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大西克禮:《物哀:櫻花落下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不知是年紀大了,或是生活讓我對世界的理解更深沉,近年日本空靈幽暗的獨特美學常常觸動到我,所以大西克禮這套日本美學系列探討的「物哀、侘寂、幽玄」可謂中正紅心。

難得我對美術書籍產生興趣,於是一頭熱的翻開這本「物哀」。結果發現⋯⋯我跨不過閱讀此書的知識門檻,全程讀得很費勁。

作者主要引述文學用例及學者們的學說,繼而分析和探討「物哀」的本質與定義。然而我閱讀時才發現讀者必須對日本的文學與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尤要熟悉《源氏物語》才能理解當中內容。

且不說我對日本古典文學相當陌生,最艱深的是「物哀」這個概念先涉及「哀」的字義和文學用例(言語學),再論當中的心理活動(心理學),繼而探討「哀」反映的世界觀(哲學),最後才推論出「哀」的美麗之處(美學)。(啊,光是寫這句總結都覺頭痛😣)

可幸我最後都明白到「物哀」的核心就是人類面對大自然所展現的脆弱或永恆,意識到生命無常與時間流逝的一種感嘆。

raw-image

本想讀遍這套系列,幸好我只是小牛試刀買下這本,其餘兩本嘛⋯⋯bye~👋🏻


avatar-img
2會員
88內容數
From HK to UK // Instagram: yuduyujian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予讀愚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話說鄙人開始經營自家手作的網店,在拍攝產品硬照期間,我才發現構圖是多麼困難,到底怎樣營造出看似隨意、寫實又不呆板,同時重點要清楚又搶眼? 其實「擺放」這個行為比想像複雜得多,正如這書的作者指出「擺鮮花稱為『花藝』;陳設家裡或辦公場所的物品稱為『室內佈置』」。
雖說這是經典作品,但我⋯咳咳⋯對其作者、內容或主題都毫無頭緒,甚至忘了當初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所以我本著「don’t know what to expect」的冒險精神翻開此書,結果這書還真令我驚喜。
一連讀了兩本艱澀的書籍,特意選了這本輕鬆小品。這書集結了伊丹十三於1961年在歐洲多國居留期間,為《洋酒天國》撰寫自己所見所聞的散文。 雖然時代久遠,但讀起來仍然趣味泱然。因為伊丹先生的生活相當精緻,對衣食住行都有一套想法和要求,從意粉的正確煮法、歐洲街頭衣著,以至y字的筆順都有所執著。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雖然漢娜·鄂蘭赫赫有名,但我對政治學向來敬而遠之,所以從沒想過要拜讀其作品。然而面對世界各地,尤其切身的警暴問題,我不得不感嘆:「一個人怎可能為了服從命令,狠下心殘害另一個軟弱無力的人?到底這些人有沒有良知?」
話說鄙人開始經營自家手作的網店,在拍攝產品硬照期間,我才發現構圖是多麼困難,到底怎樣營造出看似隨意、寫實又不呆板,同時重點要清楚又搶眼? 其實「擺放」這個行為比想像複雜得多,正如這書的作者指出「擺鮮花稱為『花藝』;陳設家裡或辦公場所的物品稱為『室內佈置』」。
雖說這是經典作品,但我⋯咳咳⋯對其作者、內容或主題都毫無頭緒,甚至忘了當初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所以我本著「don’t know what to expect」的冒險精神翻開此書,結果這書還真令我驚喜。
一連讀了兩本艱澀的書籍,特意選了這本輕鬆小品。這書集結了伊丹十三於1961年在歐洲多國居留期間,為《洋酒天國》撰寫自己所見所聞的散文。 雖然時代久遠,但讀起來仍然趣味泱然。因為伊丹先生的生活相當精緻,對衣食住行都有一套想法和要求,從意粉的正確煮法、歐洲街頭衣著,以至y字的筆順都有所執著。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雖然漢娜·鄂蘭赫赫有名,但我對政治學向來敬而遠之,所以從沒想過要拜讀其作品。然而面對世界各地,尤其切身的警暴問題,我不得不感嘆:「一個人怎可能為了服從命令,狠下心殘害另一個軟弱無力的人?到底這些人有沒有良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經歷過中文科考試的折磨,其實我對遊記避之則吉。後來發現《老殘遊記》是一本批判政治與社會的小説,更列入晚清四大譴責小說,這倒是勾起我的興趣來。 其實《老殘遊記》是劉鶚為了資助朋友生活,順道抒發自己對國家衰落的憤慨而創作,正如「老殘」一名就是寓意「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Thumbnail
這篇文章透過優美的文筆,描述了一段充滿思念與愛的旅程。作者以冬天的景色作為背景,反思過去的記憶和感情,探討生命中的種種耽溺與感悟。文中出現的蘆葦、晚風等意象,象徵著對故鄉與久別之人的懷念,讓讀者感受到濃厚的情感共鳴。
Thumbnail
某天晚上順手拿起堆積在床邊的書,想說來讀點感動的故事好了,沒想到作者下手這麼重,第一篇就大催淚!
Thumbnail
在書店看見中譯本,先從中譯開始閱讀,一開始就打破三觀😎 以下節錄喜歡的部分(如日後有日文版會再補上去): 我討厭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受到保存的歷史建築。我討厭那些一直以完整姿態存在著德古老事物。我討厭那些沒有損壞而保留下來,隨著逐漸老舊而更有價值的事物。 我的身體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當初看到這個書名,我還以為是文藝小説,讀過簡介才發現這書原來是講述澳洲一宗倫常慘案的報導文學。 由於內容稍為複雜,我就先簡介案件的背景資料: 案件被告Robert Farquharson原本與家人於澳洲生活,靠著當清潔工的微薄收入,努力養活一家五口。 豈料,某天妻子Cindy Gambino突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吁,這本書擱了至少6年,如今終於讀完了,可喜可賀🎊 當初買這書是因爲主題很有趣。人類的情感複雜多變,猶如雲絮,而這書的作者就介了世界各地156個表達情感的詞語。 我讀到這書才真正明白到個人情感並非全然由心而發,也可能是深受地區氣候、文化、政治環境和社會意識形態等影響。 例如:「撒嬌」就是亞洲
Thumbnail
有見電視劇掀開話題,我也來湊個熱鬧,從書櫃搬出來閲讀。(這書實在厚重,當真要用個「搬」字。) 其實我當初購買這書與劇集無關,倒是因爲之前閲讀胡晴舫的散文集,引用到其中一句讓我對這書產生興趣。 結果一翻開就嚇一大跳,因為這書的文句與用字都讓我非常陌生。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經歷過中文科考試的折磨,其實我對遊記避之則吉。後來發現《老殘遊記》是一本批判政治與社會的小説,更列入晚清四大譴責小說,這倒是勾起我的興趣來。 其實《老殘遊記》是劉鶚為了資助朋友生活,順道抒發自己對國家衰落的憤慨而創作,正如「老殘」一名就是寓意「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Thumbnail
這篇文章透過優美的文筆,描述了一段充滿思念與愛的旅程。作者以冬天的景色作為背景,反思過去的記憶和感情,探討生命中的種種耽溺與感悟。文中出現的蘆葦、晚風等意象,象徵著對故鄉與久別之人的懷念,讓讀者感受到濃厚的情感共鳴。
Thumbnail
某天晚上順手拿起堆積在床邊的書,想說來讀點感動的故事好了,沒想到作者下手這麼重,第一篇就大催淚!
Thumbnail
在書店看見中譯本,先從中譯開始閱讀,一開始就打破三觀😎 以下節錄喜歡的部分(如日後有日文版會再補上去): 我討厭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受到保存的歷史建築。我討厭那些一直以完整姿態存在著德古老事物。我討厭那些沒有損壞而保留下來,隨著逐漸老舊而更有價值的事物。 我的身體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當初看到這個書名,我還以為是文藝小説,讀過簡介才發現這書原來是講述澳洲一宗倫常慘案的報導文學。 由於內容稍為複雜,我就先簡介案件的背景資料: 案件被告Robert Farquharson原本與家人於澳洲生活,靠著當清潔工的微薄收入,努力養活一家五口。 豈料,某天妻子Cindy Gambino突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吁,這本書擱了至少6年,如今終於讀完了,可喜可賀🎊 當初買這書是因爲主題很有趣。人類的情感複雜多變,猶如雲絮,而這書的作者就介了世界各地156個表達情感的詞語。 我讀到這書才真正明白到個人情感並非全然由心而發,也可能是深受地區氣候、文化、政治環境和社會意識形態等影響。 例如:「撒嬌」就是亞洲
Thumbnail
有見電視劇掀開話題,我也來湊個熱鬧,從書櫃搬出來閲讀。(這書實在厚重,當真要用個「搬」字。) 其實我當初購買這書與劇集無關,倒是因爲之前閲讀胡晴舫的散文集,引用到其中一句讓我對這書產生興趣。 結果一翻開就嚇一大跳,因為這書的文句與用字都讓我非常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