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經驗與思考:溝通與醫療場域的碰撞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年準備□□醫院的內科醫師講習課程,如果不在用途及內容上費心,兩小時的上課內容,準備起來不困難。如果將目標設定在專業分享,以及難得進入研究場域蒐集醫護的第一手經驗上,從題目到研討問題則都需要花很大的時間設計思考。
溝通要進入醫療場域
這次我回鍋了一個多年前在另一個場合分享的題目「醫病關係的新里程碑:健康素養的養成」。當時的對象是全院演講,大家明顯對於培養民眾健康素養這個主題不太熱衷。因為多數醫護人員因為工作的型態,迫切想要解決的是此刻與眼前的問題。這種長遠的願景,還是讓長官與高層去頭痛吧。
這次我將內容更為明確化到,要能醫病共享決策,醫病關係必須是詮釋(醫生是諮詢者與諮商者)或是商議模式(醫師為朋友)的關係。醫病關係要改善到民眾與大眾能有互動與溝通,甚至批判層次的素養,醫病共享決策才有可能。演講內容中,我綜合了三四篇相關研究報告的內容,提供增進民眾互動及批判面一併素養,對於醫病溝通以及關係的影響,提供一些視野與想法。講完後
,多位醫師很想討論:如果病情就是這樣,治療的方式也就固定
,病患與家屬有多少決定權 (醫師雖然提的是問題,但對他們來說根本是個rhetorical question)?我的回答澄清,所謂的醫病共享決策,並非在最後一刻才決策,而是在有症狀,或是平日門診時就開始與醫師共享對於治療與健康的資訊與進程。病患的決策並非是簽署「知情同意」的那刻,像是在閻羅王面前,別無選擇的被迫簽署。所以民眾與病患對於健康與疾病的素養,應推進到有症狀時就開始,而且應從不同途徑,(提供詢問或資訊方式)蒐集適用的醫療資訊。
溝通進入醫療場域的經驗
接下來又問:「很多名醫診間外,門庭若市,進到診間時,病患不就等著由醫生來決定治療方式?病患有多少決策空間?老師你的看法?」(好像又是一個禮貌認為,醫病共享決策的空間非常受限)。我提到,健保讓病患有機會逛醫生,逛醫院的同時,病患進入診間從不同的醫生口中蒐集與比較資訊,同時也在感受對醫生的kimochi(感覺),用台語說就是「醫生緣」。醫術高不高明固然是一種就診的考量與感受,但我過去的研究資料也顯示,民眾會比較醫生的病情說明方式與態度,願意多花一點時間解釋或說明治療方式,或聽幾句病患的感受與牢騷的醫生,決定將自己的健康託付在哪為醫師之手。有「醫師緣」之後,才可能有醫病共享決策。當時,我沒說清楚的部分是,將健康託付在醫師之手之後,病患與家屬會願意在醫師的帶領與培力(演講中有解釋這個詞),投入參與治療與健康的進度,才不致導致病患與家屬不願承擔疾病與治療必然的結果,走上醫療訴訟之途。
座談中,我拿了實證(證據導向)與常民(經驗)專家的主題,與分組研習的醫學教師討論。此次各組都只有三位,多半是新生代的主治醫師。它們分別提出了一些議題:年輕醫師常被質疑診斷與治療的可信度;民眾根深蒂固的信念(如:發燒吃退燒藥就好,不須吃抗生素等;或堅持要吃保健食品)不是實證專家能搖撼的信念;所謂經驗的專家,並不是醫藥的經驗,而是被照護或是生病的經驗,實證的結果是經過嚴格的檢驗與篩選(醫師滔滔不絕,我很難插嘴);新生代的醫生知道病患所搭配保健食品,多半不會阻止,而是說不確定是否有用或對身體會有長期的負面影響,不會強硬阻止。
我也提到常民經驗對照病友會之間的差別。民間的非公開病友群組,分享的經驗從新的療法與用藥,醫療費用(單次化療需在付費櫃台的金額),甚至對未來的不確定與心情低落等等問題。我特別提到,病友提到,社會氛圍以及醫師組的病友會中,不斷強調積極樂觀,勇敢面對的病人,讓他們陰鬱低落時,也不方便在眾人面前透露。因此只能從非公開的常民社群中,尋求過來人與同路人的理解。醫師們詢問我,雖然很多治療都有負面與黑暗的歷程面,但總不好在一開始或是公開場合就提負面與黑暗面。我以說服研究中的發現建議,對於有涉入經驗/知識的受眾,雙面並陳(two-sided messages)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說服方式。除了正面有利的訊息外,負面的訊息,無須太強烈嚇壞受眾,而是一些預警(fore-warning)讓病患在決策或接受治療前預作為準備。這樣的建議,醫師們似乎能夠接受。
這幾年,不知是否是新生代的醫護人員較願意討論溝通與醫病關係的議題,還是我對於醫療現場實際的了解掌握得較為精準,提出的案例與建議比較能符合需求,每次課後的感覺,無論在「施」與「受」兩方面的收穫與感受比早幾年好很多。趁著記憶鮮明時,快點記錄下來。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應該先能夠篩選出最需要醫師協助項目 讓醫師可協助我們呈現更好的健康服務內容 而不是又把所有的問題丟給醫師去決定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當醫學生在醫院實習遇見危急病例,以及面對病患離世,學到了什麼? 我想,同理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對抗天性,內心的衝突便難以避免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產業別跟職位的關係;有機會跟醫生接觸 因為每個月跟醫生的研討會及有關產品的設計 問題會跟醫生討論;我還記得曾經我跟同事 醫生閒聊職場上工作的事;我們都知道醫生 是高壓高薪環境;有時候還會有醫療糾紛被告 所以我就問醫生什麼可以讓你承受這樣的環境啊! 他笑笑說因為每個人對我們都很尊重;還有錢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家庭醫學科實習期間的主要內容及經驗心得。在實習期間,醫學生主要進行報告作業、自主學習和觀摩學習,並分享了自己在病房探訪病人、與病人家屬溝通的經驗。作者認為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得相對較少,心得也會比較減少。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今年元旦上路,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正式實施,旨在保障病人權益、促進醫病和諧、提升醫療品質。法案強調醫院應建立關懷小組、進行爭議調解、及事故預防。醫預法的實施,對醫病糾紛和醫病關係有重大影響,需要大眾關注。
[槌與釘] 應該會有很多篇文章,主要想要談「醫師你怎麼會認為我是這個問題?」以及衍伸出去的「醫師你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治療我?」診間要解釋醫師腦中的思考其實很不容易,加上很多人問了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消化得到的資訊,故使用可重複回顧的文字載體來將行走這段路的體悟留下,僅代表我個人目前的腦內活動。
Thumbnail
在醫院的醫療過程中,我們遇過千百種家屬,我只能說很多家屬的對談中,非常多是很匪夷所思的對話,有時會讓你很憤怒,有時讓你很傻眼,又有時讓你哭笑不得,不知道是這個工作久了,在醫療的溝通除了要快、精準到位之外,還要馬上選出重點,才能做有效率的對談。
應該先能夠篩選出最需要醫師協助項目 讓醫師可協助我們呈現更好的健康服務內容 而不是又把所有的問題丟給醫師去決定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當醫學生在醫院實習遇見危急病例,以及面對病患離世,學到了什麼? 我想,同理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對抗天性,內心的衝突便難以避免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產業別跟職位的關係;有機會跟醫生接觸 因為每個月跟醫生的研討會及有關產品的設計 問題會跟醫生討論;我還記得曾經我跟同事 醫生閒聊職場上工作的事;我們都知道醫生 是高壓高薪環境;有時候還會有醫療糾紛被告 所以我就問醫生什麼可以讓你承受這樣的環境啊! 他笑笑說因為每個人對我們都很尊重;還有錢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家庭醫學科實習期間的主要內容及經驗心得。在實習期間,醫學生主要進行報告作業、自主學習和觀摩學習,並分享了自己在病房探訪病人、與病人家屬溝通的經驗。作者認為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得相對較少,心得也會比較減少。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今年元旦上路,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正式實施,旨在保障病人權益、促進醫病和諧、提升醫療品質。法案強調醫院應建立關懷小組、進行爭議調解、及事故預防。醫預法的實施,對醫病糾紛和醫病關係有重大影響,需要大眾關注。
[槌與釘] 應該會有很多篇文章,主要想要談「醫師你怎麼會認為我是這個問題?」以及衍伸出去的「醫師你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治療我?」診間要解釋醫師腦中的思考其實很不容易,加上很多人問了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消化得到的資訊,故使用可重複回顧的文字載體來將行走這段路的體悟留下,僅代表我個人目前的腦內活動。
Thumbnail
在醫院的醫療過程中,我們遇過千百種家屬,我只能說很多家屬的對談中,非常多是很匪夷所思的對話,有時會讓你很憤怒,有時讓你很傻眼,又有時讓你哭笑不得,不知道是這個工作久了,在醫療的溝通除了要快、精準到位之外,還要馬上選出重點,才能做有效率的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