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年今日】#7月13日

    2017年:自「#六四屠殺」至「《#零八憲章》草擬」經四度繫獄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卒以肝癌被中共延誤治療而瘐死於「瀋陽醫院」,終年六十一歲。
    附:《零八憲章》之〈前言〉及〈結語〉 〈前言〉 「今年是#中國立憲百年,《#世界人權宣言》公佈60週年,「#民主牆」誕生30週年,中國政府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10週年。在經歷了長期的人權災難和艱難曲折的抗爭歷程之後,覺醒的中國公民日漸清楚地認識到,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民主、共和、憲政是現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構。抽離了這些普世價值和基本政制架構的『現代化』,是剝奪人的權利、腐蝕人性、摧毀人的尊嚴的災難過程。 21世紀的中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這種威權統治下的『現代化』,還是認同普世價值、融入主流文明、建立民主政體?這是一個不容迴避的抉擇。 「19 世紀中期的歷史巨變,暴露了中國傳統專制制度的腐朽,揭開了中華大地上『#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序幕。#洋務運動 追求器物層面的進良,#甲午戰敗 再次暴露了體制的過時;#戊戌變法 觸及到制度層面的革新,終因頑固派的殘酷鎮壓而歸於失敗;#辛亥革命 在表面上埋葬了延續2000多年的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囿於當時內憂外患的特定歷史條件,共和政體只是曇花一現,專制主義旋即捲土重來。器物模仿和制度更新的失敗,推動國人深入到對文化病根的反思,遂有以 『#科學與民主』為旗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因內戰頻仍和外敵入侵,中國政治民主化歷程被迫中斷。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中國再次開啟了憲政歷程,然而國共內戰的結果使中國陷入了現代極權主義的深淵。 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名義上是『人民共和國』,實質上是『#黨天下』。執政黨壟斷了所有政治、經濟和社會資源,製造了反右、大躍進、文革、六四、打壓民間宗教活動與維權運動等一系列人權災難,致使數千萬人失去生命,國民和國家都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二十世紀後期的『#改革開放』,使中國擺脫了毛澤東時代的普遍貧困和絕對極權,民間財富和民眾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個人的經濟自由和社會權利得到部分恢復,公民社會開始生長,民間對人權和政治自由的呼聲日益高漲。執政者也在進行走向市場化和私有化的經濟改革的同時,開始了從拒絕人權到逐漸承認人權的轉變。中國政府於1997年、 1998年分別簽署了兩個重要的國際人權公約,全國人大於 2004 年通過修憲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今年又承諾制訂和推行《#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但是,這些政治進步迄今為止大多停留在紙面上;有法律而無法治,有憲法而無憲政,仍然是有目共睹的政治現實。執政集團繼續堅持維繫威權統治,排拒政治變革,由此導致官場腐敗,法治難立,人權不彰,道德淪喪,社會兩極分化,經濟畸形發展,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遭到雙重破壞,公民的自由、財產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各種社會矛盾不斷積累,不滿情緒持續高漲,特別是官民對立激化和群體事件激增,正在顯示著災難性的失控趨勢,現行體制的落伍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結語〉 「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和人權理事會的成員,理應為人類和平事業與人權進步做出自身的貢獻。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當今世界的所有大國裏,唯獨中國還處在威權主義政治生態中,並由此造成連綿不斷的人權災難和社會危機,束縛了中華民族的自身發展,制約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局面必須改變!政治民主化變革不能再拖延下去。 「為此,我們本著勇於踐行的公民精神,公佈《零八憲章》。我們希望所有具有同樣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國公民,不分朝野,不論身份,求同存異,積極參與到公民運動中來,共同推動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以期早日建成一個自由、民主、憲政的國家,實現國人百餘年來鍥而不捨的追求與夢想。」 附:「#有劉曉波前車之鑑」(「有線新聞」13/7/2018) https://www.facebook.com/186040714921338/posts/892171647641571/ 附:「#劉曉波逝世一週年追思會」(德國柏林現場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RTHKVNEWS/videos/2050102411764471/
    —————————— 【#百日維新系列】 1898年(光緖廿四年五月廿五日): —清政府依「#總理衙門」議,頒佈《#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十二款。 此源於康有為於 #6月26日(五月初八日)所上《#請勵工藝募創新摺》及光緖帝 #7月5日(五月十七日)頒佈之創作新書、創作新法者等奬賞上諭。 —清政府頒發《#經濟特科章程》六條。詔擧「經濟特科」,命各省長官各擧所知,保薦人才,於三月內送京;然後定期擧行。 —「總理衙門」議覆康有為《#統籌全局摺》,光緖帝硃批:「切實妥議具奏,毋得空言搪塞。」 圖片來源:網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