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台灣對中國的必要性?part1

因為之前寫過一些相關的戰略小品序,想說可以進到比較現實的來講,最好還是跟大家切身相關的,這樣會比較有感覺,如果能看懂,其他地方的戰略問題,拿到足夠情資就可以判斷。
講這個之前要講前言,很多人對戰略的認識大概是從電動開始,一堆軍盲的認知也是僅止於此。遊戲的問題是,一場結束就結束,完全沒有「善後」的概念,如果是有經營成分的,顯示出的數字大小,就僅僅是數字,跟真實世界的一條條人命完全不等價。
意思是,研究戰略或是提出相關概念的人,心中都會想到三個字:「然後呢?」
但這又有誤解,因為相關的教授,限於研究論文的內容格式,必須要有寫作範圍,不能無限發散。所以往往有兩種盲點,只有身在其中者才知道問題,這兩個點很簡單,就是當你把論文的範圍限縮到很小,可以對細節做出極有用的判斷跟資訊,但無法拿來逆推到大戰略的範疇,反之範圍弄得太大,則必然會忽略許多細節,導致整套概念大而無當。
寫的教授難道不知道?大家當然都知道,只是寫論文不能寫實話,不然誰要看?後面的計畫怎麼寫,要怎麼提高某行學科的高度?
李德哈特在他的著作中,直接了當罵政治家沒有想到「未來」,這是對的也是錯的。對的是,政治家如果連明天的選舉都過不了,絕對不會想到幾年後的未來。錯的地方則是,人類歷史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居多,而且往往會比嚴格規劃的計劃要來得有效果,所以要說想到未來,那多半是太看得起自己。
好了,所以進入本文,台灣對於中國來說的必要性?為何要打個問號。這其實是筆者想要提的概念,簡稱「然後呢」。
這也不是筆者發明的,這些年只要跟有實務經驗的前輩接觸,都會指出這個問題,就先不管中國怎麼做到,台灣就被中國統一去好了,然後呢?下一步是什麼?
得到一個進入西太平洋的突破點,然後呢?
得到控制日本韓國生命線的關鍵要地,然後呢?
得到把美軍勢力往後推一千公里的廣大海洋,然後呢?
得到可以控制南海諸島嶼的實際權力,然後呢?
別小看這個問題,如果有人跟你鼓吹中國寧可留島不留人,用核彈炸平也要拿下台灣島的理論,也先別嗆這智障,去問他拿下後要幹嘛?請給點實際的東西,不是那種超英趕美,打趴小日本,中國人終於站起來了這種虛話。
因為在戰略的角度中,一塊領土或是領海的控制,需要投入相對應的資源,好比要控制珠穆朗瑪峰,你不會想要派軍兩萬駐守山頂宣示主權,但是扼守麻六甲的新加坡,你想的可能不是兩萬而已。
多增加了幾塊領土,對這個國家來說不見得是好事,李德哈特用在大型會戰上的說法是,雙方的補給線跟前進速度要配合得上,不然就會像是橡皮筋一樣,你盡力往前進越多,向後拉的力量也越大。如果讀者很難明白,就想像一下,今天所羅門群島宣布成為台灣國的一部份,請派軍隊協助防守國土,這種「飛地」的價值在哪?
筆者提出上面一連串的常見問題,都是中國拿下台灣後的下一步,重點已經不是你如何拿下,而是拿下之後要走向何方,你的國力跟資源跟得上嗎?如果跟得上,那自然才有後續一步的可能,如果完全跟不上,拿下台灣的第一天,就是把失去台灣時間表的沙漏倒過來的那天。
並不是只有你想要台灣,別人也可能會想,越是重要的地方就需要越多資源,所以你得到台灣之後的下一步,能否提供足量夠的資源,不僅支撐其佔領需求,以及下一步所需的一切?
這些都可以算,算不出來的就是嘴砲,好比說你要進入西太平洋,跟美國瓜分天下。人家如果不願意,你是不是要開艦隊去跟人家打仗?或者最起碼強到人家願意跟你談,不然憑什麼美軍要自動後退?需要逼退美國撤守夏威夷的代價,幾艘軍艦?幾個前進島嶼的控制權?需要多少經費?若不跟你算,此人絕對在鬼扯。
正常的戰略家會去想到這種下一步,「只是不見得會想講而已」,因為下一步的想像空間太大,沙盤推演很不切實際,但你必須要算,算多算少而已。
但這是正常狀況,政客可能不會想那麼多,好比習近平把收復台灣當歷史任務,他難道不知道真給他打下來,後面問題可能更多嗎?當然知道,但關他屁事,給他十年時間打下來,光榮退休當太上皇,十年後台灣又失去了,歷史罪人是其他人的事情。
簡單說,錢我賺,責任你扛,很多所謂台灣對中國有必要性的說法,都屬這種。
那麼,讀者可以先想想,台灣對於中國的必要性,請用問句試試看,很多東西會想通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