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JOKER):反轉人生調性為「喜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Joker / Todd Phillips / 2019
《JOKER》自然不是要給觀眾好心情的電影,同時也不打算輕易給予善惡的判斷或道德偏好,所有關於這部電影的談論,都是觀眾自身對道德的詮釋,換句話說,其價值正如同許多類似故事的如實呈現便將激發觀者的辯論(形塑 JOKER 的歷程不算新鮮,同樣的探討亦可由《我們與惡的距離》延伸)。
就觀影感受而言,如果期待英雄片套路或高潮迭起的刺激感,勢必會失望;如果不敢直視展現暴力行為的鏡頭,想必會充滿恐懼。但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演出、電影的美術與配樂絕對令人驚嘆。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搜尋影評時,有些文章會談社會的不友善造就小丑,會談小丑由那些嘲笑、惡意、不理解與不尊重的堆疊而生,因此傾向一種對亞瑟成為 JOKER 的同情。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電影藉由一而再、再而三的破滅強調亞瑟遭受的惡與忽視,真實的亞瑟不被任何人傾聽與在意,沒有人理解他不想笑卻忍不住笑的痛苦,只將他是為笑柄,無論是同事、主管、鄰居、社會局、無禮的路人、亞瑟原本景仰的主持人莫瑞,或是湯瑪士‧韋恩,甚至是他的母親,那個只期待他「Put on a happy face」、當她心中的「Happy」的母親,真相竟是曾經虐待還是孩子的他。
看見這一切的觀眾確實很難不想著:「因此走向病態的 JOKER 怎麼會覺得需要在意任何人呢?」不過,「同情」不會改善社會,也不會改善任何一個人的人生。而我也不認為這部電影的目的在於合理化後續 JOKER 的行為,因為若只將這部電影視為合理化殺人犯情有可原,那麼也只是看見同情這一種傾向,才會認為合理化是成立的。但是,「說出一個殺人犯的故事」和「將殺人之行為合理化」是兩回事,而《JOKER》應更接近於前者
無法控制自己發笑的亞瑟
其實,亞瑟不需要被同情。憐憫只會讓亞瑟顯得更加卑微。於是亞瑟步向 JOKER 時展現的是享受與快樂,這樣正向的感受怎麼會需要憐憫?當亞瑟發覺自己從未被愛,也不被任何人在意,他曾以為這樣的人生是一場「悲劇」——是的,一般人都會認為那是痛苦與悲傷,正因如此,當亞瑟舞動身軀,轉而將人生視為「喜劇」,這超出一般人能理解的心理狀態,才是 JOKER 真正令人畏懼之處。
在莫瑞的節目上,慎重畫上小丑妝的亞瑟說自己沒有「政治立場」,街上以小丑面具為象徵的暴動者反抗的是貧富差距,是仇富,那是與富有階級對立的「政治立場」,但亞瑟反抗的是自己的人生調性——將「悲劇」化為「喜劇」,將所有打從心底笑不出來的時刻變得真心想笑。於是他再也沒有恐懼,沒有弱點,他不在意任何人,讓一切隨著衝動即興演出,並且享受其中。
最終,亞瑟終於「Put on a happy face」,奔跑消失在喜劇般的明亮場景裡,卻留給觀眾無法昇華的巨大悲劇感。
跳起舞的那一刻,「悲劇」正逐漸步入「喜劇」
avatar-img
46會員
29內容數
用心感受來自電影無可限量的光,以文字顯影在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凱特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觀看《寄生上流》之前,只見節奏明快的預告片,和幾位朋友表示看完覺得「沈重」,便在不做準備的情況下進了電影院。觀賞後,卻發現自己沒有「沈重」之感,而是在「震驚」中細細回想導演如何用幽默和鏡頭帶出俐落的節奏感,如何鋪陳出一步又一步無法預料的驚人轉折,如何運用乾淨的意象和人物特色烘托故事主軸……
在觀看《寄生上流》之前,只見節奏明快的預告片,和幾位朋友表示看完覺得「沈重」,便在不做準備的情況下進了電影院。觀賞後,卻發現自己沒有「沈重」之感,而是在「震驚」中細細回想導演如何用幽默和鏡頭帶出俐落的節奏感,如何鋪陳出一步又一步無法預料的驚人轉折,如何運用乾淨的意象和人物特色烘托故事主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例如因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原是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本文探討電影《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與小丑和亞瑟之間的對比,包括觀眾對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有著平淡的劇情、角色設定和硬添加的歌舞元素,但也創造了兩個女性角色來象徵不同觀點的粉絲群體。亞瑟先否定了律師代表的憐憫情懷,再被迫面對自己無法成為真正黑暗化身的現實。電影最終否定了亞瑟與小丑的角色,打破了漫畫與電影粉絲對小丑形象的幻想,這或許解釋了電影引發負評如潮的原因。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找了一下沒有卡卡,寫的也不是電影片名Joker的海報,因為我覺得看他就夠了🤣 片裡的路人甲乙丙丁,崇拜者也好,仇視者也罷,都如同Arthur為自己抗辯時說的,每個關注他的人,不是因他做了大家不敢做&想做的,就是因他做的罪行,而喜歡或討厭他,甚至有人把他行為當作娛樂,但就是沒有人理解他。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講述著亞瑟·佛萊克(瓦昆·菲尼克斯飾)面對觀眾期待與自我認知掙扎的故事,如果你是蝙蝠俠迷或是為《小丑》而來觀賞這部電影的人,那麼你很有可能失望,但這部電影在求愛與自我認同的掙扎仍然保握很好,以及籠罩整部劇那照不暖人的陽光也依舊帶給人無力的絕望,不將它當作續集其實還是一部抓人的電影。
Thumbnail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雙重瘋狂》並沒有打算迎合觀眾期望,繼續帶領小丑往罪惡的頂峰邁進,反而選擇駐足原地並將聚光燈打向角色的內心深處,將鏡頭聚焦於亞瑟自我的身分認同,藉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亞瑟濃妝下的那些複雜情感,並透過大量的法庭偵訊,屢次以名為正義的利刃反覆翻攪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
Thumbnail
《小丑》這部片,以失敗的笑話、無意義的信貫徹全片,故事的發動機制,正好就在挑戰能指與所指的穩定關係。小丑/亞瑟的「笑」並未出自幽默與快樂,而是無端的笑,如果笑本來指向的是笑話與快樂的情緒,片中一開始就暴露「笑」本身的空洞。電影反覆陳述從鋪梗到發笑,能指到所指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失控。
Thumbnail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例如因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原是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本文探討電影《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與小丑和亞瑟之間的對比,包括觀眾對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有著平淡的劇情、角色設定和硬添加的歌舞元素,但也創造了兩個女性角色來象徵不同觀點的粉絲群體。亞瑟先否定了律師代表的憐憫情懷,再被迫面對自己無法成為真正黑暗化身的現實。電影最終否定了亞瑟與小丑的角色,打破了漫畫與電影粉絲對小丑形象的幻想,這或許解釋了電影引發負評如潮的原因。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找了一下沒有卡卡,寫的也不是電影片名Joker的海報,因為我覺得看他就夠了🤣 片裡的路人甲乙丙丁,崇拜者也好,仇視者也罷,都如同Arthur為自己抗辯時說的,每個關注他的人,不是因他做了大家不敢做&想做的,就是因他做的罪行,而喜歡或討厭他,甚至有人把他行為當作娛樂,但就是沒有人理解他。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講述著亞瑟·佛萊克(瓦昆·菲尼克斯飾)面對觀眾期待與自我認知掙扎的故事,如果你是蝙蝠俠迷或是為《小丑》而來觀賞這部電影的人,那麼你很有可能失望,但這部電影在求愛與自我認同的掙扎仍然保握很好,以及籠罩整部劇那照不暖人的陽光也依舊帶給人無力的絕望,不將它當作續集其實還是一部抓人的電影。
Thumbnail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雙重瘋狂》並沒有打算迎合觀眾期望,繼續帶領小丑往罪惡的頂峰邁進,反而選擇駐足原地並將聚光燈打向角色的內心深處,將鏡頭聚焦於亞瑟自我的身分認同,藉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亞瑟濃妝下的那些複雜情感,並透過大量的法庭偵訊,屢次以名為正義的利刃反覆翻攪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
Thumbnail
《小丑》這部片,以失敗的笑話、無意義的信貫徹全片,故事的發動機制,正好就在挑戰能指與所指的穩定關係。小丑/亞瑟的「笑」並未出自幽默與快樂,而是無端的笑,如果笑本來指向的是笑話與快樂的情緒,片中一開始就暴露「笑」本身的空洞。電影反覆陳述從鋪梗到發笑,能指到所指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