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踏進展場觀賞展覽了,既然新年已至,那就用《京都好博學》展覽來開啟2019的文化洗禮吧!
《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於2018年12月15日起在北師美術館展出,2019年2月24日結束。展覽內容總共分成三個部分:二樓的「大學講堂」、三樓的「京都生活」,以及地下一樓的「異地探索」。展區設計寬敞舒適,二樓展場有設置模擬大學講堂的空間,並在桌上放置筆記本與鉛筆,供觀展人在筆記本上留下書寫記錄,並且在親身坐上木頭課桌,看著寫滿字的黑板的體驗中,感受或是回味一下學生時代。
這次展覽較其他展覽不同的地方在於,此次展品周圍並沒有張貼任何說明牌,連展品名稱都沒有,充分給予觀展人全方面觀看展品的空間。而關於展品的詳細介紹,都印製成一張張說明卡,放置在二樓樓梯口的一面說明牆上,供觀展人拿取,每一張說明卡上都有打上兩個洞以方便將說明卡們集結成冊,這點我滿喜歡的。
「大學講堂」展區展示十九世紀末時,京都各大學所使用的教具與學生作品,展現了當時學校對於所面對的外來文化,以及向歐美大學借鏡而進行轉型的過程。其中大致分為這幾項:設計教育、考古教育、自然教育、科學教育、日本畫教育、日本服裝、佛教文化,在跟上歐美新興教育的同時,亦不忘己身民族的文化內涵,將大學教育的多元核心價值完整體現出來。
在此一展區中,我最喜歡的展品是四個由發跡於京都的科學教具製造商-島津製作所所製作,目前藏於京都教育大學教育資料館學習之森博物館的貴族服飾人偶:中古裝束人偶女官禮裝、中古裝束人偶文官束帶,以及太夫與童女人偶。
中古裝束人偶女官禮裝(左)、中古裝束人偶文官束帶(右)
「京都生活」展區展示的是京都這一古都累積千年、多彩多姿的生活風格。以浮世繪、泥偶、古地圖與書冊、民生用品、表演藝術(樂器)與詩歌、器物工藝、祇園祭等為展出內容,一窺古都京都的永恆與生機。
一踏上三樓,便會在靠近樓梯口的地方看到用紅布鋪著的五層階梯式展示架上放置了許多模擬祇園祭的精緻小巧模型,以及一個架高、鋪了榻榻米並用竹簾隔著玻璃落地窗的四方空間,以及數個影音解說裝置介紹祇園祭。而四方形的榻榻米空間則是提供午後活動使用,聽說會有體驗一種古老的下棋遊戲,不過因為並沒有待到下午,所以有興趣的人或許可以問問工作人員。
在這一展區中,讓我一踏進較裡面的展覽空間時,就讓我發出驚呼的,不是迎面看見的那幅京都古地圖,而是一轉身看見的〈游鯉圖屏風〉。金色的底,畫得栩栩如生的黑鯉魚,彷彿黑鯉魚在金湖中悠然游動,靜謐安寧卻也顯現出一種屬於貴族的霸氣。
而另一副〈誰袖屏風〉也十分有趣。有別於〈游鯉圖屏風〉的貴氣奢華,〈誰袖屏風〉上的圖畫是各種衣服家具,儼然是某間房間一角的風景。這種將「披掛著的豪華服飾」轉化為屏風圖案的風格流行於十六世紀晚期,忠實地顯現了服裝成為家具、家具隨衣著時尚轉變的特色。
而另外一種精緻工藝的呈現,則以武士刀的刀鍔,以及摺扇圖樣的方式呈現。現場展出的刀鍔是由江戶時代近江國的喜多河宗典派,以及同時期的肥前國若芝一派所製作。
喜多河宗典派的刀鍔有鐵鍔透雕、赤銅或鐵鍔搭配象嵌這兩種風格,若芝派則擅長將金銀嵌入鐵製品的布目象嵌技巧,把面積不大的刀鍔當作畫布,以金銀為墨彩、雕琢工藝為畫筆,尋常刀鍔變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為本是冶煉工藝極致呈現的武士刀更添上一層細緻美感。
相對於刀鍔屬於武士的專用品,扇子在日本社會中從古至今一直具有相當多樣化的意涵與用途。平安時代的貴族將摺扇作為詩歌詠唱以及表現禮儀的道具,十一世紀以後,摺扇與團扇有了指揮戰術的功能,到了江戶時代,扇子則經常成為歷史劇碼或是歌舞劇場的道具出現,並逐漸成為演藝與時髦的象徵。到了國內外貿易興盛榮的時代,扇子則被製作成具有大和風韻的家飾與外銷扇,扇面上的圖樣無不極具巧思,除了常見的花卉、鳥等圖案外,亦有以日本畫、航海意象與地圖等為扇面的設計。
「異地探索」展區展示的多半是與台灣相關的文物,兩幅巨大的台灣地圖掛在牆上,桌上擺放的是達悟族的拼板舟木雕、泰雅族的飾品、彎刀,牆上掛著原住民的傳統服飾。周圍的櫃子裡放著台灣原住民的編織袋、陶製土偶,以及由島津製作所製造的漢人人偶、泰雅族人偶。另有一櫃,裡面展示的是來自墨西哥的陶器、沙鈴、傳統樂器以及日本愛奴人、琉球人的樂器。另外還有一面畫著門神的門板就放在台灣地圖旁,並且用投影儀器播放台灣的老照片,以及日本人在台灣做植物調查時的植物照片。
這一個展區因為位在地下室,空間比上面二三樓的展區較顯擁擠,展出的文物又相對來說較多、較雜,讓我覺得感覺上比較壓迫。另外用作展示櫃的櫃子是普通的那種拉門式木櫃,所以有的展品會被木條擋住部分,更讓我有一種展品被限制、被關起來的感覺,在觀賞感覺上沒有那麼舒暢。
而我在這一展區的文物中看見的,雖然也有可以被歸類為文化交流的部分,但多半還是比較傾向於日本人對外擴張的紀錄。不論是對於日本北部的愛努人,或是南部的琉球王國,抑或是之後成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他們當然也在這些地方做過各種田野調查,以學術角度了解過這些土地上的一切,並落實於他們對於自身子弟的教育中,但隱藏在這些文物背後的血淋淋的過往,也不應該被淡化遺忘。這或許是我對這一展區興趣缺缺,不用多加著墨的原因。
綜觀整個展覽,整體的觀展感覺是很好的,展出的物品雖只能看見部分京都大學聯盟中的各所學校的部分辦學態度,卻能充分感受到他們在教學上的全面與嚴謹。關於京都生活方面,展示文物表達出了京都身為日本千年古都的優雅與文化底蘊,每一樣展出的不論是藝品也好、民生用品也罷,或是詩詞、版畫、樂器,都訴說著京都的古典與風雅。而日本人在異地的探索與紀錄,讓田野調查、科學實證等研究方法得以在大學中落實,不外乎也是對於教育發展極為重要的一環。
展覽的內容豐富,如果有興趣,不妨花些時間到北師美術館,細細品味一下吧!
展覽資訊:
《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
展出時間:2018.12.15-2019.02.24
展出地點: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旁)
開館時間:週二-週日10:00-18:00 免費參觀
休館時間:每周一及小年夜(201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