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
為何在某個星期日的午後散步
會遇見一個萬花筒
彷彿不曾停留
卻真實存在過的一面說不清楚的風景
是手架空的
幻彩
用這片土地曾經風行的語言
用遙遠之處流傳的想像
長出來 一片神奇的
花海
被海洋包圍著的不是孤島
而是航行的船
他們短暫停錨
輕輕淹沒
差一點被浪潮錯過
差一點誰都沒有留住誰
(或者沒有誰可以真的留住誰)
故鄉的哀嘆是蒼白的
而紅葉的陣雨是詩的聲響
那裡還有青色輕氣球
玻璃色的少女
乾燥的帽子或繭或茶包
像海鳥的影子翩翩地今天也飛越過海角去了
不知道是風吹開了風車
還是風車帶來了風
不知道
只是現在我還是不知道
可能要再一次
散步在某個星期日的午後
被風輕輕吹過
才能慢慢知曉
日曜日式散步者 Le Moulin
1930年代,台灣出現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風車詩社。反映出20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傳遞到日本,經由殖民影響至台灣的文化路徑。現代主義的前衛浪潮,為年輕台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異文化的接收是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混合的全新植種?本片追溯詩社成員對於詩的論述及創作,呈現日殖時期台灣文壇樣貌,以及西方文化對戰前東亞文藝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