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因為我們需要音樂:《跨樂時代》

8月25日
因為喜歡聽音樂,也喜歡流行音樂發展史,看到附近的圖書館有《跨樂時代》特映會的消息就立刻報名參加 當周末還遇到颱風擦邊過境,還好台中不受影響
本片《跨樂時代》是野火樂集製作的一部音樂紀錄片
我偶爾會看一些外國流行音樂的紀錄片,像是瑪丹娜、麥克傑克森、滾石樂團的紀錄片,或是60-90年代歐美流行樂壇的變化等等。 其實滿好奇台灣的流行音樂發展拍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而且因為是特映會,導演-熊儒賢也親自出席,並在放映結束後與觀眾分享製作心得。導演的計畫是將這部片推廣到各地舉辦放映會,希望全台可以達到一百場,之後的放映地點跟場次陸續增加,沙鹿很幸運是前幾個舉辦的。
音樂隨著時代,陪伴著人
基本上《跨樂時代》描述的時間從1945年戰後台灣的流行音樂開始,一路講到近期音樂實體唱片逐漸轉變到網路串流平台播放。
雖然時間拉得很長,導演依照不同時代的流行趨勢當中挑出幾個代表性流行歌曲和歌手,利用音樂,將觀眾拉入回憶情境,同時把創作的時代背景連接起來。
像是國民政府遷台後,高官們有喜愛到歌廳聽現場演唱的風潮。
這個部分特別介紹了女歌手高菊花,高菊花藝名「派娜娜」,身為鄒族原住民有著厚實爆發力的歌聲,是高一生的女兒。因為父親是政治犯,靠演唱維生卻要低調隱藏身分,經常有情報局的人員在台下盯著她,等著抓她。 高菊花的故事,告訴觀眾在50、60年代華美的歌廳文化之下,因為政治的壓抑,背後藏著未為人知的坎坷人生。
在1小時出頭的片長中,高菊花的故事算起來在前段占了不小的篇幅,之後才知道原來導演在錄製高一生紀念專輯的時候,在鄒族部落遇見了高菊花女士,才挖掘出這位傳奇女歌手的人生故事,並把他紀錄下來。
壓抑的戒嚴時期延續非常長的一段時間,當時仍有不合理的歌曲審查規定,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竟然因為小小的理由就會被列為禁歌。雖然種種阻礙,但音樂人並沒有停止創作。
早期因為受到美國文化及美軍基地影響,出現了演奏流行英文歌曲的樂團,如洛克樂隊、雷蒙合唱團。 隨著時間演變,年輕人開始思考用自身語言創作,延伸出之後大學校園內誕生的「校園民歌時期」,穿T恤、牛仔褲、背吉他,就是長輩時代的文青打扮;除了校園民歌之外,同時期也出現了黑色搖滾的風潮,羅大佑、蘇芮等人,從歐美的搖滾音樂中發覺叛逆的搖滾精神,自行作詞作曲創作台灣的流行搖滾。
片中也提到了台灣曾經颳起的港星風潮,以及受日本影響出現的少男/少女偶像歌手等等。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歌
我現在是20歲後半近30歲的年紀,只經歷過90年代之後的流行音樂,雖然多少聽說過草蜢、小虎隊的名聲,真正有印象的歌手偶像大約是徐若瑄、范曉萱、F4、張惠妹,一路到5566、周杰倫、蔡依林、SHE,及現在各種樂團和獨立創作的年代。或許還在變動當中,難以歸納出適合的時代定位。不知道幾十年之後,我們的音樂會被如何看待?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對於父母輩的流行音樂不是這麼熟悉,但是透過這部片慢慢去了解,就發現這些歌曲背後都有他們誕生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的走紅原因,不是單純的「老歌」而已。
看完這部片回去之後,我上Youtube找了好幾首有興趣的歌出來聽,一些過去只知道歌名但沒完整聽過歌詞的歌,像是姚蘇蓉-〈今天不回家〉、蘇芮-〈一樣的月光〉
〈一樣的月光看〉歌名我以為是鄧麗君那類的抒情歌,才知道原來是搖滾樂呢! 而且歌曲力道完全不輸現在的歌手、樂團!
其實預告片當中有些訪問片段沒有放入正片之中,或許是篇幅有限。 而我相信台灣近代的流行音樂史絕對是說不完的故事,希望有機會能聽到更多這些台灣音樂前輩們豐富的故事。
我很喜歡導演說:「大家都覺得,在音樂圈做音樂的人,才是流行音樂人;其實每個聽歌的人,都是流行音樂人。
音樂是因為有觀眾才會存在的
最後片尾的「天真活潑又美麗」,是導演最喜歡的一首歌,因為有著快樂的回憶和對未來美好的期許。
如果有機會,真的建議喜愛聽歌的人去看這部片。(可追蹤野火樂集FB) 或許大家看完之後,也會想起自己最喜歡、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一首歌。 那首屬於自己的歌。
p.s.順帶一提,我喜歡的音樂在片中有出現的是這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