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1/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基隆,一座忘記如何看待自己的城

基隆,一直是個讓我覺得很親切的城市。
由於和台北相近,加上交通方便,不論坐客運或火車都只需一小時上下,所以在台北工作那幾年,常是自己想外出走走時的第一選擇。
或許是因為它和高雄同為海港城市,所以每次漫步在街頭巷尾時,空氣中若有似無的鹹味、腥味與油味,總讓人有種回到家的感覺。
城市步調同樣閒散,雖然號稱大台北生活圈的一員,但比起完全開發的商業都會,許多角落仍保留著濱海市鎮的氛圍,當坐在公車上瀏覽著沿途的家戶時,總覺得人與人、與環境的互動還附著某種情緒,好似早年的鄰里鄉親,總有牽絆。
也因為是台灣的北玄關,戰略地位超然,所以基隆可說是台灣的砲台之都,光是喊得出名字的砲台大概就超過20座!多數砲台從清領時期就已建造,其中最有名的「海門天險(二沙灣砲台)」,是劉銘傳來台時,針對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后等海防五要地所興建的其中之一,後來日治時期又有增建些許,多而遍佈的遺跡,在肅殺味散去後,反留下了濃而不散的舊時代氣氛。
而基隆的房子,由於終年被海風吹拂,許多面對港口的水泥建築外牆,都遍布被鹽分侵蝕剝落的痕跡,就像光陰留在老討海人臉上的皺紋,讓人有種錯覺,彷彿基隆已似辛棄疾筆下的廉頗,老矣。
但若在清晨三點時往孝一路探去,突兀著熱烈黃光的「崁仔頂漁市場」會直接打破人們白天的錯誤想像。
漁獲、冰塊、籃簍遍布在地面,地上的水窪則被漁工、批發商、及各地小販腳上所穿的雨鞋踩踏出噴濺聲,他們穿梭在攤位中與糶手喊價還價,彼此吆喝熱絡,四起的人聲明白地告訴大家,基隆就算老,也是不服歲月的老,那是海港城市所特有的,與台南的文雅味兒路線截然不同的老,粗曠,且堅毅。
但即便這座城市擁有港口、砲台、漁港等具體可見的硬體,也有足夠的人文歷史基底,這幾年的造訪經驗,卻讓我感覺基隆的風華一直被掩蓋著。各處砲台因欠修而乏人問津,近年雖出現部分網美喜愛的景點,卻也難以串起全面且深度的城市內涵與脈絡,內容豐富的海科館更在八斗子的海角遺世獨立。
得以長期支撐城市的亮點,似乎僅剩廟口夜市。
在我眼中,基隆就像爽朗親切的漁家兒女,妝容雖不若台北繁華精緻,但自然不造作,有著人見人愛的本錢,就算沒法轉型成都會區,也絕對有足夠的條件可以成為一座人文古都,但不知道為什麼,大家似乎已經好多年沒正眼看它,久到連它都忘記怎麼看自己。
雖然我不是當地人,也不是什麼專業人士,感嘆這些好像有點多管閒事,但作為一個旅人,我真心覺得……可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