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丹是教室》海拔五千公尺的幸福

佩姆扎姆(右) 在《不丹是教室》飾演「班長」佩珠,甜美、懂事又惹人疼愛。
佩姆扎姆(右) 在《不丹是教室》飾演「班長」佩珠,甜美、懂事又惹人疼愛。
在世界的屋脊上享受「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喜悅,百廢待舉,萬象更新,將要被幸福簇擁,因為在這裡只要有一位老師能夠帶領孩子們認識世界、擁有知識,那就是這些孩子們想要的單純幸福,但,想要接受完整的教育,卻一件是比「登天」還難的夢想。
以老師為題材的電影實不計其數,一幕幕春風化雨的暖心片段,想必烙印在許多影迷的心中。的確,老師是學生的指南針,一位好老師就是孩子們的明燈,引導他們、啟發他們,而在《不丹是教室》裡,更加肯定了教師的價值,老師可以讓他們看見未來。對這群住在喜瑪拉雅山上的孩子而言,能有固定的老師,有機會好好學習,這就是他們最憧憬的未來。
《不丹是教室》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劇情敘述一位在首都廷布成長,受到良好的教育的年輕老師烏金(希拉布多吉 飾),一心想要追逐音樂夢,帶點玩世不恭的心態,甚至想要提前離開教職,但卻意外被部長指派到最偏遠的山區魯納納小學 (Lunana) 任教,從此也讓他的人生觀有所轉變,更領悟了教育就是幸福的神聖意義。
導演巴沃邱寧多傑 (Pawo Choyning Dorji),本身也是一位攝影師,曾出版攝影集《看見神殿》,對於影像美學有獨到的見解,不只讓觀眾浸潤在山、雲、雪連成一氣的群巒裡,是既遼闊又深邃的視覺享受,更透過鏡頭的語言,饒富詩意的、敬虔的表達對於大自然的崇敬與神聖的意象。
全片在海拔五千公尺的深山實地拍攝,光看烏金從市區坐車到加薩,再經過山勢陡峭的九彎十八拐,在人煙稀少、空氣稀薄的深山裡長途跋涉的過程,更可以藉由影像瞭解,不論是對於烏金以及電影工作團隊,拍攝這部電影是一份艱苦而漫長的使命。
導演透過影像告訴我們,站在世界的高處,就會有更寬闊的心靈視野。越是在純淨無瑕的環境中,越能與自身產生對話,原來幸福竟就近在咫尺,一旦感受到了幸福,也能看見未來。
一切本乎返璞歸真,取之於自然,用之於大地,使用太陽能電力拍攝,邀請當地的素人擔綱演員,整部電影如同紀錄片一般的真實、平凡、溫暖、誠懇,我想這就是本片的動人之處,也相信這些參與拍攝素人小朋友,在他們的成長過程必也留下珍貴的記憶。
《不丹是教室》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在這裡,面對險惡的環境、氣候的嚴寒、資源的缺乏,終能轉化為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外推了生命的力道。導演透過鏡頭為「天人合一」下了一個定義:非僅是消極的清靜無為;清靜,乃是用恬靜單純的心情積極的尋求未來,再與皓白雪山為伴,視氂牛的辛勞為無私的奉獻,對宇宙萬物由衷的崇敬與尊重,進而和宇宙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啊!
幸福是否可以是假象? 或是稍縱即逝呢? 導演也若有似無的點出不丹貧富懸殊及城鄉差距的憂慮,這個曾經以國民幸福指數 (GNH) 全球最高聞名於世的國家,這樣的光環正逐漸褪散,到了2017年排名下滑至97名,或許村長的一句話「那些象徵國家未來的年輕人,卻總想去別的地方尋找幸福」,更反映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拉扯。不丹,這片人間淨土正逐漸的變質。不丹人民的歸屬感,是否就如失根的蘭花一般,靈魂逐漸失去重心,最後迷失在浩瀚穹蒼裡? 那麼,這樣一來,不丹,哪來的幸福感可言呢?
數據,是一種客觀的表述。很明顯的,導演將魯納納視為「現代烏托邦」,他用人口數、海拔數、區域的大小等等數據的對比,與文明社會的功利主義產生辯證。最後,烏金在雪梨的一間餐館駐唱時,當他在演唱一首經典老歌時,面對眾人的嘈雜與不屑一顧,突然若有所思的停止了,他想起了莎爾頓 (凱兒丹拉姆古龍格 飾),那位用歌聲「供養」天地的女孩,是他在魯納納的回憶,就唱出了《圓滿氂牛之歌》,烏金想要藉由歌聲告訴眾人:純粹的可貴與善良的珍貴。頓時,現場鴉雀無聲,眾人開始專注聆聽這來自地球另一端深山裡的古老旋律,讓先前設計出的一連串對比更加後勁十足,著實給了文明社會一記回馬槍。
幸福,就是回到大自然,專注生活本身,回歸自身的感知,我想這就是「不丹」這個「教室」藉由電影教我們的事。
莎爾頓 (凱兒丹拉姆古龍格 飾)用歌聲「供養」天地的女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