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薩依德《論晚期風格》的百尺竿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的關鍵詞:晚期,詩與智的直覺,語言之無用。

有一段時間我厭棄評論,厭棄其中堆砌浮泛和溢美之詞,經常只讀到評論者想申張的自我影響力卻使作品的底色掉漆; 也厭棄影評,尤其是當自己也會拍也在這行業裡時,常覺得影評一說話,影人就發笑。為了找到評論的平衡,時常覺得自己在全黑的房間摸索,不時撞到膝蓋和手肘並因此吃痛。

這兩年反覆思考,究竟評論的質可以鍛造到什麼地步,除了心得式的感想抒發或樹立某種審美的標準以及應酬式的互相吹捧,究竟其存在的價值是否還有多餘的空間。最近細讀了薩依德的《論晚期風格》(看過許多運用這個理論的粗糙論文,原本無甚好感),甚且,我是在一節面對海的車廂打開它,搖晃、炫目的藍色寶石在一方窗格,抵抗,經期的頭痛煩悶與暈眩,是用宿醉感開啟了這本書。
面對太平洋的一節車廂


很難有評論讓我如此感動,薩依德的確把握生命的最後時光在感受、品嚐作品 — — 那些偉大的藝術家,在人生的尾聲,與死亡陰影對坐時的創作往往跨越了早期風格所難見的視野。《論晚期風格》中評論的文字足以引起心室震顫,比《東方主義》所提出的恢宏論述更令人激賞。有一種:哇,原來在1986年就有人能把評論推展到這個地步!

特別喜歡他評法國小說家惹內,以及同是評論家的阿多諾的部分,往往精萃出創作者生命樣態與作品響亮的內在交鳴。

以下節錄:
「在這四個人身上,我們都意識到某種縱恣,他們都有那股一路追求宏肆浩博的欲望,並且高傲地否定易讀易解的層次,但他們也與權威體制形成險象環生、充滿對立的關係,尤其是那位高傲的作者,他最深刻的特徵似乎在於他根本不是任何體系所能捉摸。我在這裡討論的人物都各以其方式運用其晚期特徵或不合時宜,以及一種不乏弱點的成熟.......他們都有極端自覺、超越的技法造詣,僅管如此,卻有一件東西在他們身上很難找到:尷尬難為情。」

這些晚期作者,厭棄那把年紀應該要享有的「安詳或醇熟」、「和藹可親」、「官方的逢迎」,他們直面死亡毫不避忌:「在他們的作品裡,死亡的主題不斷復返。死亡暗損,但也奇異地提升他們的語言和美學。」

越美好的作品,從來「不是任何體系所能捉摸」,薩依德的這本書,除了其中提出討論的藝術家,實際上也是對所有美好的創作者的最佳致敬。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很厭倦很討好觀眾、讀者的作品,就是在作品中算計一些情緒點、轉折點,精彩有餘但除此之外,卻毫無內裡。好看好消化的,不代表是質地好的東西。

最近剛看完《末代皇帝》,裡面的過度美化、東方想像、耽溺於陳設排場,令我生厭,溥儀的聲音,他對婉容毫不掩飾的薄情厭棄(可見其自傳),完全被抹除得一乾二凈。由西方人敘述的這個故事,充滿自己的想像和激情,被描繪的人,卻反而全然失色、失真。就像白睿文《痛史》所提及的,台灣人將霧社事件再製成許多文化產品,但其中真正的主角 — 原住民的聲音卻被消失了。真正經歷霧社事件的少數存活者及其親屬,在上個世紀受採訪時都不想再多談,原因很簡單 — 要說他們故事的人,仍持續在剝奪著他們的生活,並且又要再以自己的漢族意識來將莫那魯道重塑成一個愛國(漢族的國?)的民族英雄。

獵奇、刺激、有趣的去述說或評論一件事,或許可以得到不錯的迴響,但那樣的界線很難拿捏,完整的尊重和珍惜取材對象,是從敘事的語言或影像就可以感受得到的(當然,也許創作者的目的就是諷刺)。這大概就是我無法欣賞《寄生上流》(的確技高一籌),卻愛極《小偷家族》的原因,面對貧弱,我不想再看到他們成為任何作品中的棋子(取樂戲院中的我們),而希望有機會聽到他們自己的聲音,這就是寫實的初衷。
我一旦說話,就會被當時的情況背叛,被聽我說話的人背叛,很簡單,因為我在和人溝通,我也被我的遣詞用字所背叛。
— 法國小說家尚·惹內(Jean Genet,1910年-1986年)
使用語言之難,評論之難,謹以此話作結。
購書網址:
薩依德《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62991
avatar-img
15會員
5內容數
文字與影像的手工業者,浸泡於真實與虛幻的氣泡裡,喜歡大山與海洋, 熱愛看書看人看電影,聽風聽雨聽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海與須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侯孝賢:「非常感動,很厲害!比我們年輕的時候拍片拍得還好!」/胡波重複拍攝主角們的拉背甚至顯出有點不懂機巧的迂,幾乎捨棄了手持可以達到的靈便和多樣繁複的變化球(例如《醉生夢死》)。一場戲只有一顆鏡頭,失敗率極高....第一部片就選擇這種近乎自殺式的高壓拍法,除了勇氣,我想不到其他形容。
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自己沒有想像中瀟灑,也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善忘。回過頭,竟然該記得的都還記得,更慘的是,因為某些無法彌補的虧欠,那愧疚還隨著歲月發芽、生根、茁壯.....愛情可以結束,但信念卻需要被守護。為什麼?只為這信念會伴你在此生每一段感情中輪迴,它是每一段感情的預示,你將終身使用它
時晴時雨的日子,ㄧ個人住在濱海小鎮,沒有窗戶的房間,讀擺在地上的小說,ㄧ間深夜烘培坊的故事,邊聽隔壁住客講話,台語、法語、英語……睡很多,吃很少,營養口糧或魚湯甚至就ㄧ杯紅茶,因為不用說話,特別有元氣,起來閒逛到海邊,ㄧ個人癡癡呆呆看海,看很久很久,天色隨著海浪的節奏一點一點暗去,看到月亮都出來
侯孝賢:「非常感動,很厲害!比我們年輕的時候拍片拍得還好!」/胡波重複拍攝主角們的拉背甚至顯出有點不懂機巧的迂,幾乎捨棄了手持可以達到的靈便和多樣繁複的變化球(例如《醉生夢死》)。一場戲只有一顆鏡頭,失敗率極高....第一部片就選擇這種近乎自殺式的高壓拍法,除了勇氣,我想不到其他形容。
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自己沒有想像中瀟灑,也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善忘。回過頭,竟然該記得的都還記得,更慘的是,因為某些無法彌補的虧欠,那愧疚還隨著歲月發芽、生根、茁壯.....愛情可以結束,但信念卻需要被守護。為什麼?只為這信念會伴你在此生每一段感情中輪迴,它是每一段感情的預示,你將終身使用它
時晴時雨的日子,ㄧ個人住在濱海小鎮,沒有窗戶的房間,讀擺在地上的小說,ㄧ間深夜烘培坊的故事,邊聽隔壁住客講話,台語、法語、英語……睡很多,吃很少,營養口糧或魚湯甚至就ㄧ杯紅茶,因為不用說話,特別有元氣,起來閒逛到海邊,ㄧ個人癡癡呆呆看海,看很久很久,天色隨著海浪的節奏一點一點暗去,看到月亮都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書店看見中譯本,先從中譯開始閱讀,一開始就打破三觀😎 以下節錄喜歡的部分(如日後有日文版會再補上去): 我討厭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受到保存的歷史建築。我討厭那些一直以完整姿態存在著德古老事物。我討厭那些沒有損壞而保留下來,隨著逐漸老舊而更有價值的事物。 我的身體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我許久未翻讀出久根達郎(1944-)的小說了,這次讀完〈背広〉(《あったとき》文春文庫,1996年第3刷)這部2萬4千字左右的小說,有著特別的感受。其一,他是著名「芳雅堂」古書店老闆,直木獎得主的名作家,常年經手古舊書的買賣,自然比任何人都知悉這領域的生態。進一步說,他具有這麼多優勢,他來寫業界中的
Thumbnail
不知是年紀大了,或是生活讓我對世界的理解更深沉,近年日本空靈幽暗的獨特美學常常觸動到我,所以大西克禮這套日本美學系列探討的「物哀、侘寂、幽玄」可謂中正紅心。 難得我對美術書籍產生興趣,於是一頭熱的翻開這本「物哀」。結果發現⋯⋯我跨不過閱讀此書的知識門檻,全程讀得很費勁。 作者主要引述文學用例及學
因為最近都在看小說,但是因為是推理劇,如果有說到劇情感覺會破壞人的閱讀體驗,所以只說說對於上面那幾部小說我讀完後對作者的感想。
Thumbnail
年青時有一半懷有虛榮的心情,去看哲學大師級們的作品,例如卡繆、沙特、海明威........等等,因為在別人面前,我在看他們的書,身份好像很拉風,到了今天,才知道浪費青春,那些年只是為了迎合「存在主義」的潮流,那些小說內容,都忘記了,那些閱讀所帶出來的思緒,亦隨風而逝。 至於那些書評,倒有一點印
Thumbnail
圍繞大作曲家韋瓦第的音樂歷史懸疑小說。以大清第一詞手納蘭成德為主角的傳統歷史小說。躁鬱症醫病關係的悲劇。原住民恐怖主義者的悲劇。帝國末年江湖賣藝人的悲劇。沙漠與高山的悲劇。關於巡台御史六十七的科幻+歷史小說。關於東台灣歷史的未來科幻小說。一個輕鬆溫馨的黑色幽默故事。也有一個適合青少年的文化故事。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書店看見中譯本,先從中譯開始閱讀,一開始就打破三觀😎 以下節錄喜歡的部分(如日後有日文版會再補上去): 我討厭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受到保存的歷史建築。我討厭那些一直以完整姿態存在著德古老事物。我討厭那些沒有損壞而保留下來,隨著逐漸老舊而更有價值的事物。 我的身體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我許久未翻讀出久根達郎(1944-)的小說了,這次讀完〈背広〉(《あったとき》文春文庫,1996年第3刷)這部2萬4千字左右的小說,有著特別的感受。其一,他是著名「芳雅堂」古書店老闆,直木獎得主的名作家,常年經手古舊書的買賣,自然比任何人都知悉這領域的生態。進一步說,他具有這麼多優勢,他來寫業界中的
Thumbnail
不知是年紀大了,或是生活讓我對世界的理解更深沉,近年日本空靈幽暗的獨特美學常常觸動到我,所以大西克禮這套日本美學系列探討的「物哀、侘寂、幽玄」可謂中正紅心。 難得我對美術書籍產生興趣,於是一頭熱的翻開這本「物哀」。結果發現⋯⋯我跨不過閱讀此書的知識門檻,全程讀得很費勁。 作者主要引述文學用例及學
因為最近都在看小說,但是因為是推理劇,如果有說到劇情感覺會破壞人的閱讀體驗,所以只說說對於上面那幾部小說我讀完後對作者的感想。
Thumbnail
年青時有一半懷有虛榮的心情,去看哲學大師級們的作品,例如卡繆、沙特、海明威........等等,因為在別人面前,我在看他們的書,身份好像很拉風,到了今天,才知道浪費青春,那些年只是為了迎合「存在主義」的潮流,那些小說內容,都忘記了,那些閱讀所帶出來的思緒,亦隨風而逝。 至於那些書評,倒有一點印
Thumbnail
圍繞大作曲家韋瓦第的音樂歷史懸疑小說。以大清第一詞手納蘭成德為主角的傳統歷史小說。躁鬱症醫病關係的悲劇。原住民恐怖主義者的悲劇。帝國末年江湖賣藝人的悲劇。沙漠與高山的悲劇。關於巡台御史六十七的科幻+歷史小說。關於東台灣歷史的未來科幻小說。一個輕鬆溫馨的黑色幽默故事。也有一個適合青少年的文化故事。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