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因為要趕在G20前登報,時間說有多緊湊就有多緊湊。大家只知道「要課金!」,連將會登在哪些國家的哪些媒體也沒有資訊,版面設計、文案內容,甚至連使用的語言都不清楚。
當時得到就只有發起者向大家許下成品一定高品質的保證。卻連發起者的真實身份,以及連結起來的成員所組成的組織規模有多少人、是甚麼背景、專業程度也無從得知。
現在以下這個官方網頁也是那群香港人在籌眾登報後才架設的。
比起台灣是有名有姓有樣貌,你無論如何都找得到,就算你找不到媒體記者也會找得到的阿滴。
香港這個由不知背景的組織所發起的募款更有爭議性吧?
然而,當時登報籌眾出現的紛爭只有因募款超額停止募款而未能課金的港人,在抱怨金額上限太低、投訴怎麼自己會不能課金。
作為當時有成功課金的一員,也許聽起來有點衝昏頭腦,但我是抱著「如果是騙局就沒辦法,但無論如何我我想成就這件事」的心態課金。比起登報後的實際效果,我覺得只要可以讓世界上的人知道「香港」,就足已;將「香港」這個曾經響噹噹的名字重新映入世界的眼簾,不致丟失在時間的恆河就夠了;能夠讓世界的人知道「香港人」有話想講就好了。
因為無可否認地,這些許年來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暗淡了不少,而且暗淡到快要消失在外國人的記憶裡。
在登報廣告確實面世前,我不會知道內文會是怎樣,亦不認為內文會跟我的想法完全吻合(事實上也如此),因為這個要求是嚴苛而不現實的。於我來說,這次籌眾登報只要能夠讓世界知道「香港」有「官方」和「民間」兩種聲音,已足夠值得。
阿滴的登報爭議粗略來說主要有兩點:
- 覺得少數人不能代替大多數人發聲
- 不能承擔未知結果的國際輿論方向
這兩點都讓我不禁想: 「當時的台灣人是怎樣看香港人的登報呢?」
很無聊?馬上翻頁完全沒在讀?「還好不是我」?「關我甚麼事」?「字太多不想看」?「那八隻字要從何讀起」?「這廣告真怪」?現在才知道香港人有在示威?提高對政治的敏感度?要增加對中共的警覺性?對香港人增加除了「旅客」以外的印象?為香港人的遭遇感到痛心?覺得態度一向雞掰的香港人應該要受些教訓?
什麼都有可能吧?
所謂的「輿論」看似是「一個看法」,然而實際上是由眾多不同的思想集結而成。當中有相同的、相似的、相異的、甚至相反的,都會被簡略成同一個看法。同樣道理,登報的內容都是一樣,沒可能照顧到所有人的想法、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這些要求太異想天開。
事實上一個登報只要正確的傳達出想傳達的訊息而且沒有造成冒犯就已經合格有餘。所以我對自己在課金香港的籌眾登報計劃後看到的登報內容,是超越滿意的喜出望外;亦覺得台灣由阿滴開始發起的登報計劃的成品,是值得獲得讚賞的完滿。
在我眼中#TaiwanCanHelp的登報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香港的籌眾登報計劃中,認為只要讓世界知道「香港」裡,除了香港政府外,還有「香港人」分別的兩種聲音,已經是值得課金登報的原因。
那麼,套用在
#TaiwanCanHelp 上,明明台灣政府的行為,比如向各國捐贈口罩和醫療物資,積極合作及投入研發疫苗,跟這次台灣民間的集資登報都是同樣傳達出「台灣支援世界」。這麼一來為什麼還要集資登報,像是重覆發放同一訊息般呢?
事實上這是一個存在重要意義的行動。
觀乎國際,云云國家中,為了外交利益莫視民意去援助別國的事例比比皆是。而這次台灣民間籌眾的登報是,跟香港的籌眾登報一樣具有脫離「官方」的框框,由民眾直接向國際發聲、進行的外交行為的意義。
感覺上就是台灣人在對世界喊話:
「欸!台灣政府支援其他國家不是為了撈外交曝光率這種功利原因啦!我們台灣人是真的打從心底希望可以支援到被疫情重創的你們。」
這表現出台灣人對身為「世界公民」的意識。我認為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這種行為是值得鼓舞而且重要。不再是被誤認成中國人時說: 「不是中國,是台灣。我是台灣人。」 這種由澄清為基礎而讓人認識的「台灣」。
而是抬起頭勇敢自信地說:「我是台灣人,我想說⋯⋯」
「成效」
有很多人質疑登報後得到的成效結果,但在我眼中這是不需要放大的考量。我相信任何事都會有其影響力、有其意義,而且需要累積。無論或大或小、是益或害、於我或他人、即時又或百年以後。
香港有因為登報而脫共嗎?
沒有。
香港人有因為登報而死少幾個人嗎?
沒有。
看似毫無效果、徒勞無功吧?
看似香港人浪費了一筆大錢吧?
但我相信事情發生就必然存在影響力,只是那個影響力沒有發生在你的可見範圍內,你才覺得「亳無用處」。
最少香港人及台灣人都開創了以民眾集資,在國際媒體上登報的先河,讓「外交」這回事不再是「官方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