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Go Home, Ivy!

一天傍晚和老婆散步經過一家雙語幼兒園,正巧是放學時間,父母們趕忙到園區接兒女回家。此時,聽到園區傳來廣播內容: “Go home, Ivy!” 一位老師透過廣播通知小朋友,意思對應到中文應該是:「爸媽來接你了,回家囉!」我和太太互看一眼後,不但笑了,也覺得很「三條缐」。

語言的功能與形式同樣重要

形式上看來,「回家」的英語對應形式的確是"go home",但語言的教學並不只於形式,在正確傳授形式的同時,也應該教授語言的使用功能。此例中,形式似乎沒有問題,但溝通功能卻有著不小的問題。況且,中文中的這個廣播內容,「回家」看起來是祈使形,但實際上應該是陳述形;而溝通的功能亦非指令式的功能,而是現況描述與告知的功能,不管怎麼翻譯,都想不到是在廣播中直接說出的"go home"。經過與有挑選幼兒園經驗的家長及待過兒美補習班的先進聊過後,發現這樣的說法似乎是相當普遍,只要標榜兒童英語教學的機構都慣用這樣的廣播內容,而且並不是沒有人建議過,只是管理階層的回應都是:「我們必須要加入本地的特色。」為了本地的特色就應犧牲語言的適當性?那學一個語言也該同時瞭解該語言的文化又應如何看待?也難怪學生現在普遍稱老師為Teacher Somebody。

老師用teacher來稱呼?

Teacher一詞在英語中基本上是「職業名」而不是「稱謂」或「稱呼時所用的頭銜」,這和中文中的「老師」不同。在中文,「老師」一詞不僅是「職業名」也是「敬稱」,更是「稱呼時所用的頭銜」,就像「先生」、「小姐」等等的稱呼一樣。因此,當我們在稱呼老師時,說「某某老師」一點問題都沒有。可是,在英語當中的teacher一詞可不能像中文的「老師」一樣,用來稱呼老師。所以,Teacher Somebody這樣的說法是不道地的,應該用Mr./Ms. Somebody。當然,英語中有些職業名也可以用來稱呼該職業的從業人員,例如doctor與Dr. Somebody。不過,teacher一詞是否已經「演化出」那樣的用法,還尚待觀察。

適切地溝通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也是語言的一部分,而溝通功能的適切性更是,況且,這一個部分更得長期耳濡目染才能習得。廣播的內容是小事,但這是孩子每天都會聽到的語言刺激,長久下來,難道不會產生嚴重誤導?
依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個專題將會收錄依剛在自己專業領域的學習到,與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英語「現象」,基於我所閱讀過的文獻與學習過的理論,提出我自己的觀點與見解,也希望這樣的見解可以幫助到在英語學習路上有困擾的朋友們。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