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有罪,該放還是該罰?|《死刑台前的告別:我替百位死刑犯辯護的日子》

更新於 2021/05/2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為一個無辜的疑犯辯護、奔走的故事,佔了書一半。奎格,原本很大機會被判無罪的人,因為原辯護律師無作為(辯護律師由政府委派),讓奎格被判有罪,就算作者接手後找出疑點,也因法序程序無法讓奎格再次受到公正的審判,作者只能眼睜睜看著奎格上受刑台……
相信大多人都不會反對法律的兩大原則:保護無辜的人 & 懲罰作惡的人
有罪者判罰,無罪者釋放,那疑似有罪呢?如何知道一個人在某件事情上是無辜還是有罪,關鍵在於證據。無法判斷疑犯有沒有犯案皆因「證據不足」。周星馳的經典電影《九品芝麻官》李公公相信常威無辜,對包龍星說:「你要是再拿不出證據來控告常威,你就得退堂,常威他呀就無罪釋放。」就算包大人有好大的官威,沒證據就是沒辦法。
沒證據就找。從接到或發現案件,警察就要開始初步調查,包括現場搜證,尋找嫌疑犯,跟不同人問訊等等。然後把報告交給地檢,地檢進一步調查。找證據說起來很容易,執行起來很困難,如果在案發現場找到血液,就要做血液檢驗,找出血液是誰的。如果涉及人命傷亡,就要法醫負責檢驗,當中涉及到不少科學知識,須由法醫或相關專業人士告知。一連串搜證完成後,如果決定起訴,案件就會轉到法院,由檢辯雙方辯論,再由法官決定嫌疑犯是否有罪。當中直接相關人士就有:受害者、疑犯、執法者(警察)、偵查者(地檢、法醫)、檢控者(檢察人員)、判決者(法官)。
理想的狀況是執法與司法人員都依證據說話,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推理小說裡常出現的對白:「再精密的推理若缺乏證據,就是空言。」精密的推理當且如此,遑論懷疑。查案與判案都應該基於科學與證據,純粹的對事不對人。就像日劇《冤罪律師》的對白:「不是為了辯護人,也不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真相。」再說一次,這是理想的狀況,理想與現實之總是有落差。
落差在於執法者是人,只要是人,難免會犯錯,難免會有情緒,難免會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在美國,如果嫌疑人是黑人,遇上對黑人有偏見的警察,他的遭遇可想而知。作者在書裡就有提到黑人嫌疑犯很容易被懷疑是作案者。換到亞洲,如果嫌疑人讀書成績不好,常常跟家吵架,這個人在一般民眾心裡的評價不會好到哪去。但如果執法者也是抱著同樣的前設,或許會被誤導,在問訊過程中有意無意誘導嫌疑犯。像是「你是不是一直想要發財?」「為了發財可以不擇手段」……甚至嚴刑逼供。更扯的嫌疑犯在威逼誘導之下會寫出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有的警察將自己的懷疑強加於嫌疑犯,有的檢察官也會,甚至法官也會這樣。蘇建和一案,法官們召開記者會,為判決辯護,有法官講出「我考試第一名的人,絕對不會判錯」*,令人震驚。書的結尾,有律師表示法官會依「根據第一印象」來判決……
這裡推介兩套日本電影,講述執法者的黑暗面:
《檢察方的罪人》:為求令犯人入罪做假證
《即使這樣也不是我做的》:法官傾向認為被告有罪
當證據證明了部分執法者是錯的時候,他們會改變立場嗎?很抱歉,有的會死不認錯。一個人或一群人認定自己沒有錯,就算事實擺在眼前,也改變不了人的想法,在關於「道德」一事上更是如此,如果我認錯了,不就說明我就是壞人嗎?堅持是死不認錯,就算有錯,也錯不在我。引述作者講的:「人憑著非常少的訊息,就確立了頑固的想法,卻還自以為心胸開放。他們選擇『事實』的方法,就好像在自助餐檯上選食物一樣。
當執法者不是依證據,而是「個人判斷」時,冤案就有機會出現。有機會是冤案的情況下,嫌疑犯又被判了死刑,如果刑罰被執行,又發現誤判之時,要回轉已無可能。冤案代表被無辜的人被懲罰,作惡的人逍遙。而又因為執行法律的程序由多人擔當,眾人責任亦被分散。江國慶一案就是如此。執法與判決過程中應該完全理性,以科學為依歸,對事不對人,這是很高的要求,要求高就代表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做不到就有機會讓無辜的人蒙冤。如果法律懲罰了無辜的人,變相保護了作惡的人。
寧枉勿縱,還是寧縱勿枉?根據無罪推論原則,要達到定罪證據即證據要毫無疑點(beyond reasonable doubt),若未能釋除疑慮(benefit of doubt),被告應獲判無罪。唉……說來容易做到難啊。
參考資料:
台灣警察21世紀還在刑求逼供,韓國30年前就懂得反省!他用這個案子,道出我國司法的悲哀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89150?page=1
一個基層員警的告白:我們不是想吃案,而是辦案需要一定的時間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076
收到警察局通知書時應注意之事項https://www.facebook.com/legalprocriminal/posts/121219835228872/
重大刑案速破,但不想接失竊案?警:我們也有業績壓力咩https://udn.com/news/story/120911/1843568
90秒告訴你「法官、檢察官」到底是哪裡不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tUBKEM-1R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12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眾讀PopRea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弄食物的方法思考思考食物的製造過程,想要麵包需要先取得穀類,還有麵包爐,再烘焙麵包。一個麵包所需的原料還有製造過程是很花時間的,從這也看到了食物的「價值」,還有看見人與土地、社區的關係。
臉書、IG、Netflix(對用戶)做著跟書店老闆同樣的事。決定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看見,又有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優先看見。當中的篩選與排序原則又是什麽?抱歉,這些大公司沒有說,大概也不會說。用戶只能靠猜和小程度的的測試來嘗試逆推演算法。
少,但是更好,剛說的幾件事情不是必要,就是我喜歡的,沒彈性有什麽關係,這世界本來就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人總得要取捨。
人皆有一死,想過自己會死的人不多,想到自己會怎麽死的更少。從溫暖的身驅變成僵硬的遺體,有時間長的,也有短的。有人睡一覺,在睡夢中就嚥氣了;有人在開刀過程中,因併發症而失去意識;有人被捅了幾刀,不久就去見閻王了,有人……總的來說,人會死亡有六個原因:兇殺、自殺、意外、自然疾病、醫療併發、死因不明
如果它又跌了呢?不要只看其中一個可能性,還要考慮其他可能。在這檔股票賠錢,不一定要從這邊賺回。A檔股票沒錢賺,就應放手,把剩下的錢轉向其他有機會賺錢的股票。
你跟那些迷妹都不知道,你們已在不知不覺間中了無色無味,令人防不勝防的「月暈效應」:看到別人一個優點,就會腦補他/她有很多優點。除了品牌、帥哥、美女會讓人中招,墮入愛河的情侶更的狀況更是嚴重,總覺得對方一切都完美,連放個屁都是香的。
從弄食物的方法思考思考食物的製造過程,想要麵包需要先取得穀類,還有麵包爐,再烘焙麵包。一個麵包所需的原料還有製造過程是很花時間的,從這也看到了食物的「價值」,還有看見人與土地、社區的關係。
臉書、IG、Netflix(對用戶)做著跟書店老闆同樣的事。決定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看見,又有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優先看見。當中的篩選與排序原則又是什麽?抱歉,這些大公司沒有說,大概也不會說。用戶只能靠猜和小程度的的測試來嘗試逆推演算法。
少,但是更好,剛說的幾件事情不是必要,就是我喜歡的,沒彈性有什麽關係,這世界本來就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人總得要取捨。
人皆有一死,想過自己會死的人不多,想到自己會怎麽死的更少。從溫暖的身驅變成僵硬的遺體,有時間長的,也有短的。有人睡一覺,在睡夢中就嚥氣了;有人在開刀過程中,因併發症而失去意識;有人被捅了幾刀,不久就去見閻王了,有人……總的來說,人會死亡有六個原因:兇殺、自殺、意外、自然疾病、醫療併發、死因不明
如果它又跌了呢?不要只看其中一個可能性,還要考慮其他可能。在這檔股票賠錢,不一定要從這邊賺回。A檔股票沒錢賺,就應放手,把剩下的錢轉向其他有機會賺錢的股票。
你跟那些迷妹都不知道,你們已在不知不覺間中了無色無味,令人防不勝防的「月暈效應」:看到別人一個優點,就會腦補他/她有很多優點。除了品牌、帥哥、美女會讓人中招,墮入愛河的情侶更的狀況更是嚴重,總覺得對方一切都完美,連放個屁都是香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無罪推定原則是國際公認的刑事訴訟原則,但口號和實際執行之間,似乎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保持公平、公正、毫無偏見,是我們對法庭正義的基本認知,但有多少時候,不管是攸關到利益抑或是你所想相信的,我們總在尋找蛛絲馬跡去構建出一個符合想像的故事,一個你稱為「事實」的故事呢? 我很喜歡於2023年上映的法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台有有將近七成的人對司法的公平性缺乏信心,將近八成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卻有八成五的民眾支持死刑。」   此為劇中引述廢死聯盟公布的數據,卻也存在民眾對死刑的矛盾,既對司法公平缺乏信心,又支持死刑判決。或者說,對司法缺乏信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沒有符合民眾對公平的想像。本
Thumbnail
身為一個紀錄時常被法院要求提供作為審理證據的心理師,每每看到法庭攻防的段落,總是不由自主想,我的紀錄在庭審過程中是如何被詮釋?如果是我親自出庭接受詰問,又會面臨哪些問題? 或許是為了強化導演想要呈現的主題,墜惡真相的法院攻防段落與我認知中真實的審理多有落差,但又非常符合我對人的理解。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
Thumbnail
遇到法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求助律師。當然這的反應是正確的,但根據多數法律網站的諮詢經驗統計,有不少人的提問方向都是錯誤的。有很多人都把律師直接當成法官,劈頭就問「會怎樣判」、「有沒有罪」,甚至將滿腹苦水都倒給律師聽,彷彿只要「多博取一個人的認可」,就能直接影響案件審理結果。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無罪推定原則是國際公認的刑事訴訟原則,但口號和實際執行之間,似乎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保持公平、公正、毫無偏見,是我們對法庭正義的基本認知,但有多少時候,不管是攸關到利益抑或是你所想相信的,我們總在尋找蛛絲馬跡去構建出一個符合想像的故事,一個你稱為「事實」的故事呢? 我很喜歡於2023年上映的法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台有有將近七成的人對司法的公平性缺乏信心,將近八成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卻有八成五的民眾支持死刑。」   此為劇中引述廢死聯盟公布的數據,卻也存在民眾對死刑的矛盾,既對司法公平缺乏信心,又支持死刑判決。或者說,對司法缺乏信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沒有符合民眾對公平的想像。本
Thumbnail
身為一個紀錄時常被法院要求提供作為審理證據的心理師,每每看到法庭攻防的段落,總是不由自主想,我的紀錄在庭審過程中是如何被詮釋?如果是我親自出庭接受詰問,又會面臨哪些問題? 或許是為了強化導演想要呈現的主題,墜惡真相的法院攻防段落與我認知中真實的審理多有落差,但又非常符合我對人的理解。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
Thumbnail
遇到法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求助律師。當然這的反應是正確的,但根據多數法律網站的諮詢經驗統計,有不少人的提問方向都是錯誤的。有很多人都把律師直接當成法官,劈頭就問「會怎樣判」、「有沒有罪」,甚至將滿腹苦水都倒給律師聽,彷彿只要「多博取一個人的認可」,就能直接影響案件審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