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為什麼外購裝備問題重重

讀者在網路上大概常常看到一些文章,主旨講的不外乎是某國家買了什麼神兵利器,或是我國換裝什麼裝備,然後就實力一飛衝天,下打美國上打飛碟去。這種講法都非常不切實際,更應該說忽略掉細節部分。
簡單說,一個武器的使用也是可以分成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通常都代表武器裝備的性能與效果大打折扣,打完折扣後軍方也不是笨蛋,只能依照打折的效果去進行戰術與戰略想定。
天時來說比較簡單一點,就是這個裝備對我們來說,到底來的是不是時候。例如十年前說要採購F16是很正確的選擇,但現在要花同樣的錢採購,搞不好要買到F22才能達到相同效果。但因為買不到,只好退而求其次買升級配件,因此使得戰力打了八折,部隊的佈署就要變了。(註:誇飾性用法,不是說真的要買F22。)
地利則是台灣本身的地形、氣候因素,例如台灣海島的氣候,電子裝備的抗腐蝕能力要特別優秀,不然一個可以用二十年的通信設備,五年就報銷了,又得要再買一批,萬一五年沒更新呢?就會有信賴度的問題。又或者說台灣的西部河川橋梁,重戰車的使用限制反而大,不如購買機動性強的裝甲車有意義。
人和則最麻煩,又可以分成好幾項。例如某一項裝備的使用思維,本身就跟國軍的使用習慣不同,這又造成訓練模式的不同,訓練模式的改變涉及到整個軍隊的慣性。這項武器還可能沒有足夠的後勤維修,我們不能單買簡配,要買全配才能保證其效能的發揮,這些後勤維修的能量搞不好還跟我們原先的不相容。
這種整體軍隊文化習慣的建立,不僅僅是軟體也是硬體的,好比說一個非洲酋長買了一支iPhone,結果沒有電可以用,還得要去拉一條電線,拉了以後才發現沒有基地台,根本不能撥打訊號,終於把通訊網路也拉起來了,結果沒有app的代理授權,最後只能拿來當作酋長的照明設備。
上面的例子比較接近第三世界國家買了一堆神兵,然後發現根本沒有那個使用能力,最後變成高級擺飾品,拿去鎮壓民眾倒可以,要打仗就沒辦法了。
對於台灣與中國來說,外購美國鷹跟俄國熊的裝備,狀況比較接近我們買了一台四核心獨顯魔獸遊戲機,結果這台電腦沒有USB,房子也沒有網路線,再把相關設備架好前,只能當文書處理機用一樣。
所以,為什麼有時候人家賣你軍火賣的超級無敵霹靂貴,原因可能是包括一整套的售後服務,其中有相關基建的設立與使用、維修訓練等,不然真的只賣簡配,我們光是系統整合到可以使用就很頭大了,更別提發揮正常功能。
好問題,為什麼台灣外購美國武器有這問題,卻有一大堆的人在同時間認為中國都沒有這類問題?(註:這不是意識形態作祟的話,不然是什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