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書】The Death of Expertise《專業之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反智與反知識為何成為社會的主流?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近幾年來英國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等等,愈來愈多的真實事件似乎讓我們發現到反知識似乎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且敵視專家似乎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本書便來解釋這種反知識的成因、並且提出因應之道。

不信任專家的原因
  • 網路普及

網路發展一日千里,人類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取得各種資訊,也因此讓我們認為自己似乎能夠靠自己來獲取相關的知識,似乎間接地造成知識廉價化。但是網路上的資訊真假難辨,加上媒體失能或是假訊息頻傳,也很容易造成我們被誤導而不自知。

但是片面的資訊有時候比無知還要恐怖,加上網路的出現、前所未有的能夠讓過去無法互相連結的群眾彼此連結,形成一股密不透風的同溫層,像是反疫苗、地平說以及相關的陰謀論支持者,彼此互相分享片段的資訊或是審查不嚴謹的研究資料,讓這群人的想法更為堅不可摧。

  • 高教失能

高等教育在過去曾經是社會上的窄門,而近年來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逐漸商品化,甚至是名校們、為了招生人數也開始使出渾身解數,無所不用其極的爭取「客戶」,也就是學生們。

在這種環境下高教變成商品,學生變成炙手可熱的客戶,讓高等教育為了生計百般的討好學生,讓學生在錯誤的環境下養成其目空一切的態度,深怕學生在自尊上受傷,反倒要求授課老師必須顧及其顏面跟台階等等。

在這種氛圍畢業的學生們只獲得了滿滿的自信心,認為教授跟自己只是在某些議題上意見相左,但是彼此的專業跟地位是完全平起平坐的。而這種自信心背後卻完全沒有相對應的實力,造成這群人在出社會後仍然認為自己是天之嬌子、不把他人放在眼裡。

專家的確也會出錯

前面談了這麼多,似乎都在批評無知的公民,但事實上專家也是公民之一,他也都跟我們一樣會犯錯,但是我們要如何客觀的來看待這些錯誤呢?

少數專家出錯的例子經常被媒體不間斷的放送,為什麼?因為這種事件發生的頻率極低,加上可以營造出一種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這種壯烈感。例如 2015 年就讀國二的 Rebecca Fried ,藉由自己在 google 上搜尋的資料成功證明歷史系教授 Richard Jensen 在「恕不接受愛爾蘭裔」的議題上是錯誤的;以及曾有小女孩因為名醫誤診而身亡等等。

但實際上由於科學技術的專業分工,我們的生活已經比過去好上非常多,許多現在看似基本的生活條件、像是食物來源穩定、汙排水系統、電力系統、物流系統及政治安定等等,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都還是奢望。

而專業分工有時候也帶來一個盲點,就是不同的專業彼此之間不完全是觸類旁通,很多專家在取得某一個領域的良好地位或是成就時,有時會不自主的撈過界到不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議題,並且大放厥詞。

專家絕對不是聖人,但是一味的敵視專家並不會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民主平等的無限上綱

民主的精神在於平等,人們擁有票票等值的權利。但是這種精神卻被上綱到專業的領域。在政治上很多議題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多數決是個折衷的方法。但是在專業領域上用多數決作為指標則不免可笑。我們無法因為多數人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就能夠改變既定的事實。

民主的概念已經被混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被擴大解釋到「專業之前人人平等」,這種誤解直接影響了各領域專家與公民之間的信任感,更激進的是若有人質疑「專業之前人人平等」時,往往會被冠上菁英主義或是訴諸權威的帽子。

而本書提到許多公民有種誤解:認為國家被少數的專家階級所壟斷,而自己的生活被這群專家們所把持,重點是還管的很爛,因此自己才會如此的不濟,這種想法在美國尤其嚴重,而這種誤解被有心人士放大以作為政治的籌碼,進而讓自己獲得政治利益,也同時讓這群無知又不做功課的選民們「崛起」。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這問題的關鍵在於公民關係的反思與重新建立,民主社會要能夠成功,身為社會之中的公民是最為關鍵的要素。我們不能夠期待在民選制度下,由不適任的公民所推舉出來的政治人物能夠適任到哪去。

公民欠缺專業知識絕對沒有問題,但是絕對不能欠缺公民知識而不自知,將自己的困頓怪罪在高高在上的專家們是個很容易逃避現實的做法,但是卻無助於解決問題。

部分民眾對於專業的排斥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如同過去部分人認為政治很骯髒所以不想深入去了解,所承擔的就是讓別人替你做決定;而這種現象卻逐漸轉移到各個專業議題上,像是氣候變遷及各種公衛議題上。

有些選民拒絕專家為他們做深入的說明,只先入為主的接收片段的說詞與既定的想法,這種確認偏誤讓我們離真相愈來愈遠,甚至以「無知」為榮。

公民經常會忽略一件事實,就是民主社會實際上的運作模式。其實國家與企業一樣,獻計者與決策者是不同的權責單位。在社會中專家會基於自己的專業去提供解決方案,但是實際上要採用哪個方案則是由民選的政治人物做決策。專家(幕僚)提供解法,政治人物負責決策。

但對於專家而言,就算選擇了他所計畫的方案,專家也無法掌控後續的執行辦況,甚至有可能因為預算或是利益團體的關聯,改變原先的計畫。所以成效如何不能完全歸因於專家,而是整個架構之下所有人要共同承擔

小結

專業之死的主因之一、就是民主社會中公民關係的瓦解。也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正確的公民立場並培養應有的公民態度,保持學習與謙卑的習慣;而專家們也必須體認到自身的意見無論自認為有多麼的正確,也有很大的機會不會被民主社會所採用,即使被採用、也不一定會被照單全收。

一個健全的社會中,專家有責任提供建議並輔助大眾作成決定,相對的公民則有責任學習並做出選擇,同時也只有公民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rven的沙龍
13會員
23內容數
Morv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13
央行擁有台灣唯一合法的貨幣發行權:也就是印鈔票。央行的政策影響台灣的政治與經驗發展甚鉅,本書透過央行的職權與國際上的重大案例,來剖析利率與匯率這兩者的牽連,以及數十年來台灣央行在低利率政策上對於台灣經濟與社會的影響,並且針對央行的運作提出改善的建言。
Thumbnail
2021/06/13
央行擁有台灣唯一合法的貨幣發行權:也就是印鈔票。央行的政策影響台灣的政治與經驗發展甚鉅,本書透過央行的職權與國際上的重大案例,來剖析利率與匯率這兩者的牽連,以及數十年來台灣央行在低利率政策上對於台灣經濟與社會的影響,並且針對央行的運作提出改善的建言。
Thumbnail
2021/05/16
本書以《金剛經》為本闡述了佛法的精妙與法意,並以其內容貫穿本書,說明作者是如何將佛法應用在商業活動中,闡述我們要如何追求財務以及人生的成功。從佛法的「空性」、「心之銘印」及「因果關係」等,都有深入淺出的說明與分析。
Thumbnail
2021/05/16
本書以《金剛經》為本闡述了佛法的精妙與法意,並以其內容貫穿本書,說明作者是如何將佛法應用在商業活動中,闡述我們要如何追求財務以及人生的成功。從佛法的「空性」、「心之銘印」及「因果關係」等,都有深入淺出的說明與分析。
Thumbnail
2021/04/25
本書作者比爾·蓋茲表示自己之所以會寫這本書,並不只是因為要倡議世界各國重視這個議題或是大聲疾呼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透過幾年來的研究與了解,發現我們已經有實際的方法來避免氣候災難,從政府、企業到個人都有可以盡一己之力的地方,這本書就是他所發現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2021/04/25
本書作者比爾·蓋茲表示自己之所以會寫這本書,並不只是因為要倡議世界各國重視這個議題或是大聲疾呼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透過幾年來的研究與了解,發現我們已經有實際的方法來避免氣候災難,從政府、企業到個人都有可以盡一己之力的地方,這本書就是他所發現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一個世紀之前,大多數的人並不認為受過大學教育的專家會是很好的政治治理者與管理者,特別是經由某些政府與私人補助才得以進入大學由平民出身的精英。只是在二十世紀中到二十一世紀初平民出身的精英們才短暫的獲得歷史上其他時期所不能比擬的權力,但是這個時代也走到了盡頭了。
Thumbnail
近一個世紀之前,大多數的人並不認為受過大學教育的專家會是很好的政治治理者與管理者,特別是經由某些政府與私人補助才得以進入大學由平民出身的精英。只是在二十世紀中到二十一世紀初平民出身的精英們才短暫的獲得歷史上其他時期所不能比擬的權力,但是這個時代也走到了盡頭了。
Thumbnail
《專業之死》,講述充斥虛假資訊的社會,我們所應該面對、解決的問題。作者湯姆・尼可斯以身在大學教育的職場,對於公民不尊重專業的現象大感無奈,於是刊登一篇頗有攻擊性的文章「專業之死」,直指社會上許多人以無知為榮,對專家的建議說不,儼然成為高人一等的優秀展現,卻對自己的無知不自知。
Thumbnail
《專業之死》,講述充斥虛假資訊的社會,我們所應該面對、解決的問題。作者湯姆・尼可斯以身在大學教育的職場,對於公民不尊重專業的現象大感無奈,於是刊登一篇頗有攻擊性的文章「專業之死」,直指社會上許多人以無知為榮,對專家的建議說不,儼然成為高人一等的優秀展現,卻對自己的無知不自知。
Thumbnail
疫情指揮中心公開因篩檢超量的校正回歸確診個案數後,當日Google Trend「校正回歸」一詞搜尋量達50萬,縱使中央及地方首長在直播中說明回補用意,新聞媒體也指出日本、英國等國家面對量能超載時,也用相同作法處理時間差、監測疫情走向,面對陌生新詞,不願了解與撻伐聲仍遍地四起,更有蓋牌、隱匿疫情之說。
Thumbnail
疫情指揮中心公開因篩檢超量的校正回歸確診個案數後,當日Google Trend「校正回歸」一詞搜尋量達50萬,縱使中央及地方首長在直播中說明回補用意,新聞媒體也指出日本、英國等國家面對量能超載時,也用相同作法處理時間差、監測疫情走向,面對陌生新詞,不願了解與撻伐聲仍遍地四起,更有蓋牌、隱匿疫情之說。
Thumbnail
反智與反知識為何成為社會的主流?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近幾年來英國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等等,愈來愈多的真實事件似乎讓我們發現到反知識似乎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且敵視專家似乎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本書便來解釋這種反知識的成因、並且提出因應之道。
Thumbnail
反智與反知識為何成為社會的主流?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近幾年來英國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等等,愈來愈多的真實事件似乎讓我們發現到反知識似乎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且敵視專家似乎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本書便來解釋這種反知識的成因、並且提出因應之道。
Thumbnail
專家與素人的間的鴻溝該如何消弭?為何當今社會竟以「反智」為主流?高等教育與網路的普及反而讓大眾更無知,這又是什麼道理?作者於本書探究上述問題,犀利點評社會反智氣勢越演越烈之成因,並殷切地提出應對之道。
Thumbnail
專家與素人的間的鴻溝該如何消弭?為何當今社會竟以「反智」為主流?高等教育與網路的普及反而讓大眾更無知,這又是什麼道理?作者於本書探究上述問題,犀利點評社會反智氣勢越演越烈之成因,並殷切地提出應對之道。
Thumbnail
--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網路世代好像讓我們已為那些網路資料都是我們的大腦了,讓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才是最正確的,遇到一些事情,我們可以就網路查一查,就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所有...
Thumbnail
--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網路世代好像讓我們已為那些網路資料都是我們的大腦了,讓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才是最正確的,遇到一些事情,我們可以就網路查一查,就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所有...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現在我們就來針對這一篇言論說一說知識份子的言論教育迷思。 以下節錄網路訊息:                 僅以上述兩份網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現在我們就來針對這一篇言論說一說知識份子的言論教育迷思。 以下節錄網路訊息:                 僅以上述兩份網
Thumbnail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Thumbnail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Thumbnail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Thumbnail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Thumbnail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Thumbnail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