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火塘|認識以森林為作物的農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上次我們談到現代國家治下原住民管理土地的權利和權力,今天讓我們將目光放遠,由太平洋彼岸的例子來觀察土地利用的另一個面向。
說起美洲大陸西岸,例如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大家眼前可能出現戴雪的高山和遼闊的原野,此外當然也少不了壯觀的森林。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裡的原住民有一種「種植森林」的奇特活動,但並非出於保育理念,而是為了生產糧食。從現代知識的觀點來看,這活動太過奇特,以至於學者直到最近才發覺原來有這麼一回事。
Sources: Market Watch

什麼叫做「種植森林」?

歐洲人抵達美洲大陸後不斷向西擴張,到了十九世紀,原本居住在西岸的許多原住民族雖然被迫離開家園,但並沒有因此放棄祖傳居地,卻將昨日的居所轉變成明日的儲糧。原住民在鐵杉和雪松的林間空地上種植榛木、垂絲海棠、蔓越梅和山楂等樹木,一百五十多年後的今天,這些「森林花園」依舊健在,蓬勃的發展,據稱也是學術界首度在熱帶地區以外觀察到這種人類活動。
這種「種植森林」的活動其實是長期的糧食生產活動,但因為和我們現代的農業手段差距過大,學者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美洲的原住民族其實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並且在土地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人與土地不是割裂的存在
近來學者發現這些夾雜在針葉林中的「森林花園」是人力刻意所為,但是這一點違背學術界的基本信念,也就是人為的植被干預若沒有長期維持,很快就會被當地的原生植物所取代。但這些森林花園在沒有後續維持的情況下,存在了一個半世紀之久,至今欣欣向榮,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學者研究了半天,得到一個結論:當初原住民刻意交雜種植多種植物,這使得生態利基都被一一佔據,一旦成長起來,其他的植物就很難打入這個「花園」了。這一點也證實了近來學術界的另一個「新發現」,亦即人類不必是負面的環境影響因素,人類也可能對土地做出長期正面的貢獻。
認識這一點之後,另一個謎團也迎刃而解:十九世紀的歐洲人類學家抵達美洲大陸西岸時,曾經感到非常困惑,此地原住民沒有農業活動,為何能夠發展出那麼複雜的社會呢?當時的學者相信,唯有西方世界的那種農業活動,才能支持大型且複雜的人類社會,在觀察不到那種農業活動的情況下,學者只能揣測,這些原住民大概是圍繞著鮭魚而組織的社會吧。一個多世紀後的現在,總算真相大白了:
當地原住民有農業,他們的作物是森林
▼ 圖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希姆先人(Tsimshian)故居的一片混雜林,在超過一百五十年後依舊欣欣向榮。
Sources: Science

類似的雨林之例

2017 年也有科學家發表研究成果,指出類似的「種植森林」現象,地點則是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研究發現這些「森林」可以回溯到歐洲人的天花瘟疫導致當地原住民大量死亡之前,也就是說,這些「森林作物」至少已經存在五六百年之久。
科學家們發現,亞馬遜雨林約有半數的樹木只屬於 227 個超優勢樹種,其中不少被當地原住民取用為食物,且在有原住民聚落存在之處也比較密集出現。這些樹種還有一個特性,就是不需要人工照料也能夠順利存活。
原住民在被外界視為「純天然」的熱帶雨林內盡情製造「人工森林」,這景象令科學界感到錯愕,並重新檢視通念中的「農業」概念。此外這項「發現」還有一個比較少被人論及的面向,那就是糧食的生產不必然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問題不在於生產糧食這個活動的本身,而在於要順應環境而生產糧食

原獨語錄 054|想要不被打倒,就要先創造出不可能被打倒的結構。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許多關切環境的人都樂於支持原住民管理山林或國家公園,相信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和應用技能可以更有效的維護環境永續,卻忽略了那些知識或技能並不是什麼可以從生活方式剝離出來的東西。
墾殖者從來不曾以正當手段在別人的土地上取得權利,只是自顧自的主張自己的法律體系應該被所有人一體接受。雖然世界各地的原運到目前為止都不能不和墾殖者的法律體系打交道,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善意合作,甚至進入這個體系,但原運者不該忘記:這只是手段,只是原運長路上的一道關卡。
因努特人就跟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一樣,深陷政經社會的困境。島上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了,島民有酗酒問題和毒品犯罪,島上的自殺率也高居全球之冠。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相當的島民投票給反對露天開採稀土礦的政黨,顯示島民對於他們當前問題的認識已經超越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程度,也頗有值得台灣人深思之處。
今年的復活節是復活節島所度過的第二九九個「被發現並命名」的年頭,明年這樁歷史上的事件就要迎來第三百週年荼毒紀念日了。屆時大家對原住民及其家園的基本看法會有所改變嗎?
原運的所謂接受不接受,內人或外人,判准在於是否共同承擔歷史不正義,是否分享一個主權主張。由於非原住民現實上不可能與原住民共同承受歷史不正義的後果,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原運場中被當作原住民來接納。
有些學者認為,原住民要發揚文化或傳統,大可前往文學領域,為何要來禍亂學界?這個問題乍看頭頭是道,其實已經默認了只有歐洲文化為基底的知識才是知識,是一種霸權的認知預設。
許多關切環境的人都樂於支持原住民管理山林或國家公園,相信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和應用技能可以更有效的維護環境永續,卻忽略了那些知識或技能並不是什麼可以從生活方式剝離出來的東西。
墾殖者從來不曾以正當手段在別人的土地上取得權利,只是自顧自的主張自己的法律體系應該被所有人一體接受。雖然世界各地的原運到目前為止都不能不和墾殖者的法律體系打交道,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善意合作,甚至進入這個體系,但原運者不該忘記:這只是手段,只是原運長路上的一道關卡。
因努特人就跟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一樣,深陷政經社會的困境。島上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了,島民有酗酒問題和毒品犯罪,島上的自殺率也高居全球之冠。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相當的島民投票給反對露天開採稀土礦的政黨,顯示島民對於他們當前問題的認識已經超越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程度,也頗有值得台灣人深思之處。
今年的復活節是復活節島所度過的第二九九個「被發現並命名」的年頭,明年這樁歷史上的事件就要迎來第三百週年荼毒紀念日了。屆時大家對原住民及其家園的基本看法會有所改變嗎?
原運的所謂接受不接受,內人或外人,判准在於是否共同承擔歷史不正義,是否分享一個主權主張。由於非原住民現實上不可能與原住民共同承受歷史不正義的後果,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原運場中被當作原住民來接納。
有些學者認為,原住民要發揚文化或傳統,大可前往文學領域,為何要來禍亂學界?這個問題乍看頭頭是道,其實已經默認了只有歐洲文化為基底的知識才是知識,是一種霸權的認知預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大約9000年前,這些最早的農民為了尋找可耕種的土地,來到了歐洲。這些移民很快適應新環境,知道哪些植物及動物適合在歐洲溫帶氣候生存。漸漸地,土地開始不夠餵養日益增加的人口,農民就繼續找尋未開墾的森林,好作為農地使用。
Thumbnail
當別人口中應該保護的植物,成為自己的文化基礎與少數可得的經濟來源,這些盜木者選擇站在保育的對立面,儘管並不能夠完全認同他們的作法,卻也能夠藉由了解他們的背景,對於這樣的行徑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古柯樹在南美洲已經種植了8000多年,盛行於安第斯山脈中。 古柯樹本身沒有辦法選擇向善、向惡,是由「使用的人」為它決定,那邪惡的是植物本質?還是人類?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大約9000年前,這些最早的農民為了尋找可耕種的土地,來到了歐洲。這些移民很快適應新環境,知道哪些植物及動物適合在歐洲溫帶氣候生存。漸漸地,土地開始不夠餵養日益增加的人口,農民就繼續找尋未開墾的森林,好作為農地使用。
Thumbnail
當別人口中應該保護的植物,成為自己的文化基礎與少數可得的經濟來源,這些盜木者選擇站在保育的對立面,儘管並不能夠完全認同他們的作法,卻也能夠藉由了解他們的背景,對於這樣的行徑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古柯樹在南美洲已經種植了8000多年,盛行於安第斯山脈中。 古柯樹本身沒有辦法選擇向善、向惡,是由「使用的人」為它決定,那邪惡的是植物本質?還是人類?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