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五、六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五章可視為論文正文中的方法論與知識論,提出了包括了碳十四衰減期的誤差與判定等等的問題意識與方法,重新聚焦本書的焦點問題,並且帶入主要的問題:農業為什麼出現在那些往往不是天造地設、上好的地段,而是在一些次好甚至還不算好的地區。第六章更新讀者在採集與農業上的剎然進入的成見,以及農業不一定是不可逆的進程,也有接受了農業後重回採集狩獵的狀況,更多的時候是兩者並存;各民族在接受農業的時間上也不一,這其中不光是自然環境的因素,也有人文的思維在左右著,譬如當地的區民對某些生產方式的偏見。
那些上好的農業地段,卻往往不是最早出現農業文化的
對遠古的當事人而言,生產農糧或狩獵野味是投資報酬率的直覺反應。農業是中長程的投資,不是耕種了就馬上有糧可食用;而狩獵採集是立竿見影的投資(雖然也有一無所獲的可能性)。這也為農業與狩/採更多時候並存提供了輔證,而人口到達一定的數量,就可以分工去做這些事。人類對食物多元化的攝取也是另一個有趣的內建機制。
遠古前的人類就在煩惱這件事,直到如今
重點問題:「哪些因素讓農耕顯得有利,使其它的生計類型都失色了?」
一、野生食物日漸稀少
二、野生動物日漸稀少
三、生產糧食技術的提昇
四、人口增加導致農業興起(或反之亦然)
五、農業人口以其人口數壓倒狩/採族群
一、二是迫於客觀限制;三是面對一、二採取的積極作為;四是執行了三的結果;而五又是執行了四的結果。所以在這個看似各自獨立的原因中卻隱然可能是一個進程,當然作者也提到了「不清楚它們(這五個因素)相對的重要性,才發生爭論」。不過言下之意是指,致命性或營益率的比重不能確定,但進程卻應當是無誤的,否則按照論文的條例,無法制定先後順序的項目通常會以統一的符號取代,而不會用數字置入先後的觀念。
人在面對客觀限制的時候,能勝出別人的,就是”提昇自己糧食生產的技術”。日本明治維新的三大主軸就是「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先後確立的順序也如斯。這令人十分驚奇,在有財有產,讓人以為想要擺脫黑船惡夢之後又成為軍國主義的日本,居然將富國強兵按捺在最終的第三部曲(註:當時理想化的方針是如此,但後來軍國亂政,富國強兵的步驟提早施行,步向了軍國獨裁,邁向了戰敗的命運。如果當時照著原方針進行,日本將能走的更穩健)。
如果沒有文明開化、即全盤西化下提昇國力,就無法像擴大機一樣,增輻自己原來薄弱的力量;如果以投資的角度來看,說「殖產興業」是本金,「文明開化」是高殖利率也或可比擬,而兩者良性循環,富國強兵也就水到渠成。
提昇糧產的技術最先濫觴於肥沃月彎,「這些不斷累積的發展,為栽培作物的第一步鋪好了路」──即使「那第一步根本不是有意識的選擇」,但從後來觀之,這些從「採集野生穀類發展出來的,卻是日後農耕不可或缺的」。或許我們也可以把狩獵/採集進入到農耕視為今日的斜槓,除了研發的高度重要必須重視之外,也暗示著在一個想要開展第二事業前,對於第一本業的精研可能會帶來額外的利多,即使當事人並不知情;或者比較中肯的說,帶來效益的未必是第一本業,而是在操持第一本業時所學會的方法與解決事情的策略。
從採集發展出來的,卻變成農耕上不可或缺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0會員
    83內容數
    在茫茫人海中素人到不能再素人的一位素人, 正因為隱身在人海之中才能在網海上恣意撤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就是筆記 的其他內容
    農業帶來了萬世基業與出征勝率的前提,但傳染病卻成為一個吊詭的大禮包,殺不死當事人的使之更強大,採集社會固然免於此禍之害,但該如何尋找到新的道路,還需要期待之後的篇章。
    無知之所以是罪惡,是因為它可能讓你丟掉小命。敵暗我明永遠是最危險的一件事。知己知彼不只是口號,也不要自我想像「敵之不來」,本章以西班牙以1:近500的兵力比例擊潰印加帝國,說明不知道外界在做什麼,對當事人你我而言,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
    本章以玻里尼西亞的島民先後移居到紐西蘭與查坦群島做為案例研究,移出的那一步也註定了悲慘的命運,因為先天環境的落差。做為個人,我們也或許面對這樣的落差,而人、該如何自處?
    社會科學是赤裸的學域,它深入人間,但卻冷靜地切開道德、倫理、信仰下的實象。在這本家喻戶曉的經典,我們還可能學到什麼?筆者將以章回方式試論本書,並且融入日常生活之應用。
    對股市初學者而言,ETF中的台灣50的確是一個入門磚,它教導投資人如何觀察國際情勢與台股連動的關係,而整體趨勢向上也為初學者繫好了安全帶,唯一要做的就是長期的投注。本文試論股魚所提出的被動基金理論層面與景氣對策信號法。
    本書由巴菲特之媳瑪麗.巴菲特所主筆,即使並非巴菲特親著,但其承傳了巴菲特家族的投資心得,也是投資者的重要參考書。本文試以「收養者」的角度去審視巴菲特如何在這廣大的"孤兒院"中輕鬆收購這些被人冷落、抑或因重大事件被擊落而眾人不敢接手的企業。
    農業帶來了萬世基業與出征勝率的前提,但傳染病卻成為一個吊詭的大禮包,殺不死當事人的使之更強大,採集社會固然免於此禍之害,但該如何尋找到新的道路,還需要期待之後的篇章。
    無知之所以是罪惡,是因為它可能讓你丟掉小命。敵暗我明永遠是最危險的一件事。知己知彼不只是口號,也不要自我想像「敵之不來」,本章以西班牙以1:近500的兵力比例擊潰印加帝國,說明不知道外界在做什麼,對當事人你我而言,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
    本章以玻里尼西亞的島民先後移居到紐西蘭與查坦群島做為案例研究,移出的那一步也註定了悲慘的命運,因為先天環境的落差。做為個人,我們也或許面對這樣的落差,而人、該如何自處?
    社會科學是赤裸的學域,它深入人間,但卻冷靜地切開道德、倫理、信仰下的實象。在這本家喻戶曉的經典,我們還可能學到什麼?筆者將以章回方式試論本書,並且融入日常生活之應用。
    對股市初學者而言,ETF中的台灣50的確是一個入門磚,它教導投資人如何觀察國際情勢與台股連動的關係,而整體趨勢向上也為初學者繫好了安全帶,唯一要做的就是長期的投注。本文試論股魚所提出的被動基金理論層面與景氣對策信號法。
    本書由巴菲特之媳瑪麗.巴菲特所主筆,即使並非巴菲特親著,但其承傳了巴菲特家族的投資心得,也是投資者的重要參考書。本文試以「收養者」的角度去審視巴菲特如何在這廣大的"孤兒院"中輕鬆收購這些被人冷落、抑或因重大事件被擊落而眾人不敢接手的企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約9000年前,這些最早的農民為了尋找可耕種的土地,來到了歐洲。這些移民很快適應新環境,知道哪些植物及動物適合在歐洲溫帶氣候生存。漸漸地,土地開始不夠餵養日益增加的人口,農民就繼續找尋未開墾的森林,好作為農地使用。
    第六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從狩獵採集轉向糧食生產的原因及時機。作者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 為什麼人類選擇放棄狩獵採集而轉向糧食生產?如果糧食生產更有利,為何人類沒有更早開始?例如,為什麼肥沃月彎地區的人們直到公元前8500年才開始種植糧食,而不是更早的公元前18500年或28500年?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財富擁有兩種不同的世界觀--掠奪和創造。掠奪型觀點認為所有資源是有限的,而創造型觀點則強調現代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這篇文章討論了這兩種世界觀的運用和財富的創造策略。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
    Thumbnail
    大約9000年前,這些最早的農民為了尋找可耕種的土地,來到了歐洲。這些移民很快適應新環境,知道哪些植物及動物適合在歐洲溫帶氣候生存。漸漸地,土地開始不夠餵養日益增加的人口,農民就繼續找尋未開墾的森林,好作為農地使用。
    第六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從狩獵採集轉向糧食生產的原因及時機。作者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 為什麼人類選擇放棄狩獵採集而轉向糧食生產?如果糧食生產更有利,為何人類沒有更早開始?例如,為什麼肥沃月彎地區的人們直到公元前8500年才開始種植糧食,而不是更早的公元前18500年或28500年?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財富擁有兩種不同的世界觀--掠奪和創造。掠奪型觀點認為所有資源是有限的,而創造型觀點則強調現代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這篇文章討論了這兩種世界觀的運用和財富的創造策略。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