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試論《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二章

    「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陶潛.〈桃花源記〉
    桃花源中人至終封閉異界之門的真正原因,恐怕不是不想被打擾這麼簡單:在世界的另一邊,也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到了一個小島上,比照辦理桃花源模式,最後,因為沒有封住這異界之門,他們殘遭滅門,這一群桃花島民的名字叫做莫里奧里人。
    如果沒有封住異界的入口,桃花源的下場恐怕不是像被狗仔隊騷擾這麼簡單
    如果沒有封住異界的入口,桃花源的下場恐怕不是像被狗仔隊騷擾這麼簡單
    人類歷史受到太多變項左右,因此作者在本章挑選了在外在環境相對單純的案例來做比較對照的試驗驗究。因為人種發展的時間既久且長,將整個民族做為實驗體也並不人道,所以採用這種觀察案例的方式來研究。
    在一個中型實驗裏,莫里奧里人的命運又是其中的小型實驗。毛利人的祖先來到查坦群島之初還是農人,但他們帶來的熱帶作物無法在寒冷的查坦生長,不得不回到狩獵─採集的生活形態。這些狩獵─採集族群無法生產多餘的作物,更談不上重新分配或儲藏以供養不事生產的專家……此外,查坦群島都相當小,而且偏遠,可以維持總數約二千的狩獵─採集人口生計。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莫里奧里人只好繼續留在查坦,大家共存共榮,不輕易刀戈相向。為了減輕人口過多的壓力,他們……閹割男嬰。結果成就了一個小型、和平的原始社會,科技和武器粗略,也沒什麼領導和組織。
    這對任何的島國都是十足的危機意識。莫里奧里人與把他們滅掉的毛利人其實在千年前是同一個血脈的後裔,只是因為斷了交通而失去互通生息,這或許可以成為一個附加性的註解,說明為什麼與他國建立外交、互通生息是有它的功能性存在。
    但,同樣是島國,臺灣為什麼沒有步上莫里奧里人的後塵呢?一部份的中國居民先後來到臺灣,值得慶幸的是臺灣良好的氣候成為了農作的利多,農業成為了高度文明的根基,因此我們沒有走上查坦群島的悲劇;更應慶幸的是我們沒有走上一胎化的惡政(雖然某種計劃生育的政策依然在那時期存在,但至少不是強制性的)也不用閹割男嬰。到這裏,作者提出農業做為建立強大政體基礎的論述是很明確的了。
    但這個例子如果放在個人上,就會有非常濃厚的警世意味。「這種背道而馳已註定日後的命運」,當時一部份的毛利人如果沒有從紐西蘭移民到查坦群島,是不是能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關於為什麼這一部份的毛利人利出紐西蘭,作者沒有多做說明;但是無論為何,這或許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說「跟富人做鄰居」是為上策:就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其實與不想被迫移出紐西蘭是類似的概念:不想被富人”殺掉”──現代正常的社會當然不會血腥屠殺另外一群人,但是卻會以另一種形式來排擠”移出者”的生存空間,也就是經濟上的空間。
    對個人來說,第一個提示是:儘可能的,往上層的方向去移動;上層的人會開什麼課、在哪裏活動、他們在哪裏學習、透過什麼學習、如何進步;儘可能地、不要離開這個圈子太遠。不要想一次性就能接近”奧林帕斯上的山頂”(主流社交圈),因為”眾神”(重點人物)不是那麼容易接觸到,而且等級不夠的結果你可能會被等級過高的眾神秒殺。但是,越往山頂移動,可以更有機會得到神恩的光與熱。
    「暖和的紐西蘭北島(也就是玻里尼西亞群島的最大島)非常適合玻里尼西亞的農業,紐西蘭的毛利人因而人口激增,很快就達到飽和,直逼十萬大關」
    人類學裏所展示的是毫不掩飾的殘忍,在案例中,當踏出第一步,決定往哪塊島嶼落腳的時候,可以說勝負就決定了。做為個人,不應以此做為宿命論的開脫藉口──即使就原生家庭的環境來說,本質上也與此相去無幾:你不可能選擇你今天可以降生在哪一個”島嶼”(原生家庭)。但如果不想死的話,就想盡一切辦法,在這個島嶼上存活下去吧;如果存活不下去,那麼,就好好地規劃,看準要移民去哪一個你認為有前景的島嶼吧。
    人類的世界是這麼的殘酷,因此,怨天尤人並沒有任何幫助;因為不管有沒有抱怨,你生命中的毛利人都會找上門來。要嘛,就是在移出之時便該與原移出地保持連繫,這樣便不會在千年之後不認識的自家人相殘;要嘛,就是該在移出的時候就得有危機意識,總有一天,人家會找上門來,好好思考,該如何突破自有的限制,無論如何,每天強壯一點,是無論如何也必須的。
    你永遠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正如莫里奧里人的子孫不能選擇自己為何出生在查坦群島上。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而我們知道了。該怎麼做,已經很清楚了。
    不想死的話,就拼命變強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