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摘記】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 第二部投資心理學 PART1

本文內容資料摘引自今周刊出版的〖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一書,作者是丹尼爾·克羅斯比。
投資風險的種類: 系統性風險:大盤的波動。 非系統性風險:業務風險,指個別證券因為產業因素而下跌的可能。 行為風險:投資人的不當行為。
行為風險的類型: 一、自我意識 二、保守傾向 三、關注方向 四、情感傾向 確認偏誤:替先入為主的信念找尋配合資訊的傾象,是我們維護自我的重要部份,而心理學研究就把這種狀況稱為「確認偏誤」。 一般而言,我們都會跟擁有共同文化、宗教、政治觀點或意識形態的人在一起。這些跟自己看法一致的人,會更加強化我們擁護自己的觀點。因為面對衝突容易造成情感波動,所以把自己浸泡在意識形態的同溫層,顯然就是比面對異質意見更加容易。要是我們只跟看法、行動和思考都跟我們一致的人待在一起,當然就能成功地躲開許多艱難的內部衝突。
選擇支持偏誤:我們對於自我意識的保護,不只是在各種錯誤的地方尋找真相,而且還會在心中引發激烈反應來加強既有信念,這在文獻研究中稱之為「選擇支持偏誤」。
逆火效應:面對否定證據揭示資訊含糊不清或意義不明時,這種固執己念的傾向也會更加明顯,這就叫「逆火效應」。
我們天生就是設計好來接受肯定自我的好消息,對於任何冒犯都深表懷疑。
深刻了解自我意識的負面影響,有些投資公司會專門指定一位「魔鬼辯護士」來挑戰基金經理人的想法。但對於批評之預防效用的研究顯示,這些人一旦面對證據揭示其觀點不符科學要求時,反而會錯得更離譜。
我們行為投資人當然是知道,光是批評和糾正是不可能改變錯誤想法的,必須設計出一套系統來對抗謊言和虛假,才是更好的作法。
想來也真是奇怪,很多最有效的投資策略,其實核心重點都是「我不知道」。所謂「我不知道」的投資,就是被動式的投資。如果你不知道哪些是好股票、哪些是爛股票,那就去買大盤指數吧!大概是這種謙虛的態度,不管是長中短期,被動式投資工具在任何時段的績效打敗主動式投資基金。
要成為行為投資人,就表示要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檢視這個世界,把自己當作是花花世界裡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沒有特別的天賦、知識或運氣。也就是說,我們只擁有一般平均的資質。
投資作家詹姆斯・歐紹納西在《百戰百勝華爾街》中説道:「成功投資的關鍵,就是要先認識到,我們跟每個人一樣,都受到行為偏見的嚴重影響。」
重要觀念: 「相信自己」,這對投資人而言是非常糟糕的建議。
你最想搜尋的資訊,就是證實自己早已相信的事情。
妳無時無刻都想拍背稱讚自己,做了明智決策。
對於既有信念受到挑戰時,我們的反應激烈,而且可能更會陷入其中,難以自拔。
因為大家都不敢說「我不知道」,所以坦承無知就有利可圖。
矛盾的是,狀況越模糊,我們就越肯定。
要是你對某個投資點子熱情充沛,大概就是想得還不夠透澈。
小樂感想:反思上述這些效應對投資人的影響,我們要想一想: 是否自己經常沉浸在同溫層的思維當中? 是否對於自己過度自信? 是否自己經常去尋求對個人觀點有力的證據? 是否能承認自己的無知? 我想,如果能經常性地反思這些問題,那麼在做投資決策上,應該能擁有更佳的決策品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各位讀者好!我是小樂!很高興為您介紹我在方格子的新專題「小樂百寶箱」,我將在這裡分享這幾年累積的投資觀念與閱讀財經書刊的精華摘要,希望大家都能在股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獲利航道!就讓我們開始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