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禮失求諸野

    從小便聽說:「禮失求諸野」。
    年輕時到鄉鎮旅遊時,多能感受到大都會缺少的純樸和人情味。
    有次去峇里島一遊,遇上那兒的華裔商人為孩子慶生,有緣造訪,從家中的擺設、身上穿著、對習俗的重視、大同小異的宗教信仰,甚至言語交流中,包括儒家的一些影響‧‧‧雖是片面之見,多少也證實了「禮失求諸野」這句話,令我好奇又感嘆。
    民國以來,為了追求民主和科學,引發的「德先生」與「賽先生」之爭,以及「打倒孔家店」,主要是讓當時已瀕臨腐敗的老舊中國,接受新文化,自有其時代性與必要性。
    但過與不及都是偏頗、可疑、而危險的!這一點,就算「五四」時期的一些留洋派大師,後來都漸漸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以得證,最具代表的當然是「白話文運動」的發起人,「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胡適先生。
    如今,百年也好、千年也好,從古老的神權到20世紀以來的民主,我們知道沒有一種體制是完美的:封建不好,但也累積了無數菁英和文化;民主很好,但也製造了無數亂象與政爭。隨著科技發展,資本社會成為近世主流,塵埃漸漸落地,所有清醒智慧的頭腦都知道:無論東西方各色種族,都有其優缺點,一味的擁護或死打爛纏的反對,都非文明、國家、時代、或一城一家之福。
    此時此刻,在一個沒有英雄或聖哲的時代,或許,謹小微慎的從基礎教育做起,讓年長者自律反省,告訴年輕人和兒童,一些最基本的禮節和待人之道,或許不失為從紛擾紅塵中,活出一份清明,在提升人類靈性的同時,也讓奄奄待斃的地球,得到些許喘息的機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