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常會有一種聲音,是關於「這樣做行銷,到底對銷售有幫助?」「做行銷有用嗎?很多產品沒做行銷還不是賣得很好。」「我這套行銷方式能賣貨,你那套行銷不能賣,我比較厲害。」
又或者一些公司裡的萬年戰爭,關於行銷與銷售的差別、要養行銷團隊還是業務團隊……等等問題。
我知道這問題一提出來,一定又會有許多人要說明行銷與銷售的不同,當然是不同,可是為什麼不同的東西,卻會一直被拿來比較呢?
原因就在於,對於最終目的追求的問題。
公司最終目的都是要把產品賣出去,要營業額的,誰的方法能夠更快更好且更低成本的做到這件事,當然就會是公司的首推要務了。
而在學習方面,許多課程也會打著類似的主張來吸引學員「我靠著這一招,一個月就賣超過一百多萬了!」、「只要這樣做就能賣,營收破千萬的秘技大公開!」、「賣到翻過去,從0到1實戰經驗大公開。」
類似這種強調乾貨、實戰,跟著做就能大賣,然後內容上利用著諸多人性的弱點與走在法律邊緣的方式,也是讓許多人大開眼界,覺得自己過去真是白做行銷了。
也時常會有許多,因著自身有銷售成果的人,跑出來分享許多「銷售技巧」、「行銷乾貨」時,就會順便的去貶低其他行銷方式太慢、沒效果或太文了,不夠有效或不夠"快"有效。
如同前幾年曾有一波中國文章在討論「傳統廣告不行了」「4A那套不管用了」等等的言論,認為講那些品牌定位、策略、廣告創意、消費者洞察……等都太不接地氣。
現在寫一篇10萬+的公眾號文章,價格要便宜許多,效果看起來也好上許多。
這不禁讓人想問:「難道只要把東西賣出去就好了嗎?」「難道只要有流量就好了嗎?」
如同許多時候,我們在學習時,都會想問「難道只要考高分就好了嗎?」
我們在找伴侶時也會想問「難道只要長得好看就行了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大多數情況當然都不是的。可是為什麼我們在討論方法時,卻只會往這個目的思考呢?
只討論什麼樣的讀書方法可以考高分、只討論什麼樣的外表能吸引到人、只討論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帶來業績……那在達成目的之後,我們到底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不好的結果,會成為下一次的過程。
有一句勵志的話是這樣說的:「過程比結果重要。」
然後許多人覺得這是一句屁話,因為大多數時候,大家都馬只看重結果,像「努力讀書又怎樣?還不是沒考上」、「愛他三年又怎樣,還不是跟別人在一起」結果看起來很不好,但是過程卻是我們自己的收穫。
而好的結果,會成為下一次的過程,不好的結果也會。
你用盡方法銷售之後,得到了訂單,但客戶使用後卻覺得被騙了。
因為你為了訂單誇大了產品的效果,事後他們回來的客訴與負評,成為了你下次要爭取訂單時,必須去克服的過程。
如同許多靠死背而考高分的人,到了校園中,還是跟不上學校的進度,又或者好不容易畢業了,出了社會後能力與光環配不上,最後還是無法勝任該做的事。
你用盡方式得到的訂單,會摧毀你下一次得到的訂單。
你每次不顧一切的銷售,會次次築高你下次銷售的難度。
你沒有在儲蓄資源,只是在掏空眼前的資源,然後挖到某一天發現挖不動了,但你卻不知道為什麼。
消費者總會學乖的,名聲總會傳開的,市場總會反應的。
有些慢,但總會到來的,不論好的,壞的。
做有累積的事,不只是眼前的事。
營業額這件事,比你想像中還簡單得到,只要你願意拋棄一些東西就好了。
而為什麼這麼多人還這麼辛苦努力?是因為我們在思考,能夠獲得其他東西的同時,也能獲得營業額。
例如品牌形象、顧客忠誠、社會責任、價值認同、員工休假……如同我們想要學生快樂也想要他們考高分,想要得到愛情也希望能夠保有自我尊重感一樣,我們不是不顧一切奔向目的的,而是揹著大小行囊向遠方邁進。
不論是做廣告,還是在策劃行銷活動,為什麼我們會說一些好像跟產品沒關的事?為什麼我們會辦一些對銷售沒幫助的事?為什麼我們不建議把 LOGO 擺那麼大,或是在每篇貼文底下都加上購買連結?
為什麼我們找明星代言,不讓他直接拿著商品拍張照比個讚就好?
而是要他演一段失戀的戲,在難過時,拿起商品喝一口,然後站起來繼續過生活?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不是只有銷售而已,如同人不是只要活著而已,我們還要活得有意義和價值,活得有感情與溫度。
如果為了銷售,做什麼都可以的話,那你也將變成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失去你,人們沒有任何可惜的地方。
你只是不顧一切的在賣東西,但沒有讓人記得你是誰;你賣出了所有東西,卻失去了自己。
銷售很重要,但不會重要到能不顧一切拋下所有。
你要能留下很多東西,然後還能銷售出去。
這樣,才叫銷售,才是值得驕傲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