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第二集登場,亞瑟進入司法審判的舞台。沒有特別去回顧第一集或是蒐集相關的背景資料,只是簡單地紀錄了我觀賞完電影後的想法和觀點。
當亞瑟以「小丑」的身份活躍在世人面前,吸引了眾多的目光、模仿和熱議。「小丑」成了某種象徵,帶來了人群的笑聲與注視,但也讓亞瑟內心深處不斷渴望更多的認可與關注。每當「小丑」意識到自己被忽視、不再受人矚目,甚至感到無人在乎時,他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這種認可與聯繫的渴求,是他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於是他創造出「小丑」這個角色來填補亞瑟無法實現的情感缺口。
然而,這樣的角色分裂也帶來了亞瑟的痛苦和孤獨。電影中的女主角莉給了亞瑟渴望的愛,她告訴小丑她愛他,但她愛的只是「小丑」,而非亞瑟本人。亞瑟未曾察覺到這層真相,因此當他決定卸下「小丑」的面具,回歸那個最原始、最真實的自己時,愛人也隨著那個面具一同離去。
愛,成了救贖他的曇花一現,也讓他再度迷失
這部電影的結局既悲觀又樂觀。悲觀的是,當亞瑟脫去「小丑」的面具,回到社會,他依然只是個邊緣人,沒有人在乎他的存在,大家記住的只是「小丑」這個角色。樂觀的是,亞瑟因為對「愛」的渴望而變得勇敢,儘管所有人都離他而去——無論是因他而起的群眾,還是曾經愛他的她,亞瑟終於能面對那個真實的自己,那個脆弱、痛苦而孤獨的自己。
追求「完美」,不如讓自己「完整」
亞瑟與小丑,都是他的一部分,都渴望被愛,都是在這世界上的某種呈現方式。當他摘下面具,試圖向女主角莉表達「我依然還是我」,卻只換來她絕望的眼神和一句「那本來是我們唯一的希望。」這一幕,彷彿揭示了小丑對亞瑟、對群眾、對莉來說,都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象徵,是一個能為那些被忽視的、痛苦的內心發聲的角色。可是當「小丑」揭露一切只是偽裝,支持者們感到背叛,莉感到失落,因為他們期待小丑能讓自己內心的某部分被看見和認同。這個「發聲」的角色,成為了人們某部分情感的寄託,而亞瑟的回歸則撕裂了這份期待。
就像現實中的我們,真實自我往往會與社會角色衝突。我們害怕被討厭,甚至會討厭真實的自己(如同亞瑟),於是以另一種面貌去「適應」或「包裝」自己。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會在不同情境中展現不同的樣貌。但當我們否定真實感受,最終只會讓內心更受傷。
接納真實的自我並不可恥,總比自我欺騙要好
亞瑟與小丑的兩個面向過於極端,不管先認識哪一面,見到另一面時都會感到被欺騙或背叛。就像在網路交友中,對方說自己的身高有180,見面卻只有148。小丑一度全盤否定亞瑟,讓他幾乎忘記自己曾經的善良,直到他從前的朋友出現,才喚醒那份原本的自我。最後,我想說的是,追求社會認可與自我實現固然重要,但別忘了留一些空間給那受傷、難過、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