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6/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鬼才聊電影【 阿基拉 】當文明走到末日之時

《阿基拉》(日語:AKIRA)是一部日本漫畫家及動畫導演大友克洋於1988年推出的動畫電影,改編自大友本人的原作漫畫。
以下微雷:
《阿基拉》並不算主流的作品,大多數人頂多聽過這個名字但沒真正看過,但這部片卻被各國的電影界、動畫界視為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在美國也有十足的影響力,對日本動畫的影響更是不用多說,啟發了許多知名創作者。
從藝術的層面來說,《阿基拉》也是手繪動畫的顛峰之作,在1988年電腦動畫還不普及的年代,製作團隊繪製了整整15萬張圖,這在過去是非常罕見的大成本製作,未來也不太可能再有這種創作。
其電影配樂也非常見的管絃交響樂,而是採用印尼傳統民俗樂結合電子音樂,營造出詭譎絢麗的氛圍,結合眼前的手繪畫面,其衝擊力是前所未有,在眾多科幻作品中非常有鑑別度。
阿基拉的故事背景稍微有些複雜,這邊快速說明一下。1988年的東京意外發生一場慘烈的巨大爆炸,進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戰後的日本又在東京灣建立新城市,但這座新東京卻是建立在腐敗和頹廢之上,不僅貧富差距極大,人們的生活困苦,政府高層更是極其腐敗,而且有不可告人的陰暗內幕,直到災後31年的2019年,故事開始。
這場「爆炸」是電影裡非常重要的事件,同時也是日本史上非常痛苦的回憶。
1945年,兩顆原子彈落在長崎跟廣島,兩座城市直接從地圖上被抹去,數萬人的屍骨都沒能留下,那些被輻射感染的老弱婦孺承受生命磨難,肉體出血變異等等,這對日本人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心靈創傷。
相較於戰勝納粹的美國人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日本國民所感受到的,是從天堂墜落到地獄的慘痛打擊,以及被巨大力量震懾住的恐懼。
不論是1954年的哥吉拉,還是擁有未知力量的阿基拉,都代表著絕對壓倒性的力量,人類在這些力量面前非常弱小,這也使得電影的調性黑暗而且令人絕望。
這也是《阿基拉》的一個看點,只有經歷過核彈攻擊的國家,才能體會到那種深層的無力和絕望,並轉化成藝術品讓其他人也能感同身受。
另一個令人絕望的看點,就是新東京。這是一個即將瓦解的龐大社會,彷彿一個重症病人,在死前會有一些徵兆或生理反彈,人類構成的社會群體也是如此,統治階級想要維持運作,看不到未來的人們選擇破壞一切。我們作為觀眾,看著這座城市一步步邁向自我毀滅。
大友克洋對這個世界的想像有他自己的觀察角度和邏輯,對很多現象的刻畫至今來看仍是非常怵目驚心。例如底層人民群眾對社會現況感到失望而上街抗議,與全副武裝的軍警展開激烈衝突,電影裡的時間是2019年,正好我們這個世界的2019年也在香港發生了同樣的事情。
毀滅與新生是很多作品熱衷探討的議題,像是基督文化裡的大洪水和索多瑪城,在後世的詮釋中,經常強調人類本身的罪孽和不知反省而導致大災難,達到抨擊當代群體的效果。
在時下的好萊塢創作中,這種抨擊力道變弱了,並且給予主角們一些正面的人格特質,使觀眾在欣賞時能有一個依附的對象,所謂的末日災難也不再是一種報應,反而是一個機會讓人類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氣。
阿基拉所刻劃的末日,角色們也如同螻蟻,他們並沒有什麼卓越的見解和領導人特質,更無法帶領人類扭轉危機,他們都是應該被消滅的族群,只是陰錯陽差地活了下來。
這部電影帶給觀眾的,不是肯定人類這個物種,而是深層的否定。這樣的思考邏輯可能也隱含了日本人對於二戰的反思,核彈帶來的末日景象都是基於自身的惡行所導致的結果。
但即使是如此黑暗的故事,主角金田還是帶給觀眾一絲的希望,不論是象徵叛逆的紅色夾克和重機,或是他在劇中的行動力,都是觀眾唯一能依附的對象。
其中鐵雄這個角色很值得探討,有些人認為這個角色其實就是20世紀的日本,一個弱小的男孩試圖被看見、被肯定,在獲得強大的能力後越走越偏,如同軍國主義後的日本;也有人認為這個角色象徵長期被忽視的底層人民,他們得不到資源,也沒有良好的環境和教育,他們失去理智的反撲給了人類文明毀滅性的打擊。
電影本身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以敘事節奏來說,前後有點不平均,有一些地方的轉折不是很順暢,我的觀影情緒有時候會稍微抽離,但到了敘事的第三幕,整個專注力又抓了回來。
結局也很值得玩味,算是一個開放式的答案,讓觀眾可以自行思考,如果想看更完整的版本,阿基拉的漫畫版有更詳細的劇情,有興趣的觀眾可以找來看。
整體來說,我非常推薦《阿基拉》這部作品,你可以看到許多日本動畫常見的元素都來自於此,不論是劇情營造還是角色塑造,特別是90年代的作品受阿基拉影響很深,以及美國的一些影視作品也能看到阿基拉的元素在裡頭。
趁著現在重映,抓緊時間進戲院目睹這部經典神片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