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2》觀後心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小丑,用他來「適應」這個社會#有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小丑》第二集登場,亞瑟進入司法審判的舞台。沒有特別去回顧第一集或是蒐集相關的背景資料,只是簡單地紀錄了我觀賞完電影後的想法和觀點。

亞瑟褪去了「小丑」的面具,還有人記得他真實的模樣嗎?

當亞瑟以「小丑」的身份活躍在世人面前,吸引了眾多的目光、模仿和熱議。「小丑」成了某種象徵,帶來了人群的笑聲與注視,但也讓亞瑟內心深處不斷渴望更多的認可與關注。每當「小丑」意識到自己被忽視、不再受人矚目,甚至感到無人在乎時,他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這種認可與聯繫的渴求,是他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於是他創造出「小丑」這個角色來填補亞瑟無法實現的情感缺口。

然而,這樣的角色分裂也帶來了亞瑟的痛苦和孤獨。電影中的女主角莉給了亞瑟渴望的愛,她告訴小丑她愛他,但她愛的只是「小丑」,而非亞瑟本人。亞瑟未曾察覺到這層真相,因此當他決定卸下「小丑」的面具,回歸那個最原始、最真實的自己時,愛人也隨著那個面具一同離去。

愛,成了救贖他的曇花一現,也讓他再度迷失

觀後心得:尋找真實自我與和解

這部電影的結局既悲觀又樂觀。悲觀的是,當亞瑟脫去「小丑」的面具,回到社會,他依然只是個邊緣人,沒有人在乎他的存在,大家記住的只是「小丑」這個角色。樂觀的是,亞瑟因為對「愛」的渴望而變得勇敢,儘管所有人都離他而去——無論是因他而起的群眾,還是曾經愛他的她,亞瑟終於能面對那個真實的自己,那個脆弱、痛苦而孤獨的自己。

追求「完美」,不如讓自己「完整」

亞瑟與小丑,都是他的一部分,都渴望被愛,都是在這世界上的某種呈現方式。當他摘下面具,試圖向女主角莉表達「我依然還是我」,卻只換來她絕望的眼神和一句「那本來是我們唯一的希望。」這一幕,彷彿揭示了小丑對亞瑟、對群眾、對莉來說,都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象徵,是一個能為那些被忽視的、痛苦的內心發聲的角色。可是當「小丑」揭露一切只是偽裝,支持者們感到背叛,莉感到失落,因為他們期待小丑能讓自己內心的某部分被看見和認同。這個「發聲」的角色,成為了人們某部分情感的寄託,而亞瑟的回歸則撕裂了這份期待。

就像現實中的我們,真實自我往往會與社會角色衝突。我們害怕被討厭,甚至會討厭真實的自己(如同亞瑟),於是以另一種面貌去「適應」或「包裝」自己。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會在不同情境中展現不同的樣貌。但當我們否定真實感受,最終只會讓內心更受傷。

接納真實的自我並不可恥,總比自我欺騙要好

亞瑟與小丑的兩個面向過於極端,不管先認識哪一面,見到另一面時都會感到被欺騙或背叛。就像在網路交友中,對方說自己的身高有180,見面卻只有148。小丑一度全盤否定亞瑟,讓他幾乎忘記自己曾經的善良,直到他從前的朋友出現,才喚醒那份原本的自我。最後,我想說的是,追求社會認可與自我實現固然重要,但別忘了留一些空間給那受傷、難過、不完美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y學習寫文章
1會員
17內容數
普通大學生,在這個人與人之間離得很遙遠的時代,依然希望能與大家近一些
May學習寫文章的其他內容
2025/02/19
《破地獄》以香港殯儀業為題材,探討生與死、性別平等及宗教信仰等議題,並引發觀眾對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死亡的意義及道別方式的省思。此片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傳統喪葬習俗背後的意義,以及如何超渡活人的心靈。
Thumbnail
2025/02/19
《破地獄》以香港殯儀業為題材,探討生與死、性別平等及宗教信仰等議題,並引發觀眾對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死亡的意義及道別方式的省思。此片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傳統喪葬習俗背後的意義,以及如何超渡活人的心靈。
Thumbnail
2025/01/22
「與其說一個人獲得獨立是因他賺得多,不如說是因為他需要的東西比較少。」一科比特(Cobbett)
Thumbnail
2025/01/22
「與其說一個人獲得獨立是因他賺得多,不如說是因為他需要的東西比較少。」一科比特(Cobbett)
Thumbnail
2025/01/02
這部電影探討逃避型依戀者在追求理想生活與現實世界間的掙扎,透過拜金女的角色,揭示其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安,以及她如何透過金錢和外在虛榮來逃避親密關係。
Thumbnail
2025/01/02
這部電影探討逃避型依戀者在追求理想生活與現實世界間的掙扎,透過拜金女的角色,揭示其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安,以及她如何透過金錢和外在虛榮來逃避親密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電影《小丑》揭露無光的世界──該如何辨認什麼可信、誰可以信任?文明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座孤島,戴上被期望的「面具」,疲於各種扮演,找不到出口宣洩的惡一觸即發,向下踩踏,眾人一致猙獰的臉譜是鋪向地獄入口的磚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參與地獄的一部分。
Thumbnail
電影《小丑》揭露無光的世界──該如何辨認什麼可信、誰可以信任?文明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座孤島,戴上被期望的「面具」,疲於各種扮演,找不到出口宣洩的惡一觸即發,向下踩踏,眾人一致猙獰的臉譜是鋪向地獄入口的磚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參與地獄的一部分。
Thumbnail
"亞瑟的路走得顛簸、遙遠,但最後不是修成仙,卻成魔。他盼望的愛從未降臨到他身上,他選擇放棄。"
Thumbnail
"亞瑟的路走得顛簸、遙遠,但最後不是修成仙,卻成魔。他盼望的愛從未降臨到他身上,他選擇放棄。"
Thumbnail
被暱稱為「快樂」的亞瑟,上妝時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他用力地撐開自己的嘴,鼓起臉頰,藉以暫緩淚水的趨勢,想把滿溢的痛苦,全都塞入弦月般的皺褶中,好似淚水不落地,就可以不嚐到鹹,或生活的苦。可惜,不管怎麼拉扯,淚水就像是銳利的鑽頭,狠狠地鑿開亞瑟的故作堅強,抹開一道悠長的淚痕,搗花了那一張愛笑的面具。
Thumbnail
被暱稱為「快樂」的亞瑟,上妝時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他用力地撐開自己的嘴,鼓起臉頰,藉以暫緩淚水的趨勢,想把滿溢的痛苦,全都塞入弦月般的皺褶中,好似淚水不落地,就可以不嚐到鹹,或生活的苦。可惜,不管怎麼拉扯,淚水就像是銳利的鑽頭,狠狠地鑿開亞瑟的故作堅強,抹開一道悠長的淚痕,搗花了那一張愛笑的面具。
Thumbnail
小丑。這位我們1966年就被搬上大螢幕的反派角色,擺脫了蝙蝠俠做搭配(又或許沒有完全擺脫...?),如今推出了獨立作品,我得直說,《小丑》它並不是一部很「大眾化」的作品。
Thumbnail
小丑。這位我們1966年就被搬上大螢幕的反派角色,擺脫了蝙蝠俠做搭配(又或許沒有完全擺脫...?),如今推出了獨立作品,我得直說,《小丑》它並不是一部很「大眾化」的作品。
Thumbnail
人的惡,使被拋棄、邊緣的個人,選擇擁抱自己黑暗的面向,成為了小丑。也使他最終所呈現的瘋狂,卻是他的理性表現。
Thumbnail
人的惡,使被拋棄、邊緣的個人,選擇擁抱自己黑暗的面向,成為了小丑。也使他最終所呈現的瘋狂,卻是他的理性表現。
Thumbnail
小丑最終的瘋狂,或許在於當他對明天仍寄予那麼渺小卻仍懷抱一絲絲希望過程中,這一些的無心之惡,加上那一些刻意的嬗笑、羞辱、毆打,才能硬生生地把「亞瑟」推向「小丑」的位置,也建立了他極端的自我認同,最後終於走向屬於「小丑」那既混亂又美妙的世界。
Thumbnail
小丑最終的瘋狂,或許在於當他對明天仍寄予那麼渺小卻仍懷抱一絲絲希望過程中,這一些的無心之惡,加上那一些刻意的嬗笑、羞辱、毆打,才能硬生生地把「亞瑟」推向「小丑」的位置,也建立了他極端的自我認同,最後終於走向屬於「小丑」那既混亂又美妙的世界。
Thumbnail
本文從三個命題討論《小丑》: 一、大笑的理由 二、政治正確的小丑 v.s. 莫瑞與世界 三、欺人與被欺 歡迎討論。
Thumbnail
本文從三個命題討論《小丑》: 一、大笑的理由 二、政治正確的小丑 v.s. 莫瑞與世界 三、欺人與被欺 歡迎討論。
Thumbnail
這是一部訊息量和精神壓力都很大的電影。笑聲不絕,但主人翁亞瑟未曾真實笑過。當他笑的時候,總是他最痛苦的時刻,當他連這麼笑都沒有時,他成了我們所知道的那個小丑。
Thumbnail
這是一部訊息量和精神壓力都很大的電影。笑聲不絕,但主人翁亞瑟未曾真實笑過。當他笑的時候,總是他最痛苦的時刻,當他連這麼笑都沒有時,他成了我們所知道的那個小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