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談談中國最近的農業政策

更新於 2023/05/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中國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簡稱農管)、退林還耕與水稻上山等政策引起熱議,正反意見都有,正面意見多為中國官方所辯護,民間的看法則清一色的認為中國政府當局只是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經濟制裁而預做糧食儲備,即便如此,很多中國人民仍認為當局的做法最終結果會與目標背道而馳,進一步加劇中國糧食危機,本主題將利用下面篇幅來探討糧食與農業技術的議題。

農業的起源

得益於農業發展,世界人口數量相比狩獵採集時代有了顯著增長。農業獨立起源於多個地區,根據分類單元至少可歸為11個起源中心。早在10.5萬年前,人們就已開始採集並食用野生穀物。在2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黎凡特,人們開始在加利利海附近種植二粒小麥、大麥和燕麥。中國先民於13,500-8200年馴化了水稻,已知最早耕種時間距今約7,700年,而後綠豆、大豆、紅豆也在此區域馴化。
公元前8,000年,歐亞大陸的蘇美爾人開始以村莊形式定居,並依靠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灌溉作物。其公元前3,000年的象形符號中出現了犁,公元前2,300年出現了播種犁。蘇美爾農夫種植大麥、小麥、蔬菜(例如扁豆和洋蔥)、水果(例如椰棗、葡萄和無花果)。古埃及農業始於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前王朝時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000年,主要依靠尼羅河和當地季節性洪水灌溉作物。當地人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大麥和小麥,此外還有亞麻和紙莎草等經濟作物。印度先民在公元前9,000年前馴化了小麥、大麥和棗,後續又馴化了綿羊和山羊。在公元前8,000-6,000年的梅赫爾格爾文化中,巴基斯坦先民馴化了牛、綿羊和山羊。棉花在公元前4-5世紀馴化。此外,考古證據顯示,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出現了使用動物牽引的犁。
在中國地區,公元前5世紀開始出現穀倉建築,以及以取得絲綢為目的的蠶業。公元1世紀開始使用水磨和水利灌溉,公元2世紀晚期開始出現帶有金屬犁鏵和犁板的重型犁,隨後這些技術向西在歐亞大陸傳播。藉助基因分子鐘估算,亞洲水稻的馴化時間大約在8,200-13,500年前,馴化地點位於中國西南部的珠江流域,原始物種為野生稻。古希臘和古羅馬種植的主要穀物為小麥、二粒小麥和大麥,蔬菜包括豌豆、大豆和橄欖,綿羊和山羊養殖主要是為取得奶製品。
水車圖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3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經濟、科學、歷史發展新天地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3會員
164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週我們聊到二戰的開始、過程與結束,發動戰爭的德日義三國也是二戰的戰敗國,隨著德國的戰敗,歷史的新篇章也隨之展開,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戰後德國局勢有什麼變化。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德語:Besatzungszone)是指1945年6月5日盟軍政府接管德國最高權威,並宣告德國無條件
上週我們聊到一戰對歐洲各國物資與人心層面的破壞,與此同時1920年代末期出現的經濟大恐慌更加劇某些國家出現法西斯主義,正些法西斯政權更是日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其實當年經濟大恐慌不只歐美國家受影響,遠在亞洲的日本經濟也受到嚴重打擊,當年日本農村許多家戶甚至將自家女兒賣掉以換取生存所需的物資),
上週我們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長時間的戰爭除了造成歐洲多個國家人員大量傷亡外,巨量的武器與戰場補給開銷也令主要參戰國負債累累,為十九世紀歐洲列強退出世界霸權地位的主因之一,而凡爾賽條約要求戰敗國之一的德國不公平且鉅額的賠款要求不僅拖垮德國的經濟,也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造成日後二戰爆發,下面篇幅
上週我們聊到德意志君主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長遠來看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的歐洲大陸更由於一戰的破壞與債務令歐洲列強對自身海外殖民地的掌控能力大幅下滑,而戰爭後不公平的賠償條約也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種子,以下篇幅詳述之。 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法
上週我們聊到自從威廉二世即位以後,德意志帝國不甘心安於現狀而捨棄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即與歐洲各國保持友好關係。轉變為積極發展軍事力量,意圖爭奪霸權,想當然爾此一對外政策的轉變也引起歐洲各國的警戒心,促成歐爭主要國家各自結盟形成了「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即上述兩大勢力的對抗,下面篇幅就
上週文章我們聊到自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境內各邦後,搭配同一時期德國迅速工業化,令德國一躍成為歐陸主要強權之一,而後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又是如何撼動歐洲局勢呢?下面篇幅就來聊聊統一後的德國歷史發展。 先從三帝之年談起 1888年3月9日,德意志帝國的開國君主威廉一世在他91歲生日不久後去世,他的兒子腓特烈
上週我們聊到二戰的開始、過程與結束,發動戰爭的德日義三國也是二戰的戰敗國,隨著德國的戰敗,歷史的新篇章也隨之展開,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戰後德國局勢有什麼變化。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德語:Besatzungszone)是指1945年6月5日盟軍政府接管德國最高權威,並宣告德國無條件
上週我們聊到一戰對歐洲各國物資與人心層面的破壞,與此同時1920年代末期出現的經濟大恐慌更加劇某些國家出現法西斯主義,正些法西斯政權更是日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其實當年經濟大恐慌不只歐美國家受影響,遠在亞洲的日本經濟也受到嚴重打擊,當年日本農村許多家戶甚至將自家女兒賣掉以換取生存所需的物資),
上週我們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長時間的戰爭除了造成歐洲多個國家人員大量傷亡外,巨量的武器與戰場補給開銷也令主要參戰國負債累累,為十九世紀歐洲列強退出世界霸權地位的主因之一,而凡爾賽條約要求戰敗國之一的德國不公平且鉅額的賠款要求不僅拖垮德國的經濟,也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造成日後二戰爆發,下面篇幅
上週我們聊到德意志君主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長遠來看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的歐洲大陸更由於一戰的破壞與債務令歐洲列強對自身海外殖民地的掌控能力大幅下滑,而戰爭後不公平的賠償條約也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種子,以下篇幅詳述之。 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法
上週我們聊到自從威廉二世即位以後,德意志帝國不甘心安於現狀而捨棄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即與歐洲各國保持友好關係。轉變為積極發展軍事力量,意圖爭奪霸權,想當然爾此一對外政策的轉變也引起歐洲各國的警戒心,促成歐爭主要國家各自結盟形成了「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即上述兩大勢力的對抗,下面篇幅就
上週文章我們聊到自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境內各邦後,搭配同一時期德國迅速工業化,令德國一躍成為歐陸主要強權之一,而後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又是如何撼動歐洲局勢呢?下面篇幅就來聊聊統一後的德國歷史發展。 先從三帝之年談起 1888年3月9日,德意志帝國的開國君主威廉一世在他91歲生日不久後去世,他的兒子腓特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大約9000年前,這些最早的農民為了尋找可耕種的土地,來到了歐洲。這些移民很快適應新環境,知道哪些植物及動物適合在歐洲溫帶氣候生存。漸漸地,土地開始不夠餵養日益增加的人口,農民就繼續找尋未開墾的森林,好作為農地使用。
第六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從狩獵採集轉向糧食生產的原因及時機。作者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 為什麼人類選擇放棄狩獵採集而轉向糧食生產?如果糧食生產更有利,為何人類沒有更早開始?例如,為什麼肥沃月彎地區的人們直到公元前8500年才開始種植糧食,而不是更早的公元前18500年或28500年?
Thumbnail
中國正積極增加糧食的囤儲規模。美國農業部預測,中國小麥和玉米的庫存將占全球的 51% 和 67%,相較 2018 年增加 5% - 10%。有分析認為,中國乃在預備貿易戰,避免遭到切斷輸往中國的供應鏈,也有分析認為,中國正在備戰台海戰爭。還有呢?也可能是內憂外患夾雜交迫。例如,人民文革/民主內戰。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五大穀物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東亞是水稻的主要產地,而研究也認為水稻發源自亞洲,可能就是中國。 過去認為水稻馴化的時間點晚於小麥,大約在7000年前,最近透過新定義,中國將水稻的馴化時間點提前到11,000年前。 是什麼樣的定義呢?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種植玉米、大豆這樣的雜糧作物有四步驟:整地、開溝、覆土、鎮壓。 一行玉米(禾本科)、一行大豆(豆科)交替種植,稱為禾豆混植,為什麼要禾豆混植呢?因為在嘉南平原常見的玉米作物,包括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是給動物吃的飼料玉米,對土壤的需肥量很高....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大約9000年前,這些最早的農民為了尋找可耕種的土地,來到了歐洲。這些移民很快適應新環境,知道哪些植物及動物適合在歐洲溫帶氣候生存。漸漸地,土地開始不夠餵養日益增加的人口,農民就繼續找尋未開墾的森林,好作為農地使用。
第六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從狩獵採集轉向糧食生產的原因及時機。作者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 為什麼人類選擇放棄狩獵採集而轉向糧食生產?如果糧食生產更有利,為何人類沒有更早開始?例如,為什麼肥沃月彎地區的人們直到公元前8500年才開始種植糧食,而不是更早的公元前18500年或28500年?
Thumbnail
中國正積極增加糧食的囤儲規模。美國農業部預測,中國小麥和玉米的庫存將占全球的 51% 和 67%,相較 2018 年增加 5% - 10%。有分析認為,中國乃在預備貿易戰,避免遭到切斷輸往中國的供應鏈,也有分析認為,中國正在備戰台海戰爭。還有呢?也可能是內憂外患夾雜交迫。例如,人民文革/民主內戰。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五大穀物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東亞是水稻的主要產地,而研究也認為水稻發源自亞洲,可能就是中國。 過去認為水稻馴化的時間點晚於小麥,大約在7000年前,最近透過新定義,中國將水稻的馴化時間點提前到11,000年前。 是什麼樣的定義呢?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種植玉米、大豆這樣的雜糧作物有四步驟:整地、開溝、覆土、鎮壓。 一行玉米(禾本科)、一行大豆(豆科)交替種植,稱為禾豆混植,為什麼要禾豆混植呢?因為在嘉南平原常見的玉米作物,包括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是給動物吃的飼料玉米,對土壤的需肥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