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1/3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馬來西亞】檳城大橋車禍背後的反思

2019年的第一個月,檳城大橋發生了一宗悲劇。一名19歲的少年凌晨獨自驅車離開派對,途經大橋時被同伴超速的車子撞飛掉入大海,一直到3天後才連人帶車被打撈上來。
案情還有許多不明朗的地方,尤其是超速的司機被檢測出不僅酒駕還吸毒。在販毒是重罪的國度,二十出頭的青年可以輕易在夜店獲得毒品,顯然是需要嚴陣以待的課題。但發生這樣的悲劇,與其探討背後的社會問題,媒體更在乎的應該是點擊率。
幾乎家家報章都用臉書直播搜救及打撈過程,更有記者遍搜肇事者行踪,從去醫院打探到前往人家住家按門鈴。後因搜救隊伍面對打撈困難,在媒體報導打撈時間後,更有民眾前往大橋上的打撈地點圍觀,在正式打撈行動前已引發交通阻塞。更甚的是,打撈成功後遺體照便在網路上流傳,導致家屬出面呼籲,希望少年可以以最帥氣最美好的一面離開。
在馬來西亞,似乎沒有公共媒體就這些滿足個人好奇的集體獵巫行徑做出任何探討,也沒有談到整件事的核心:吸毒、超速駕駛、車禍等都是人禍,也都是能夠防範、卻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社會問題。
政府怎麼說
這個問題來到檳城首長曹觀友面前時,他的回答僵硬得有點可愛——大概對記者竟會為一件偶發性車禍而特別徵詢他的意見而措手不及吧,例如他的言論中既表示:“或許原有的大橋防護杆可以應付一般的車禍,但不是如昨日凌晨般的罕見車禍”。因此,他僅呼籲大橋公司去研究及定奪是不是要提升防護杆。
此外,他也苦口婆心地勸導道路使用者改善本身的架勢態度,因為80%車禍的發生由道路使用者的態度所致,“沒有任何東西比生命更重要。”
交通部長陸兆福則是遲至四天後才做出回應,表示支持在大道公司旗下所有大道上安裝測速攝像機的建議,其中包括檳城大橋。這項聲明也是南北大道公司向政府建議以後做出的回應。
問題是,除了駕駛態度等個人因素,我們是否能在體制與集體結構上去處理這件事?
必須跨橋的民眾
熟悉馬來西亞的人應該都了解,檳城大橋跟新柔長堤有類似的狀況,既兩岸的經濟與發展不對等,導致一端的人每天必須到另一端上班工作,入夜再回到另一端去休息。唯一不同的是使用新柔長堤的人需要跨國,但檳城兩岸的居民本就屬於同一個州屬。檳島(Penang Island)開埠以來便是檳城與鄰近州屬的經濟發展重心,至今威斯利省(Province Wellesley,簡稱威省)仍有不少居民需要到檳島才能獲取薪資更好的工作,甚至取得更好的生活資源,包括教育、醫療、購物、旅遊等等。
檳城大橋1985年通車,全長13.5公里,是馬來西亞第二、東南亞第五大橋。
檳城兩岸擁有全馬歷史最悠久的渡輪服務,除了運送車輛,還能夠運載行人、腳踏車和機車,但由於兩岸的公交系統依然不完善,而且渡輪則班次有限,服務素質也備受爭議,以致許多上班族依然選擇開車途經大橋為最直接、並能直達目的地的方式。
有鑑於此,第一大橋在1985年通車後便被高度使用。但是,30年以來以檳島為重心的政策依舊,第一大橋逐漸無法負荷不斷增加的車流量,因此便有了2014年落成的檳城第二大橋(Sultan Abdul Halim Mu’adzam Shah Bridge)。
然而,根據2018年8月出爐的稽查司報告顯示,檳城第二大橋通車兩年後依然沒有辦法減少交通擁堵的問題。在2014年至2016年之間,一橋的交通上升2.4至3.8巴仙。這主要是因為二橋落成後,檳城人口依然高度集中於威省的北部與中部。目前的發展規劃依然需要時間,才能夠將人口慢慢疏散至威省南部靠近第二大橋處。
(以上影片主要宣傳檳城威省南部即將落成的宜家Ikea商場,可見其周圍同時有不少發展計劃。片尾既是檳城第二大橋。)
從有限的資訊中可見,本案受害者的住家在威省,但他卻就讀於檳島某學院,開車往返檳城兩岸對19歲的他來說也許已經是家常便飯。加上檳城大橋沒有測速攝像機,酒駕的取締顯然不足於引發警惕,他與肇事者在深夜派對以後都沒有選擇留在島上(雖然我們不願猜測受害者當時的精神狀況,肇事者目前可是在面對酒駕吸毒的控狀)。即便如此,他們執意回家的話,也無法使用夜深以後停止作業的渡輪服務,開車橫跨大橋是唯一的選擇。
於是,悲劇發生了。
檳城兩岸的未來?
檳城政府2013年便開始著手研究交通大藍圖,除了加強兩岸的公交系統,檳城州政府也提出增加海底隧道以及空中纜車(Sky Cab)以舒緩兩岸交通。但這項藍圖面對許多爭議,主要在於這個計劃或許會造成環境破壞,以及製造更多的通道是否真的能夠舒緩交通問題,還是往檳島增加更多車流量呢?暫且誰也沒有辦法說服誰。
如論如何,只要檳島依然是經濟與發展的重心,加上檳島的房屋價格與對岸並不對等,兩岸的車流量似乎就不會減弱。
不過,建國50餘年來檳城一直以喬治市,以及後來的光大(KOMTAR)為“核心”。即使有執政者能夠勇於挑戰,將“核心”遷移到威省地區,改寫檳城的中心邊陲結構,他也未必能夠承受百姓在面對經濟生活巨變的反撲。檳島一旦失去重心的位置,便有太多的經濟利益會被連根拔除,這也是政治人物一直以來小心翼翼的關鍵。
光大(KOMTAR)是檳城的象徵,一直以來都具於檳城“核心”的位置。
不管怎麼說,完善的公交系統需要能夠連接各個社區與商業中心的人行道與腳踏車車道,而這是至今依然未見改善的基本條件。
希望聯盟政府執政檳城10年(前身是人民聯盟)都還沒有找到解決檳城問題的方法,其背後的原因值得讓人深思。究竟是缺乏經驗與想像,還是體制僵化難以維新呢?如今再一條人命逝去,人民卻依然保持著看熱鬧的心態,看來重建家國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