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必要的記事。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有一本專門用來記錄每天做了什麼事情的日誌,薄薄的,每一頁就是一週,每天平均分配到一小格的空間。最近因為工作節奏混亂,經常兩三天才寫一次,有時候不管怎麼拼命回顧,都想不起來前天究竟做了什麼,頂多勉強記下「備課」「回家晚餐」。看著空蕩蕩的欄位,偶爾有一種「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的虛空感。
寫日誌是大學開始養成的習慣,開始工作之後我也很自然延續這個習慣,而且日誌越買越大本,貪心的想把所有的備忘錄和筆記資料都放上去。
不過,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卻越買越小越薄,以前喜歡記「待做的事情」,每天都在列明天和下週的計畫,結果真正做到的不達一半,有點不切實際。後來改成記錄「做了的事情」,內容就簡單明瞭許多,而且往前翻閱,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軌跡,那時就會有一種「我好像還是做了一點什麼事情吧」的踏實感。
有個當老師的朋友跟我說,學校最近在舉辦120週年校慶,她自願擔任週年紀念回顧文章的撰稿人,興致勃勃翻出很多資料。不過一面蒐集資料時她一面想到,100週年時她也在學校擔任老師,如今卻連一丁點她曾經渡過100週年校慶的記憶都沒有。她有點沮喪,回家後跟老公說,「怎麼會這樣?我好像什麼都沒做。」但老公也沒有印象(當然啦),她因此懊惱了幾天。
「不過」,這時她臉上露出光芒,「開始寫作之後,記憶好像一點一滴回來了。我多少還是做了一些事……其實還蠻多的呀。」
我想我也是基於害怕忘記自己曾做過什麼事情的理由才持續寫日誌,雖然現在寫得很精簡,但從沒出現想放棄的念頭。我紀錄的內容不定,主要包含工作進度、和誰見面、特定行程、閱讀的書或看的電影、體重、身體狀況、特殊事件,有下廚時會寫下菜色,相當私密的那種事情也會確實記下。
這件事讓我想起Kawara。
觀念藝術家On Kawara(河原溫)曾有一個耗時12年的創作系列「I Went(我去了)」,作品的具體呈現是一套包含了12年x365天=4380張地圖的磚頭系列書(總共有12本!天哪)。書中的每一頁就是一張地圖,每張地圖上都用紅線標示了kawara自己當天的移動路徑。他的作法是,將居住當地的地圖複印並加蓋日期,然後用紅色圓珠筆在複印的地圖上追蹤自己的位置,每天至少創造一張地圖。如果離開地圖所代表的區域,他會用箭頭和筆記來描述他去過的地方和返回路線。如果他整天都沒有離開房子,地圖上就只會有一個紅點。
Kawara這個傢伙到底在做什麼呀?花了12年的時間,從36歲開始執行這個計畫直到48歲為止。據說,他非常在意紀錄的精確度。他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其實就是標誌自身的存在。
我不禁好奇:光是「存在」本身,就足以成為創作的主題與內容嗎?如果只是一天或一週或一個月,人們或許不會有太多想法,說不定只是說聲「噢那好像蠻有趣的」就結束了。
可是十二年呦,以四千多個日子重複記錄自己存在的軌跡,你幾乎不可能沒有疑問:他為什麼要追蹤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何在?他都什麼時候畫地圖?有沒有忘記的時候?如果去了不想被人知道的地方,他也會忠實記錄嗎?誰曾經仔細地觀看他的每一張地圖?他的妻子、孩子、父母、藝術愛好者?他們看的重點是什麼?他們很有耐心還是失去耐心?他們也會想嘗試看看嗎?這些地圖是否藏有秘密?是否要傳達他以其他形式無法直說的事情?他本人可以辨認出某張地圖代表某個特定的一天嗎?比方這天去看了牙醫、這天去買了皮鞋?他為什麼要做十二年而非十年或二十年?他有沒有受不了這個計劃的時候?他為何單純記錄路線,而非以更具體的形式(例如文字)記錄自己的蹤跡?他自己如何看待這份驚人的紀錄?
我上網查詢Kawara的長相,容我岔題一下,這是我的小癖好,只要遇到喜歡的作家、創作者,我總是習慣性地想知道他們長什麼樣子,想要確實知道「自己喜歡的作品,原來是由長這樣的人創作而成的呀」,很難說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回到Kawara的樣子,怎麼說呢?黑白肖像中的他偏著頭,粗黑的眉毛蹙在眉心,食指和中指之間叼著點燃的香煙,眼神睥睨鏡頭,嘴巴微張,好像是正在說著「拍什麼拍啊你!」的小流氓,平常喜歡飆車和玩女人,但也會讀一點詩集,這樣的感覺。(對不起,他沒有真的飆車和玩女人,讀詩集也是亂說的)
令我驚訝的是,小流氓不只做了「I Went」系列,在這十二年間,他同時進行的還有「I Got Up(我起床)和「 I Met(我遇見)」。
I Got Up的形式是旅遊明信片。Kawara每天寄發兩封明信片給他的朋友、家人、同事或者收藏者。每張明信片上,他用印章蓋上日期、自己的名字、地址、收件人的姓名和住址,以及自己起床的時間。有些人會收到連續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的明信片,有些人只收到一張。
I Met系列,由於生長於日本的Kawara很難記住西方名字,那時年僅36歲的他剛剛搬到紐約滿三年,儘管之前曾在墨西哥待過三年,接著又有三年的時間頻繁往來於紐約和巴黎,他仍然很不習慣與東方語系截然不同的英文。他習慣隨身帶著小冊子,當他遇到新朋友時,就把對方的名字記在小冊子中以便自己能夠讀出來記住。
I Went、I Got Up、I Met被稱為三部曲,它們都是Kawara在1968─1979這12年間每日接力完成的,每個系列作品都是12本厚厚的精裝磚頭書。我忍不住又想發問:他一整天要花多少時間做這三件事呢?是一口氣連續做完這三件事,還是分開做呢?他一開始就打算要同時做這三件事長達12年嗎?他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時鐘嗎?如果當天錯失了起床的那一秒,他會隨便寫個數字充數嗎?當他已經開始熟悉英文,他還需要每天記下陌生人的名字以便記住讀音嗎?他每天都有那麼多人要見嗎?他都如何寄出明信片?是自己每天走路去寄,或搭車,或有人為他服務嗎?收藏者基於什麼理由買下他的作品?那些作品會被經常翻閱嗎?
不知道小流氓(抱歉這個名字很順口)會不會冷冷地說:「問這麼多幹嘛?」但他以無比的耐心與專注力,製作了這樣跨越時間長流的作品,說明了僅只是存在本身就帶來無比強勁的力量,使我由衷感動。
於是我翻開最近幾週的日誌紀錄,也想看看自己是以何種樣貌存在。不意外地,僅僅短短兩三週,就有許多事情的起與浮、生與滅,同時伴隨單調瑣碎的各種平凡日常。
一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事情在最後關頭無疾而終了。和老公吵架又和好,和好又吵架 (後來又和好了)。回家和媽媽吃晚餐。從大阪來的歌手Yuka Kameda在二十餘人的榻榻米小茶館開唱,才一開口就讓我激動地想要掉眼淚。熬夜看完2018年平昌冬奧男子風格雪板總決賽重播,金牌得主是年僅十七歲的美國金髮男孩Redmond Gerard。讀完《苦雨之地》。讀完張惠菁專訪。苦無出路的一項工作挑戰終於有了小小的突破,任務結束後當晚我倒在客廳的沙發上立刻睡著了。
這些全都是既重要又無關緊要的小事,發生在短短一瞬或一日。
記下它們似乎沒有必要,如果要以「必要」來衡量的話。
但真的是這樣嗎?「必要」的事情是指什麼事情呢?
Kawara有他的答案,Yuka桑有她的答案,Redmond Gerard也有他的答案。儘管這個世界存在各式各樣的標準和評價,都無法改變人們絕不可能永遠並同時服膺這些價值的事實。
我把我的答案,繼續記在小小、薄薄的日誌裡。
    avatar-img
    32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真實的連結。 的其他內容
    佐野洋子得了乳癌,後來轉移到骨頭,她在硬腦膜和頭顱骨上動了刀,在主治醫師宣布她只能再活兩年之後又活了很久。她說她不怕死只怕痛,到了七十歲還(不得不)繼續工作,留下安寧照護的預備金後就在等待死亡的來臨。
    我的隨身筆記本是一本大約20X30公分的硬殼活頁小冊子,內容頁完全沒有格線或分類,我把平時忽然出現的靈感、喜歡的句子、有用的知識訊息隨時抄下。因為不知道甚麼時候需要用到,幾乎任何時候我都帶著它。
    我問老公,你覺得,在婚姻中怎麼樣會感到快樂呢?他按照慣例瞇起眼睛、笑而不答,直到我以各種方式追問才終於說出了這個短句:「一起做很多事情吧。」比方說呢?我問。
    佐野洋子得了乳癌,後來轉移到骨頭,她在硬腦膜和頭顱骨上動了刀,在主治醫師宣布她只能再活兩年之後又活了很久。她說她不怕死只怕痛,到了七十歲還(不得不)繼續工作,留下安寧照護的預備金後就在等待死亡的來臨。
    我的隨身筆記本是一本大約20X30公分的硬殼活頁小冊子,內容頁完全沒有格線或分類,我把平時忽然出現的靈感、喜歡的句子、有用的知識訊息隨時抄下。因為不知道甚麼時候需要用到,幾乎任何時候我都帶著它。
    我問老公,你覺得,在婚姻中怎麼樣會感到快樂呢?他按照慣例瞇起眼睛、笑而不答,直到我以各種方式追問才終於說出了這個短句:「一起做很多事情吧。」比方說呢?我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爲什麽還每天匯報自己幹什麽? 大家也許很奇怪,不用連休息都每天出post來匯報吧?我只是想以這個為動力來支持自己,並記錄一下如果一人工作室,來製作MV、有聲小説,並慢火經營Youtube頻道等的創作日志。 也希望大家真切感受到,所謂的創作並不如大家所見,很快就能完成的一個過程。從策劃到出成品
    Thumbnail
    寫著寫著,第五十五篇,來寫「寫作給我的奇蹟、好運」。 我第一次打開寫作,是在東京下雨的午後,很寧靜,待在麵包店複合咖啡館,開啟了第一篇章。我寫的第一篇,是關於在東京遇見了一場展覽。 幾週前,收到很喜歡的日本插畫家渡邊香織的訊息,兩年前方格子的第一篇文章,我寫下她。她是我在看雙層公寓時代裡
    Thumbnail
    我有個習慣,每年都想大費周章記錄自己的樣子。 第一次是白紗,去年是旗袍跟晚禮服,今年是街頭時尚大片(X) 拍照這種事跟刺青一樣,似乎會上癮,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累積到照片已經有上百張,身上的刺青數量也來到三個,然而這次的照片都還沒發完,就已經在想下次要拍什麼了。 我真是個愛沒事找事的人!
    Thumbnail
    一、五月二十五日的《海邊的卡夫卡》總括了半年來讀書會的主題 到目前為止,每個月的讀書會均照常舉行。只是二、三、四月的讀書會紀錄,尚未整理成文。那麼,跳過前三本書、先把五月的《海邊的卡夫卡》整理成文,是為什麼呢? 在這部上下兩卷的長篇小說裡,村上春樹採用了雙線敘事,講述了一個十五歲少年的歷險。就我
    本週的一週生活記錄分享了作者從星期一到星期日的日常生活。從上課到讀書到與朋友相處,作者描述了每天的活動和內心感受。文章內容包含豐富的詞語,是一篇關於成長成熟的個人故事。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這裡是《布得布説私密達》Podcast第14集 大家最近好嗎?你最近在做什麼? 我最近就是每天寫日記,每天看文化苦旅,一直和文字為伍。每天一直寫字。 村上春樹說他每天凌晨四點起床,然後就開始寫作五六個小時,一邊喝咖啡,我們今天八點多起床。 也是很內向、很討厭派對、不喜歡說話
    Thumbnail
    作者劉揚銘是四十世代男子。商業雜誌編輯出身,發現自己熱愛工作,只是不想上班,上班七年後辭職。至今自由工作已邁入第九年,努力在賺錢與創作之間找到平衡,希望多點休息少點疲累。喜歡記錄自己如何度過每一天,定期回顧找新方向。目標是陶藝家河井寬次郎的名言「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持續研究各種不上班的生活方式
    這本書其實看完好一陣子了,但因為正好跟論文期程重疊,就被我一直擺著,前幾天才又想起來。 是這樣的,學校書店每到學期末就會有回頭書展,很適合挖書,但念在職班其實也沒多少時間去學校閒晃,直到我開始寫論文,偶而會請假去學校圖書館閉關,才有時間在一般學生上課的時間進入校園,也才有時間去逛回頭書展,然後看見
    Thumbnail
    【KIRA-KIRA DAYS. 故事再現計劃】 『キラキラ Kira-Kira』(adj.) =閃閃發光、熠熠生輝的樣子 可以用來形容波光粼粼的湖水,或是眼神中的閃耀,又或者每天努力生活著的你。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有關「回憶」的再敘,透過對談、敘述與聆聽,讓一段記憶中的故事重新被書寫與解讀。
    Thumbnail
    日記 113年1月4日(四) 我以為我會就懶了 不寫日記了 我想這應該是我很久沒有這麼想做的一件事情了,(內心純萃的力量) 我又想距離上次寫日記是高中時期了,但還記得是簡單的記錄。 忙完的一個早上和吃完了中餐,觀察了一下天氣  還不錯喔 開口約老公下午我們去環保公園曬太陽,他沒思考的說
    Thumbnail
    爲什麽還每天匯報自己幹什麽? 大家也許很奇怪,不用連休息都每天出post來匯報吧?我只是想以這個為動力來支持自己,並記錄一下如果一人工作室,來製作MV、有聲小説,並慢火經營Youtube頻道等的創作日志。 也希望大家真切感受到,所謂的創作並不如大家所見,很快就能完成的一個過程。從策劃到出成品
    Thumbnail
    寫著寫著,第五十五篇,來寫「寫作給我的奇蹟、好運」。 我第一次打開寫作,是在東京下雨的午後,很寧靜,待在麵包店複合咖啡館,開啟了第一篇章。我寫的第一篇,是關於在東京遇見了一場展覽。 幾週前,收到很喜歡的日本插畫家渡邊香織的訊息,兩年前方格子的第一篇文章,我寫下她。她是我在看雙層公寓時代裡
    Thumbnail
    我有個習慣,每年都想大費周章記錄自己的樣子。 第一次是白紗,去年是旗袍跟晚禮服,今年是街頭時尚大片(X) 拍照這種事跟刺青一樣,似乎會上癮,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累積到照片已經有上百張,身上的刺青數量也來到三個,然而這次的照片都還沒發完,就已經在想下次要拍什麼了。 我真是個愛沒事找事的人!
    Thumbnail
    一、五月二十五日的《海邊的卡夫卡》總括了半年來讀書會的主題 到目前為止,每個月的讀書會均照常舉行。只是二、三、四月的讀書會紀錄,尚未整理成文。那麼,跳過前三本書、先把五月的《海邊的卡夫卡》整理成文,是為什麼呢? 在這部上下兩卷的長篇小說裡,村上春樹採用了雙線敘事,講述了一個十五歲少年的歷險。就我
    本週的一週生活記錄分享了作者從星期一到星期日的日常生活。從上課到讀書到與朋友相處,作者描述了每天的活動和內心感受。文章內容包含豐富的詞語,是一篇關於成長成熟的個人故事。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這裡是《布得布説私密達》Podcast第14集 大家最近好嗎?你最近在做什麼? 我最近就是每天寫日記,每天看文化苦旅,一直和文字為伍。每天一直寫字。 村上春樹說他每天凌晨四點起床,然後就開始寫作五六個小時,一邊喝咖啡,我們今天八點多起床。 也是很內向、很討厭派對、不喜歡說話
    Thumbnail
    作者劉揚銘是四十世代男子。商業雜誌編輯出身,發現自己熱愛工作,只是不想上班,上班七年後辭職。至今自由工作已邁入第九年,努力在賺錢與創作之間找到平衡,希望多點休息少點疲累。喜歡記錄自己如何度過每一天,定期回顧找新方向。目標是陶藝家河井寬次郎的名言「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持續研究各種不上班的生活方式
    這本書其實看完好一陣子了,但因為正好跟論文期程重疊,就被我一直擺著,前幾天才又想起來。 是這樣的,學校書店每到學期末就會有回頭書展,很適合挖書,但念在職班其實也沒多少時間去學校閒晃,直到我開始寫論文,偶而會請假去學校圖書館閉關,才有時間在一般學生上課的時間進入校園,也才有時間去逛回頭書展,然後看見
    Thumbnail
    【KIRA-KIRA DAYS. 故事再現計劃】 『キラキラ Kira-Kira』(adj.) =閃閃發光、熠熠生輝的樣子 可以用來形容波光粼粼的湖水,或是眼神中的閃耀,又或者每天努力生活著的你。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有關「回憶」的再敘,透過對談、敘述與聆聽,讓一段記憶中的故事重新被書寫與解讀。
    Thumbnail
    日記 113年1月4日(四) 我以為我會就懶了 不寫日記了 我想這應該是我很久沒有這麼想做的一件事情了,(內心純萃的力量) 我又想距離上次寫日記是高中時期了,但還記得是簡單的記錄。 忙完的一個早上和吃完了中餐,觀察了一下天氣  還不錯喔 開口約老公下午我們去環保公園曬太陽,他沒思考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