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鐘的家教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去年多了一種教課模式是三十分鐘的家教課,因為是線上的所以其實也不會成本不符,反正家教中心這樣跟人簽約,丟過來我也是沒什麼好不收的。

到底三十分鐘能上什麼?我以前的課一堂動輒三個小時。這是我一開始的疑問,身邊的人聽了也是同問。

大概就是解個題目,背後有甚麼樣的基礎觀念上一上而已,看現在的十二年國教課綱,雖然有增有刪,但內容大概只剩我那個年代的一半。

教了半年這種三十分鐘的課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課程模式出現,因為,現在的小朋友連在一件事物上專注一個小時都辦不太到。

文字不比圖像刺激,圖像又不比影片刺激,抖音的短視頻15秒就要吸引到你的注意力,特別有感受到,現在的小孩其實專注能力普遍是下降了,其實說到底現在的大人也是,但那不是我的客群而已。

不用怨懟這些孩子,這就是時代演進的必然,真的還想在這個市場裡面混,應該做的反而是改變自己的課程設計,讓它更碎片化,更短時間內把簡化後的知識點演繹出來才是。

不然也就只會變成那個滿口當年勇,跟不上時代的老人而已。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書羽
9.8K會員
286內容數
愛情、職場、社會、親情、理財等事中的黑暗面,不能講的現實,有能者看了懷疑自己,無能者看了罵我社會亂源。
鄭書羽的其他內容
2025/01/13
兩則故事,今天的主角很具代表性,我媽。 女生相對的不會傾向把話明講,習慣講潛臺詞,也更容易聽懂別人的潛臺詞,然後在腦中自動轉譯。 男性尤其是最被詬病的直男,也就是「線性思維」。 然而線性思維有錯嗎? 我認為沒有錯,就是各有各的演化策略。 故事一:樓梯口的洗衣精 一日,回家後上樓洗
Thumbnail
2025/01/13
兩則故事,今天的主角很具代表性,我媽。 女生相對的不會傾向把話明講,習慣講潛臺詞,也更容易聽懂別人的潛臺詞,然後在腦中自動轉譯。 男性尤其是最被詬病的直男,也就是「線性思維」。 然而線性思維有錯嗎? 我認為沒有錯,就是各有各的演化策略。 故事一:樓梯口的洗衣精 一日,回家後上樓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以上,筆者的建議很單純,家長自己要依照孩子的個性、資質、程度評估,得到一個「承受量」,跟環境承載量很像的東西。換你找筆者去評估,也是先寫點題目,看看各種反應,然後觀察是否能坐得住,有沒好奇心,容不容易分心,理論上經驗越多的老師,越能快速分析判斷個大概。
Thumbnail
以上,筆者的建議很單純,家長自己要依照孩子的個性、資質、程度評估,得到一個「承受量」,跟環境承載量很像的東西。換你找筆者去評估,也是先寫點題目,看看各種反應,然後觀察是否能坐得住,有沒好奇心,容不容易分心,理論上經驗越多的老師,越能快速分析判斷個大概。
Thumbnail
如果孩子底子真的不好該怎麼加強? 但真要說什麼該注意的點,大概有二。一是如果每天2小時的定期量,都花在作業上,那很可能是實力不足,就不該追加,要傾向打底,去陪著看哪邊出問題,會不會是基礎計算能力不足,或對時序的理解不清楚,並以此為中心,設計一套有意義的教材。
Thumbnail
如果孩子底子真的不好該怎麼加強? 但真要說什麼該注意的點,大概有二。一是如果每天2小時的定期量,都花在作業上,那很可能是實力不足,就不該追加,要傾向打底,去陪著看哪邊出問題,會不會是基礎計算能力不足,或對時序的理解不清楚,並以此為中心,設計一套有意義的教材。
Thumbnail
等待收成的開始—關心 上國中之後,課程都是一整天,有上補習班的到家都九點後,沒上的回家作業寫寫也七八點,還能堅持每日讀書的節奏嗎? 可以,但要視情況調整,筆者的建議要分三種家庭狀況。
Thumbnail
等待收成的開始—關心 上國中之後,課程都是一整天,有上補習班的到家都九點後,沒上的回家作業寫寫也七八點,還能堅持每日讀書的節奏嗎? 可以,但要視情況調整,筆者的建議要分三種家庭狀況。
Thumbnail
讀書就是這樣,追求解題技巧度過眼前這關,在聯考時代還有點可能,走到基測、會考後,難題的比例下降,使得平日累積比重提高,也就是穩定性更重要。 真的不行,請家教,或是送安親班,依照經濟能力而定。筆者不想騙各位家長,好像照某種方法就可以成功拉起來,沒這種事。
Thumbnail
讀書就是這樣,追求解題技巧度過眼前這關,在聯考時代還有點可能,走到基測、會考後,難題的比例下降,使得平日累積比重提高,也就是穩定性更重要。 真的不行,請家教,或是送安親班,依照經濟能力而定。筆者不想騙各位家長,好像照某種方法就可以成功拉起來,沒這種事。
Thumbnail
不過,對於沒有從小練起,或是程度有點跟不上的孩子來說,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方法需要調整。中高年級跟不上,怎麼補救? 首先,不要執著追趕前段的人,會在前段的學生,扣掉很聰明的同學,多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家長自己要先站穩這個心態,不然自己很急,情緒會感染給小孩,破壞原本正向累積的成果。
Thumbnail
不過,對於沒有從小練起,或是程度有點跟不上的孩子來說,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方法需要調整。中高年級跟不上,怎麼補救? 首先,不要執著追趕前段的人,會在前段的學生,扣掉很聰明的同學,多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家長自己要先站穩這個心態,不然自己很急,情緒會感染給小孩,破壞原本正向累積的成果。
Thumbnail
其他的部分,筆者則建議適合的打底。如自然、社會科,完全不建議拿三年級後的題目先寫,而是找些影片,或是課外書籍,先行建立基礎知識。
Thumbnail
其他的部分,筆者則建議適合的打底。如自然、社會科,完全不建議拿三年級後的題目先寫,而是找些影片,或是課外書籍,先行建立基礎知識。
Thumbnail
線上課程開始後,發現自己腦袋要比平常更清楚,要教甚麼?觀察甚麼?溝通甚麼?這才發現,要做到自己平常認為的理所當然,竟要花比平時更嚴謹的思考才能達到。也因此,對孩子而言,要做到平時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學習,應該也是要花時間適應的吧。如果不能適應,孩子的反應通常會是無法專心,或是迴避。這時,即使大人說,"你
Thumbnail
線上課程開始後,發現自己腦袋要比平常更清楚,要教甚麼?觀察甚麼?溝通甚麼?這才發現,要做到自己平常認為的理所當然,竟要花比平時更嚴謹的思考才能達到。也因此,對孩子而言,要做到平時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學習,應該也是要花時間適應的吧。如果不能適應,孩子的反應通常會是無法專心,或是迴避。這時,即使大人說,"你
Thumbnail
從第一天請假在家防疫,小孩以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練習。但各縣市隨之發布停課規定,在家遠距教學的規定,讓小孩的心情也有些轉折……。每日遠距教學的任務,可能會讓大人與小孩有些緊張,只好練習穩定心情了。 家長可能會發現小孩似乎一直找爸媽碴,或者有各種症頭如下: 這個字怎麼寫*20次的發問(明明字典就在
Thumbnail
從第一天請假在家防疫,小孩以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練習。但各縣市隨之發布停課規定,在家遠距教學的規定,讓小孩的心情也有些轉折……。每日遠距教學的任務,可能會讓大人與小孩有些緊張,只好練習穩定心情了。 家長可能會發現小孩似乎一直找爸媽碴,或者有各種症頭如下: 這個字怎麼寫*20次的發問(明明字典就在
Thumbnail
在實驗教育過程中,孩子讓我們學習到,原來揪課是最沒有效率的學習方法。許多爸媽一開始都會熱心奔走揪團,共組讀書會,最後卻因為小孩的時間、興趣、認同漸漸失去交集,最後常不了了之。
Thumbnail
在實驗教育過程中,孩子讓我們學習到,原來揪課是最沒有效率的學習方法。許多爸媽一開始都會熱心奔走揪團,共組讀書會,最後卻因為小孩的時間、興趣、認同漸漸失去交集,最後常不了了之。
Thumbnail
目前自學的學生比率,仍然是非常小眾。但是由於適性教育的前進思維,加上疾病流行、治安惡化、環境污染等外在條件的急遽惡化,自學的實踐,也許會是在家長意想不到時突然的到來。
Thumbnail
目前自學的學生比率,仍然是非常小眾。但是由於適性教育的前進思維,加上疾病流行、治安惡化、環境污染等外在條件的急遽惡化,自學的實踐,也許會是在家長意想不到時突然的到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