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談顧好自己的根本,什麼叫做顧好自己的根本呢?在自己已先自我滿足、自己已將自己照顧好的前提下,再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照顧他人。
我們從夢想、理想的角度,來談「人要先顧好自己,行有餘力再照顧別人」。夢想、理想差別在哪呢?我們懷著「夢想」的目的,是為了要「滿足想像」,但我們抱著「理想」的目的,是為了要「實踐想像」。我們可以「主動」將夢想升級為理想,但卻不能「主動」將理想降階為夢想,因為一旦踏上實踐理想的道路,就再也回不到只憑想像,自己就能被滿足的階段,畢竟人的胃口變大,嘗過更有趣、更刺激的事物,要回到先前胃口小、不需要這麼有趣、不需要這麼刺激的事務,就可以被滿足的狀態,實在不太容易,我們可從生活由儉入奢容易,但由奢入撿實在困難,就可以得知其中的道理。
將夢想升級為理想有必要條件嗎?必要條件是什麼?必須得重視付出、收穫是否對等,唯有對等的交換,理想才走得長久,否則,理想只會受限於現實、人性,最後理想「被動、被迫」降階為夢想。受限於現實、人性指的是什麼呢?我兩個合在一起談,指的是有限的金錢、有限的時間、有限的體力,以及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可承受的最高挫折量、最高挫折幅度,我亦將之視為「有限的忍挫力」。
只要我們有能耐,我們有權可以選擇不服很多事,也可以選擇不服很多人,但唯有兩件事,是必須得服氣、屈服,甚至認同,那就是現實、人性,如果連現實、人性都不服的話,那真的是現代版陶淵明了。(無意冒犯陶淵明,若有愛好陶淵明的粉絲,請了解這只是在舉例)
本文題目為「顧好自己的根本」,以「夢想、理想」的例子詮釋,道理一樣,也適用於討論為人處事的態度。「夢想」是付出不在乎收穫的象徵,「理想」是付出、收穫對等的象徵,然而人與夢想不同,夢想本身沒有生命,可以選擇擱著、不做,因為夢想不會因為時間流逝而老去,但人不一樣,人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老去,若不採以面對「理想」的態度面對人生,先不論不與社會接軌的重要性,也不討論最後到底是由哪個倒楣鬼來照顧自己,這樣的行為無意是將自己的體力、健康視為源源不絕的資源,這根本在折壽啊。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老師,在「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二月七日篇,提到一句話「兼善天下是美好理想,但是培養獨善其身的能力則是根本」,飛飛想用這句話警惕自己,也勉勵正在閱讀的你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