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菲利普斯

含有「陶德菲利普斯」共 1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例如因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原是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本文探討電影《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與小丑和亞瑟之間的對比,包括觀眾對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5/5小丑:雙重瘋狂
續集《小丑:雙重瘋狂》以音樂劇電影的形式,延續首集劇情。瓦昆菲尼克斯跟Lady Gaga的演技和歌喉自然是可圈可點的,可惜既無助於推進劇情,也拍得不夠精彩。在劇本的概念上是有創意的、技術面也都合格。然而所有要素合在一起的成品卻顯得平庸。
Thumbnail
付費限定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似乎是一個瘋狂的世界,那裡的人們義憤填膺?我平常就膽小,不敢去看這類電影耶(票房不如預期就怪我好了😄)。但佩服林倚懂欣賞,還能分析硬道理,一定是對社會學、心理學、精神醫學很有研究吧。好奇林倚如何這麼強大?❤️
也許熱愛小丑的人們,走進電影院的人們,愛的是戲裡喪心病狂、表演慾膨脹到不行的小丑。 為什麼那樣愛呢?是因為人們潛意識都擁有那樣喪心病狂而不能說的憤世嫉俗,還是內心住著一個脆弱得不知所措只能卑微求愛的孩子? 小丑演活了我們不能說的與我們不想承擔的模樣。只記得電影入場前那一聲「小丑可以進場了」。
Thumbnail
5/5小丑2
《小丑:雙重瘋狂》,有著平淡的劇情、角色設定和硬添加的歌舞元素,但也創造了兩個女性角色來象徵不同觀點的粉絲群體。亞瑟先否定了律師代表的憐憫情懷,再被迫面對自己無法成為真正黑暗化身的現實。電影最終否定了亞瑟與小丑的角色,打破了漫畫與電影粉絲對小丑形象的幻想,這或許解釋了電影引發負評如潮的原因。
Thumbnail
5/5小丑:雙重瘋狂
很多時候,心之所嚮的事無法好好抑制,但至少我們通常能夠掌控腦袋,封存身體裡的動物,離開叢林、表現得社會。可是有時候,腦袋的、社會的病沒辦法控制,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記得要笑,連哭的時候都要笑,誰叫這個世界連一點點愛都給不起。
Thumbnail
2/5小丑:雙重瘋狂
小丑2好看嗎?我想導演根本沒鳥這個問題,甚至更玩味的將觀眾拉進電影裡,成為小丑的信徒,而你越討厭沒有爽感的電影的當下,也搖身成為那個只愛小丑、不在乎亞瑟生死的偽君子。
Thumbnail
2/5小丑:雙重瘋狂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限時公開
當我們對Arthur、Lee又開金口、又陷入幻想而開始不耐煩─(Joaquin Phoenix)、女神卡卡(Lady Gaga)的好歌喉已經不是重點─也證實導演所想的:觀眾其實沒有多大興趣了解Arthur,也許這個角色就是需要漫長的篇幅才能走完接受審判的整個心理過程,也許他就只是極度缺乏愛的靈魂而沒
Thumbnail
跟歌仔戲音樂的聯想比較很有趣😊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小丑2:雙重瘋狂》的主題和角色發展。透過亞瑟與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電影中隱含的社會評價,揭示了小丑這一角色在幻覺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者針對音樂劇的設計和情節伏筆進行分析,反映出亞瑟作為一個脆弱存在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被周圍人的期待與偏見所吞噬。
Thumbnail
4/5小丑:雙重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