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之死》學校應該是要讓我們懂得謙虛的地方,但現在世界似乎告訴我們,每一樣你都可以懂阿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Email Reading Plan,來自於和朋友間的閱讀計畫,起源於想開「讀書會」但卻想不出如何開始?用email的方式雖然少了面對面的溫暖(?)但透過書寫,其實讓自己更容易沉靜下來,每個月一本書,來回討論。
簡介:隨網路科技與高等教育的普及,現代人可取得的資訊及知識量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但這也是所有人最不願學習、最不尊重專業的時代。
人們即使確實比以往聰明,卻以為只要靠Google、維基百科就能和專家並駕齊驅,對各種學識成就反唇相譏,面對專家建言也往往冷眼以對,從醫療、法律、教育到國家預算,人們都對專業採取不信任甚至鄙視的態度,這些應要公民和專家對話的事務因此失去了辯論的機會。此外,眾人也將「民主」的意涵誤解為每種聲音、即使最荒謬的意見也應該受到公平認真對待,否則就是不民主,就是搞菁英主義。
Dear T
《專業之死》應該可以說是我近期最喜歡的知識書,我榮幸的感到他瘋狂的打了我的臉一次又一次,光看名字跟介紹,我以為他是要說的是「google興起、專業已死」,沒想到完全反轉了我對這本書的印象;上面的那個「我以為」是不是又再度印證了書裡面所說,我們常常過於自以為了,在將這本書放諸現在生活的情境,好像都通用。
圖來自於博客來
一開始的引言讓我就深陷這本書:
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網路世代好像讓我們已為那些網路資料都是我們的大腦了,讓我開始覺得自己才是最正確的,常常遇到一些事情,我們可以就網路查一查,就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所有,雖然知道媒體就愛搧風點火,但我們不免就跟著這把火燒阿燒,所以到頭來,我選擇沉默不語,總覺得太多出聲的人,寧願讓自己看起來無知一些。
本書有太多可以細細講的細節,我跟作者一樣希望可以大家都讀這本書,因為要大家都讀了,才會開始做出改變。裡面有寫到一段關於學生可以給老師評分的部分,想想我們這些學生到底憑啥給老師打分數呢?想想自己的學生時光,越想越覺得是段黑歷史,當然還是很愛大學時期的我,那種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我,老師們看著我們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中,肯定也不真的把我們當一回事吧?現在真的越來越有這種「老」的感覺,以前覺得何其重要的事情,現在看來都平淡風雲。
其實老師教導學生可能經過了百百種訓練,然後碰過幾百個學生,才遇到了我們;而我們可能上大學就上這麼一堂課,就要評斷老師的教學模式,這似乎並非合理,雖然我們常說:世間上沒有一定的答案,但說出這句話的同時,是否就在彰顯了好像自己最聰明的感覺?世界上就是有些答案是可以肯定的,是可以被確定的,總不能一直都在那模稜兩可之中...其實學校應該是要讓我們懂得謙虛的地方,大學系所如此的多,就是讓我們知道各種知識領域都有他專精的地方,但現在世界似乎要告訴我們,每一樣你都可以懂阿!
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是理性的判斷,而非感性的無限上綱。真得很討厭很討厭那些名嘴們,他們也都搞不清楚狀況就開始說一些有的沒的,他們內心都不覺得有任何尷尬嗎?不管是藍的綠的,即使你當了議員,你也不可能事事都懂,到底為何每天晚上的辯論節目,都可以說的振振有詞??他們都應該多多看這本書。
想起前老闆的話「聰明是一時的,智慧是永久的。」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最聰明,或是說自以為太聰明,又覺得生不逢時,我們總是會擔心不小心把自己僅有的聰明才智給浪費了,但轉個念或許就接受自己僅有的聰明程度,去想想如何增長智慧吧,因為聰明會過去,但智慧可以留下。
這本書可以提醒著我們,記得謙虛,專家有專家他們可以成為專家的原因,因為他有所長必定有所因。
yi
#Email Reading Plan 008:專業之死 (yi & T @2018.09)
作者:湯姆.尼可斯 Tom Nichols
ISBN:
9789862356876
出版日期:2018/08/02
avatar-img
5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ang Y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他們vs我們,這好像永遠是討論不完的議題,就算今天他們變成我們,但還是會有其他的他們...
裡面提的其實就是流行的那回事吧,學習30歲正常人的穿著,主角的同事也可能就是看著電視學著穿搭,或是像我們逛網拍、滑IG就是為了跟上「和大家一樣」的那個潮流,我們都怕被邊緣化...
這本書看起來就是一堆雜事跟煮飯記事,默默帶出洋子的生活態度,人生可以很複雜也很辛苦,但也可以吃飯,大便,睡覺,就過日子,這種信念其實就足以支撐我們走過這很難的人生吧?人終將抵達死亡,我們一生可能也可以視為失智老人的呢喃...
有時候我們進入一個工作狀態之後就會消失在人際關係之中,但往往忙一個過頭,就會猛然驚醒「我到底在忙些什麼?」,常常有這樣的反覆循環,但我都沒有得到所謂解答,當我認真想去思考的時候,可能又進入到了另一個忙碌狀態、或是懶惰狀態,其實我們都是小小螺絲釘,忙著為這個世界運轉…
他們vs我們,這好像永遠是討論不完的議題,就算今天他們變成我們,但還是會有其他的他們...
裡面提的其實就是流行的那回事吧,學習30歲正常人的穿著,主角的同事也可能就是看著電視學著穿搭,或是像我們逛網拍、滑IG就是為了跟上「和大家一樣」的那個潮流,我們都怕被邊緣化...
這本書看起來就是一堆雜事跟煮飯記事,默默帶出洋子的生活態度,人生可以很複雜也很辛苦,但也可以吃飯,大便,睡覺,就過日子,這種信念其實就足以支撐我們走過這很難的人生吧?人終將抵達死亡,我們一生可能也可以視為失智老人的呢喃...
有時候我們進入一個工作狀態之後就會消失在人際關係之中,但往往忙一個過頭,就會猛然驚醒「我到底在忙些什麼?」,常常有這樣的反覆循環,但我都沒有得到所謂解答,當我認真想去思考的時候,可能又進入到了另一個忙碌狀態、或是懶惰狀態,其實我們都是小小螺絲釘,忙著為這個世界運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所以讀書人並不看學歷,只看是不是手不釋卷,只看有沒有理想、道德觀! 而知識份子基本上是專業跟職業對接的產物,與人性道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只看文憑、証照。而在拿到文憑、證照後,可能就離書本愈來愈遠了! 因此,我們這個社會到
Thumbnail
不純粹的閱讀,你必然得到純粹的結論,例如看到討厭的同學發臉文,心裡開始品頭論足,最後得出他失戀失業的無能結論。嗯,或許討厭的同學只是單純實驗做失敗而已。 這年代了解不純粹的純粹很重要,還記得2024總統大選,有許多工程師小草放大自己的專業能力,覺得別人都很笨,用極大的意義解讀其他政治人物的動機?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因為特價才買的書,因為我跟另一本「精準思考」搞混了,然後這本書算很標準的日本人科普書,也就是說,會有大量的重複內容……總之,日本科普書我通常評價不會太好…… 這本也是如此,我是說,就內文編輯或呈現方式,不過資訊內容又是另一回事,基本上這本書有其實用性,或者說,正好符合我的需要。 簡單說,因問年紀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
Thumbnail
每一年我會挑選一本年度代表書,陪伴與提醒我在該年度實踐與體會書中的理念。在2024年,我選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真實描述自己的經歷與省思,讓我開始思考智慧並非外求學習,而是內省覺察,領悟到真正的智慧不應該是教你怎麼得到,而是引導你覺察自己本身就擁有的。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所以讀書人並不看學歷,只看是不是手不釋卷,只看有沒有理想、道德觀! 而知識份子基本上是專業跟職業對接的產物,與人性道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只看文憑、証照。而在拿到文憑、證照後,可能就離書本愈來愈遠了! 因此,我們這個社會到
Thumbnail
不純粹的閱讀,你必然得到純粹的結論,例如看到討厭的同學發臉文,心裡開始品頭論足,最後得出他失戀失業的無能結論。嗯,或許討厭的同學只是單純實驗做失敗而已。 這年代了解不純粹的純粹很重要,還記得2024總統大選,有許多工程師小草放大自己的專業能力,覺得別人都很笨,用極大的意義解讀其他政治人物的動機?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因為特價才買的書,因為我跟另一本「精準思考」搞混了,然後這本書算很標準的日本人科普書,也就是說,會有大量的重複內容……總之,日本科普書我通常評價不會太好…… 這本也是如此,我是說,就內文編輯或呈現方式,不過資訊內容又是另一回事,基本上這本書有其實用性,或者說,正好符合我的需要。 簡單說,因問年紀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
Thumbnail
每一年我會挑選一本年度代表書,陪伴與提醒我在該年度實踐與體會書中的理念。在2024年,我選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真實描述自己的經歷與省思,讓我開始思考智慧並非外求學習,而是內省覺察,領悟到真正的智慧不應該是教你怎麼得到,而是引導你覺察自己本身就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