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的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週我們談到農民的耕作方式與所耕種之作物種類,都是當地農民長時間觀察自然環境與實際耕種後所得出的最佳解答,而近期中國的農管插手干預農民種植作物與養殖牲畜等行為,彷彿大躍進捲土重來,這篇文章接下來介紹作物選擇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先談作物氣象

作物氣象(Plants meteorology)是屬於農業 氣象的一枚,其主旨在研討作物對於其自然環境的適應。 因爲自然環境如氣候、地勢、土壤等與作物生長 的關係很大,而作物必須在自然界中生育,其全部生 有過程必受自然環境的支配。 尤其氣象不但影響到作物的品質,還能够限制作物的分布。
上面二圖為不同作物生長最適合的溫度與水分區間,摘自《作物氣象》論文,曾文炳著
從上圖我們可得知水稻需要生長在高溫多雨的環境,玉米則適合高溫偏乾的氣候生長,小麥則喜歡舒適溫度而水量介於水稻與玉米之間的環境生長。
總體而言,水稻主要被種植於季風亞洲,小麥主要為中緯度地區的糧食作物,玉米為熱帶美洲的傳統糧食,構成世界主要的糧食體系。

作物的種植季節

在印度半島與東南亞若處於水利設施不發達地區的農田,通常於雨季剛來臨時插秧,幾個月後收割。如果農田鄰近河流利於灌溉,一年內甚至收割四次都不是問題。
而台灣則是南部一年可三收(但因農村人口外流近年來也與北部一樣僅一年二收),北部為二收(三四月及七八月各一次插秧期)。而緯度更高的中國長江流域與日韓便只能一年一收,於梅雨季( 長江日韓的梅雨季為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開始時插秧,九月十月時收割。
而小麥則分為冬小麥及春小麥,前者為中低緯度地區於秋末冬初播種,種子先休眠度冬,隔年春天到來時再生長,至春夏之交時收割。後者為中高緯度地區的冬天過於寒冷,即便種子休眠也無法度過冬天,只能春天播種秋季收成。
如果在接近北回歸線地區的乾涼季節種植,因為冬季溫度還算是和小麥生長,直接以春麥種子於秋末冬初播種,在冬季成長,隔年初春收割,如此一來可以於夏半年種植稻子玉米等喜高溫作物,冬半年再種植麥類,充分利用農地。

經濟作物的種植

經濟作物也被稱作利潤作物,是一種為了利潤而種植的農作物。它通常由獨立於農場的各方購買。這個詞是用來區分市場上的作物和自給作物,後者是指那些餵給生產者自己的牲畜或作為生產者家庭的食物種植的作物。在早些時候,經濟作物通常只是農場總產量的一小部分(但至關重要),而今天,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幾乎所有的作物主要是為了收入而種植。在最低度開發國家,經濟作物通常是吸引較已開發國家需求的作物,因此具有一些出口價值。
主要經濟作物的價格是在全球範圍內的商品市場上制定的,根據貨運成本和當地供需平衡情況,會有一些價格浮動。其結果是,一個國家、地區或個人生產者依賴於這種作物可能遭受低價,如果其他地方的豐收導致全球市場供應過剩。這一制度受到了傳統農民的批評。咖啡豆就是一個容易受到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大幅波動影響的產品。
基本上經濟作物主要種植於排水良好的土地,或該地不適合種糧食以及種植糧食作物無利可圖,但過度種植經濟作物也會有糧食安全的疑慮,如時常與飢餓作戰的漠南非洲其中約五分之三的非洲農民是自給自足的農民。例如,在布吉納法索,85%的居民(超過200萬人)的收入依賴於棉花生產,該國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中。規模較大的農場往往種植經濟作物,如咖啡、茶、棉花、可可、水果和橡膠。這些農場通常由大公司經營,占地數十平方公里,僱傭大量工人。自給自足的農場為家庭提供了一種食物來源和相對較少的收入,但通常無法生產足夠的財富,使再投資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非洲大陸上卻有相當數量的人在與飢餓作鬥爭,這種情況被歸咎於包括美國、日本和歐盟在內的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通過高進口關稅保護本國的農業部門,並向本國農民提供補貼,一些人認為這導致了棉花、穀物和牛奶等大宗商品的過度生產。其結果是,這些產品的全球價格不斷下降,直到非洲人除了在溫帶氣候中不易生長的經濟作物之外,其他作物無法在世界市場上競爭。
非洲在生物燃料種植方面實現了顯著增長,其中許多種植在英國公司購買的土地上。麻瘋樹是非洲生產生物燃料的經濟作物。一些人批評在非洲面臨飢餓和糧食短缺問題的時候種植非糧食作物用於出口的做法,一些研究將土地收購的激增與非洲飢餓率的上升聯繫起來,土地收購通常用於種植非糧食經濟作物。
但再怎麼樣,都比近來中國當局干涉農民的種植行為好,因為這些不懂農業生產實情的執法人員這樣隨便指導農民,屆時不僅因不敷生產成本而令農民與國家負債累累,同時為響應水稻上山政策而在陡坡上開墾農田,大雨一來便水土大量流失,進一步惡化農業生產環境,最後很有可能非但無法達到糧食生產自主的目標,反而加劇糧食危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中國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簡稱農管)、退林還耕與水稻上山等政策引起熱議,正反意見都有,正面意見多為中國官方所辯護,民間的看法則清一色的認為中國政府當局只是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經濟制裁而預做糧食儲備,即便如此,很多中國人民仍認為當局的做法最終結果會與目標背道而馳,進一步加劇中國糧食危機,本主題將利用下
上週我們聊到二戰的開始、過程與結束,發動戰爭的德日義三國也是二戰的戰敗國,隨著德國的戰敗,歷史的新篇章也隨之展開,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戰後德國局勢有什麼變化。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德語:Besatzungszone)是指1945年6月5日盟軍政府接管德國最高權威,並宣告德國無條件
上週我們聊到一戰對歐洲各國物資與人心層面的破壞,與此同時1920年代末期出現的經濟大恐慌更加劇某些國家出現法西斯主義,正些法西斯政權更是日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其實當年經濟大恐慌不只歐美國家受影響,遠在亞洲的日本經濟也受到嚴重打擊,當年日本農村許多家戶甚至將自家女兒賣掉以換取生存所需的物資),
上週我們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長時間的戰爭除了造成歐洲多個國家人員大量傷亡外,巨量的武器與戰場補給開銷也令主要參戰國負債累累,為十九世紀歐洲列強退出世界霸權地位的主因之一,而凡爾賽條約要求戰敗國之一的德國不公平且鉅額的賠款要求不僅拖垮德國的經濟,也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造成日後二戰爆發,下面篇幅
上週我們聊到德意志君主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長遠來看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的歐洲大陸更由於一戰的破壞與債務令歐洲列強對自身海外殖民地的掌控能力大幅下滑,而戰爭後不公平的賠償條約也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種子,以下篇幅詳述之。 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法
上週我們聊到自從威廉二世即位以後,德意志帝國不甘心安於現狀而捨棄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即與歐洲各國保持友好關係。轉變為積極發展軍事力量,意圖爭奪霸權,想當然爾此一對外政策的轉變也引起歐洲各國的警戒心,促成歐爭主要國家各自結盟形成了「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即上述兩大勢力的對抗,下面篇幅就
最近中國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簡稱農管)、退林還耕與水稻上山等政策引起熱議,正反意見都有,正面意見多為中國官方所辯護,民間的看法則清一色的認為中國政府當局只是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經濟制裁而預做糧食儲備,即便如此,很多中國人民仍認為當局的做法最終結果會與目標背道而馳,進一步加劇中國糧食危機,本主題將利用下
上週我們聊到二戰的開始、過程與結束,發動戰爭的德日義三國也是二戰的戰敗國,隨著德國的戰敗,歷史的新篇章也隨之展開,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戰後德國局勢有什麼變化。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德語:Besatzungszone)是指1945年6月5日盟軍政府接管德國最高權威,並宣告德國無條件
上週我們聊到一戰對歐洲各國物資與人心層面的破壞,與此同時1920年代末期出現的經濟大恐慌更加劇某些國家出現法西斯主義,正些法西斯政權更是日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其實當年經濟大恐慌不只歐美國家受影響,遠在亞洲的日本經濟也受到嚴重打擊,當年日本農村許多家戶甚至將自家女兒賣掉以換取生存所需的物資),
上週我們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長時間的戰爭除了造成歐洲多個國家人員大量傷亡外,巨量的武器與戰場補給開銷也令主要參戰國負債累累,為十九世紀歐洲列強退出世界霸權地位的主因之一,而凡爾賽條約要求戰敗國之一的德國不公平且鉅額的賠款要求不僅拖垮德國的經濟,也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造成日後二戰爆發,下面篇幅
上週我們聊到德意志君主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長遠來看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的歐洲大陸更由於一戰的破壞與債務令歐洲列強對自身海外殖民地的掌控能力大幅下滑,而戰爭後不公平的賠償條約也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種子,以下篇幅詳述之。 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法
上週我們聊到自從威廉二世即位以後,德意志帝國不甘心安於現狀而捨棄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即與歐洲各國保持友好關係。轉變為積極發展軍事力量,意圖爭奪霸權,想當然爾此一對外政策的轉變也引起歐洲各國的警戒心,促成歐爭主要國家各自結盟形成了「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即上述兩大勢力的對抗,下面篇幅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發源於中美洲的玉米,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產量最大的穀物。不只是人吃玉米,動物也吃玉米。根據2021年數據,全球玉米年產量達12.1億噸;但是,隨著人工成本不斷上升,需要提高生產效率是非常迫切的需求。如果能夠用機械採收玉米,當然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但是,玉米必須要夠乾才能用機採。 要如何讓玉米乾得快些呢?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棉花(Gossypium sp.)是非常重要的纖維作物,由棉花纖維所製成的布料兼具質輕與保暖的優點,且價格比絲織品便宜許多。 隨著氣候變遷,棉花也受到旱災的威脅,因此,研究棉花的抗旱基因,對培育抗旱棉花非常重要。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五大穀物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東亞是水稻的主要產地,而研究也認為水稻發源自亞洲,可能就是中國。 過去認為水稻馴化的時間點晚於小麥,大約在7000年前,最近透過新定義,中國將水稻的馴化時間點提前到11,000年前。 是什麼樣的定義呢?
Thumbnail
種植玉米、大豆這樣的雜糧作物有四步驟:整地、開溝、覆土、鎮壓。 一行玉米(禾本科)、一行大豆(豆科)交替種植,稱為禾豆混植,為什麼要禾豆混植呢?因為在嘉南平原常見的玉米作物,包括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是給動物吃的飼料玉米,對土壤的需肥量很高....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
Thumbnail
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冬季暖化對農民生產造成影響。本文以觀葉秋海棠為例,探討冬季暖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及作物如何應對乾旱及高溫逆境。提出針對高溫或乾旱造成災損的目標,並舉出三項可能策略,包括育種、推廣植物工廠系統和調整作物種植策略。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發源於中美洲的玉米,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產量最大的穀物。不只是人吃玉米,動物也吃玉米。根據2021年數據,全球玉米年產量達12.1億噸;但是,隨著人工成本不斷上升,需要提高生產效率是非常迫切的需求。如果能夠用機械採收玉米,當然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但是,玉米必須要夠乾才能用機採。 要如何讓玉米乾得快些呢?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棉花(Gossypium sp.)是非常重要的纖維作物,由棉花纖維所製成的布料兼具質輕與保暖的優點,且價格比絲織品便宜許多。 隨著氣候變遷,棉花也受到旱災的威脅,因此,研究棉花的抗旱基因,對培育抗旱棉花非常重要。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五大穀物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東亞是水稻的主要產地,而研究也認為水稻發源自亞洲,可能就是中國。 過去認為水稻馴化的時間點晚於小麥,大約在7000年前,最近透過新定義,中國將水稻的馴化時間點提前到11,000年前。 是什麼樣的定義呢?
Thumbnail
種植玉米、大豆這樣的雜糧作物有四步驟:整地、開溝、覆土、鎮壓。 一行玉米(禾本科)、一行大豆(豆科)交替種植,稱為禾豆混植,為什麼要禾豆混植呢?因為在嘉南平原常見的玉米作物,包括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是給動物吃的飼料玉米,對土壤的需肥量很高....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
Thumbnail
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冬季暖化對農民生產造成影響。本文以觀葉秋海棠為例,探討冬季暖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及作物如何應對乾旱及高溫逆境。提出針對高溫或乾旱造成災損的目標,並舉出三項可能策略,包括育種、推廣植物工廠系統和調整作物種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