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育幼院/孤兒院(orphanage)被用作人口販運、不當獲利、經營不當等情形近期一直備受爭議。近日,CNN、Lumos (J.K. Rowling創立)等關心此議題的媒體及組織發表了一連串相關的調查報告與聲明,更是引起各界關注。在這個大約一千萬人口的國家內,雖有高達三萬的孩子以孤兒院為家,但其中八成的孩子都至少有父母一方健在。海地的GDP排平世界地209名,貧窮是導致許多人從找尋孤兒、建立孤兒院的方向,藉此透過捐款獲利的原因之一。
Lumor 組織與海地政府聯合對其國內的孤兒院進行調查,發現許多孩子受到不人道的對待、遭強行或以欺騙的方式帶離父母身邊、並未得到院方承諾的教育機會和良好照顧,而孤兒院的經營者更從捐款中獲利。海地國家反人口販運委員會 (National Committee Against Human Trafficking) 主席Thelot 指出:”孩子被迫從事勞動工作.....住在骯髒的房舍中好從外國人手中得到同情的捐款”。 同時,他也擔憂的指出:“你會發現很多人.....完全不覺得自己在從事人口販賣”。Lunor組織更指出,他們甚至曾在孤兒院目睹人口販賣、性剝削等情況。而這受到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而形成的議題,必須從提升海地政府、當地民眾、孤兒院經營者、以及國外捐款者的意識....等多面向同時著手,才能加以改善。
(註:本文為方便閱讀以”孤兒院”稱海地的 “orphanage” 。 惟希望讀者了解海地孤兒院中許多孩子並非孤兒,且當地居民給予孤兒院的稱呼和名稱可能略有不同。此外,此孤兒院的經營模式與背景皆代表海地當地的模式,不可直接套用在台灣或其他國家。)
問題成因
氾濫違法的孤兒院林立的現象背後是種種因素交錯而成:除了海地國內政經狀況的限制、海地國民對相關議題的認識不足、社會支持網絡不夠緊密、有心人士缺乏相關教育以外,國外捐款人對當地缺乏了解、以及未明察的愛心看似有利可圖....等都是相關因素。
首先,海地貧困的現象在2010年的大地震後更是加劇,許多家庭無法負擔孩子的照護及教育費用。此時,對孤兒院了解不足的家長便容易遭騙,以為了孩子好為由讓院方帶走孩子。Lumos 執行董事Mulheir 便舉例:”他們會跟家長說你很窮、無法負擔孩子的教育。將孩子交給育幼院....能確定他們有好的教育、好的醫療照護、更多你無法給的機會。” 然而,這些被帶走的孩子時常沒有得到良善的教育和醫療照護,反而被迫從事家務和工作、居住於簡陋的房舍以吸引國外捐款。此時,許多孤兒院的經營者卻缺乏正確價值觀而打從心底認為,自己從事的是慈善事業、並非人口販賣。Lumos 執行董事Mulheir 便表示: “人們必須了解,如果你設立孤兒院好透過兒童來獲取金錢、將此當作一個商業行為,那就是人口販賣!”。
除了當地居民孤兒院經營者的價值觀需要提升,外國捐款人缺乏對現況的了解也加劇了現況。外國捐款的潛在利益極大使得以兒童作為獲利工具的有心人士層出不窮; 加上捐款人對當地孤兒院運作的不夠了解,使得捐款被挪作他用的機率極高。根據Lumos的報告指出,海地的孤兒院2017年一年便收到將近一億美金的捐款 (捐款多來自於美國的宗教團體、非營利機構等); 然而當中大多數的款項從來沒有被用來提升孤兒基本的飲食、用水、教育、醫療....等照護。
即使當政府和相關單位意識到了”孤兒院成為人口販運場所”的嚴重性,卻受限於不完整的社服制度、和效果不彰的執法單位,而造成改革上的困難。同時,海地政府將貧窮和其他議題視為優先要務,而未對人口販賣防治提供足夠的資源,更使得預防工作困難重重。政府雖然在2015年成立了國家反人口販運委員會 (National Committee Against Human Trafficking) ,但主席Thelot指出:”我們沒有辦公室、沒有僱員、沒有任何進行田野調查的媒材.....”,可見相關部門執行效果極為不彰。另一方面,許多民間機構正常試著提出解決方案; 但要改善當地傳統與習慣仍需要長時期的累積。以Lumor為例,此組織變試圖以西方建立多年的”寄養家庭、小家庭式照顧”的模式取代”孤兒院機構式”的照顧,以提供有需要的孤兒和貧童有品質的照顧。然而,要在社服制度不甚完善的當地導入全新的寄養家庭、團體家園等模式,仍需要政府的支持與長時期的經營。值得高興的是,此模式已經在很小的區域中推行並獲得正向的回饋。
結語
其實,類似的情況不只發生在海地。當多數需要家庭照料的孩子們透過國際收出養,而得到了更好的關懷與照料時; 卻同時有些許機構以欺騙的手段將收出養輸出國-如非洲Ethiopia等地的孩子帶離父母身邊、強行的出養到其他國家,藉此獲利。如同 Lumos 執行董事Mulheir所說:“我們需要教育捐款者與志工們.....,如果你在捐款、成為這些孤兒院的志工,你很有可能正在協助海地的人口販運。” 許多地區的孤兒和貧困家庭的生活仍需要大家的支持; 然而,唯有當捐款人、志工、和各界的愛心能深入的了解援助的對象和當地的真實情況,才能避免善意走了調、並能真正發揮預期的正向影響。
責任編輯:謝承育 核稿編輯:杜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