞恥與上進心,但這對他們來說並不公平也不適切,對於下個月生活費都還不確有沒有著落的人來說,連生存需求都沒有辦法被滿足,只能用盡全力運用自己所知道卻被人恥笑為“笨方法”的方式來溫飽自己跟家人,更遑論尊嚴需求,如同劇中所述:尊嚴是給那些有在領固定薪水的人在說的啦!
關於夢想,是給有未來的人在想
為何不看醫生?害怕自己生病嗎?對於身處窮困的人們來說,生病並不可怕,真正的可怕在於就醫後所帶來的限制,這將導致自己陷入一個暫時性的失功能狀態,如果自己失去收入,家庭就會破碎倒塌,身體好了,家卻不見了,這或許才是內心未曾說出的深層恐懼,由此可知,阿祈才會認為錢就是最好的醫生,因為自己所患上的病就叫做貧窮。當然,也會有人說這樣是短視近利,好好看養好身體,才可以長久下去,硬撐做工根本只是因為強詞奪理的頑固,但對於劇中角色來說,他們可能連下一個可以睡覺的地方都不確定,根本沒有辦法遙想未來,對於窮得只剩當下的人來說,當下就是僅能把握住的東西,未來規劃沒有藍圖,夢想則是一種虛無飄渺的目標,恰似劇中阿欽回答阿祈時所述,關於夢想,是給有未來的人在想的。
如果做夢會過得比較快活,多做點夢又何妨?
以小搏大呢?既然困苦的人會因為生活壓力而無法喘息有所動力進步,那為何還會想要花錢去投資或是賭博?人們的內在心理都會有一種預期效應,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當老天爺給予主角群眾多考驗時,內心必定會覺得這是菩薩的考驗,通過了就是福報來臨之時,當然我們不知道那是不是神明的試煉,但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確實會自我進行正負修正,舉例來說,賭博時的「賭徒謬論」,認為前面都沒中,這一把一定會中,但其實每一把的期望值可能都是相等的。由此可知,生活困苦時,人們為了調和自己的心情感受,避免自己陷入悲苦深淵,就會自動產生希望,並以此為明燈,幫助自己能夠繼續走在這條荊棘路,因此,如同劇中阿祈所說,做夢無法帶來發財,卻能帶來生存的動力。

圖片來源:Unsplash

刻板印象中的理解與再複製


《做工的人》
,看似如實地點出中下階層艱苦人的生活樣貌,卻也冒著一定的風險,不管是劇組或是原作,想要透過創作達到的是同理與認識,但做工的人仍然依循著大眾社會對於「工人」的刻板印象來描繪,這點則是較為可惜的部分。如同網路社群對於這部作品的批判,做工的人不一定就是窮困潦倒,不一定就是喜歡以小搏大,也有很多人妥善地去理財,幫助自己的家庭從經濟弱勢中走出。由此可知,《做工的人》確實點出了部分的工地文化,但這並代表每個工人都符合這樣的文化,當然,人類之所以會有刻板印象,是一種很自然也必要的心理現象,不過,假若刻板印象成為一種行動歧視,比如小玉因為母親從事性交易工作而被同儕言語霸凌,那就會是一種傷害、暴力或是欺壓。
整體而言,不管是劇組、原著或是網路上的批判,都是想要讓社會大眾更能理解工地文化或是社會中下階層的艱苦困境,網路社群的批判也能視為一種反抗的號誌,象徵工人文化對於社會大眾標籤的碰撞,藉此擺脫刻板印象所帶來的欺壓與限制。猶如馬斯洛所述,生理與安全需要被滿足之後,工人們也邁向下一個族群發展需求,自尊地位的追尋與建構,發展出如同白領階級一般平等的社會認同與地位。最後,這部《做工的人》或許不夠完善完整,卻是一道重要切口,幫助工人或社會大眾能夠停下腳步思索自己的刻板印象,訓練自我理解社群媒體所代表的部分性,僅能象徵部分真實,那只不過是隱藏在刻板印象之中之後的冰山一角。


圖/大慕影藝提供

提夢做燈,卻無影成真


《做工的人》
,每一集都加上諸多考驗來試煉劇中主角群,不管是受騙、失戀、生病欠錢或是生命的失落,好像越是想要樂觀,老天爺就越要捉弄你一般。然而,不管是怎麼樣的挑戰,劇中要角總是帶著一股不甘心的態度來回擊。劇組非常巧妙地運用前後對照來烘托劇末的情續氛圍,阿祈這位要角的離開,象徵白日夢的消逝,生活終於找回了理性與秩序,不會因為胡亂投資而失去錢財,但「噗嚨共」三人組中剩下的兩人,心中卻自此缺了一塊,或許那一塊缺憾會隨著時間與生活慢慢被其他意義所填充,但那個位置卻永遠都是專屬阿祈與他的白日夢,不可替代,也不可撼動。
不管,白日夢多麼地可笑或渺小,白日夢,所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失序,更多的是樂趣與意義,生活的目標就在這樣的跌跌撞撞中載浮載沉,身處在大城市這樣的鋼鐵叢林中的我們,都需要這一塊漂流木來支撐起自己,讓自己從只能隨波逐流的浮游生物變回人形,找到那份能讓我們繼續走下去的燈火與動力。
《做工的人》,不只有娛樂效果,更創造一個中介空間,讓不同人可以投射自己的理想、期待、偏見與情感,所創造的不只是點閱率,更催化出社會大眾之間的對話性,促使人們能夠暫停片刻,投入不曾想像的異世界,誠心推薦大家利用一個下午好好去品嘗與欣賞這部作品,引人入勝的精彩片段都值得你用思考來風乾儲藏。

結語

當社會大眾在探討貧窮或是次文化時,習慣採取一種上對下的主流視框,這在所難免,這篇劇集賞評也難以跳脫這樣的立足點,如同前述討論刻板印象時所闡述的態度,很多東西難以完全避免,但不代表我們能肆無忌憚或是無的放矢,上對下的位置,反過來看就變成"下對上"視角與觀點都是相對的,面對求助或困苦者,我們可以帶著刻板印象,但如果多一點理解,這些刻板印象或許可以被打破,或許我們對於那些原本自以為熟識的族群能又更豐厚的認識,這讓我們在看貧窮困苦的人時,可以同時關注到痛苦之中那群活生生的人與影,甚至從中學習到生而為人的韌性。
上方為專寫電影評論的專頁,歡迎瀏覽喔~~
方格子的書寫主題則會比較多元,但仍舊是以我自身的訓練背景(大學為社工系、研究所為諮商心理)為主,包含社會議題、趨勢、劇集與心理相關
綜合社會工作、諮商心理、哲學辨識相關專業,抽絲剝繭,窺探影像世界的內涵議題與心理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