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正義,是找到真相,而不是把人關進牢裡。」今天我要推薦的,是近期我最愛的Netflix紀錄節目《The Innocence Files》,其中藉由8個遭到錯誤定罪的案例,來探討美國司法體系的缺失。共9集的節目聚焦於3個不同環節,分別是證據(evidence)、證人(witness)和起訴(prosecution),各自檢視了該環節之中的漏洞和弊病。
節目中協助翻案的律師,多來自
Innocence Network,這是由67個冤獄平反非營利組織(其中55個位於美國)組成的聯合網路,台灣的
冤獄平反協會也是成員之一。而節目中提到的組織,最有名的就是美國的Innocence Project(節目內翻譯為「無罪計畫」,中文維基百科則稱之「
清白專案」),由Barry Scheck和Peter Neufeld兩位律師創立,他們曾參與轟動一時的OJ辛普森案的辯護團隊。
在「證據」的集數中,過去常用在命案的「咬痕」證據,其背後的科學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檢方要將咬痕做為物證,必須回答兩個問題:如何判斷屍體上的傷痕是(人的)咬痕?如何判斷咬痕是被告所留下?以嚴謹的邏輯和現代科學觀點來看,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常常經不起檢驗,卻有非常多案件是以咬痕做為定罪的關鍵物證。節目中也批評了CSI影集裡面的咬痕情節。
而「證人」的集數中,則講到被害者的指認流程以及目擊者的證詞可能造成的誤判。最常發生的就是當警察有先入為主的認定時,會有意或無意的在訊問過程做誘導,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就連單純的指認犯人,也會因為人類不可靠的記憶和指認程序的瑕疵而扭曲了真實性。
最後「起訴」的集數,則關注「程序正義」,也就是針對檢方在調查和起訴過程應遵守卻未遵守的規範。在節目所呈現的案件裡,有檢察官未遵守「證據揭露」義務(現行制度下,警察會把蒐集的證據移交給檢方,於是才有上述義務來避免制度對被告不利),也有警察用威脅和條件交換的方式讓線人出面作偽證,種種做法都讓被告處於絕對弱勢的境地。
前面那些錯誤定罪,很多都靠DNA證據才平反。而雖然核心話題是較嚴肅的批判,但節目也關注到這些案件相關人士的情感面,為沉重的題材增添幾分柔軟。在冤獄受刑人的掙扎和律師的奮鬥之外,節目還訪談到其中幾案負責報導的記者、起訴的檢察官,以及決定被告有罪的陪審團成員,讓呈現出來的情感更加全面。而當初為咬痕作證的法醫口腔學專家,在節目中仍捍衛自己的立場,另外也有法界人士點出檢警背負的破案壓力和過去受的訓練,這在平衡觀點方面已經算很難得的結果。
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其中一件性侵案的冤獄受刑人被平反後,和被害人見面打開心結,一起巡迴演講、投入司法改革運動。這一段真的讓人心中五味雜陳。
介紹正文就到這邊。我所講的這些,絕對只是表面,有興趣的人一定要親自點開來看看。我認為除了紀實,這個節目的意義是告訴觀眾,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未必為真,而應該要被信任的制度其實值得懷疑。秉持這樣的態度,才能拉近我們和正義的距離。
補充:以下是美國境內錯誤定罪相關的數據,都來自Innocence Project的網站,其中幾點在節目中也有講到,想看原文的人也可以直接到網站中翻閱。
- 從1989年第一起由DNA證據平反的案件開始,已有2588人的冤獄被平反,其中超過半數牽涉到檢警的不當行為,而獄中的無辜者估計仍有數千人。
- 由DNA證據平反的案例(共367案),被定罪時的平均年齡為26.5歲,平均已服刑年數為14年,其中近7成涉及目擊者的錯誤指認、超過4成涉及鑑識科學的誤用、近3成涉及虛偽自白。
- 節目中沒有非常強調種族議題,但以目前的數據來看,黑人被錯判謀殺罪的可能性是白人的7倍。上述由DNA平反的案例中,超過6成是黑人。
- 雖然沒有特別談到廢死,但節目裡被平反的其中幾案確實是被判死刑的,而研究估計約有4%的死刑犯是被錯誤定罪。
延伸觀賞:
- 若想了解其他鑑識科學的疑慮,可參考《Exhibit A》這個節目。
- 導演Ava DuVernay的紀錄片《13th》探討黑人被罪犯化的歷史和美國目前大規模監禁的成因,她的劇情影集《別人眼中的我們》則改編真實的冤獄事件「中央公園五罪犯」。
- 電影《不完美的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