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題|《屋頂上的提琴手》:在流浪的屋頂上歌詠傳統、追逐所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屋頂上的提琴手》劇照/IMDb

《屋頂上的提琴手》劇照/IMDb

傳統,是猶太人生活信仰的磐石,堅不可摧。不論是音樂劇或是電影版的《屋頂上的提琴手》皆以〈傳統〉(tradition) 這首歌揭開序幕,這個「開門見山」的歌舞場景,是如此地熱鬧豐富、繽紛燦爛,用鏗鏘有力的節奏不斷重覆「傳統」,既是以幽默的方式呈現歌舞表演的美感,又是如此強勢地宣示猶太父系社會的傳統主權,構成相當精彩的開場。

在《屋頂上的提琴手》的故事軸上,舊傳統與新思潮之間的代溝清晰可見,包含了生命光譜不同的刻度,有猶太人的生活智慧、女性追求愛情的渴望、親情的包容、家庭的價值,但這一切也是對於未知既徬徨又嚮往的五味雜陳。最後,這個「傳統」不得不敗下陣來,與現實經歷展開一番辯證與拉扯之後,再一步步妥協與讓步。

因此,這群猶太人要如何在困頓不安的環境中,依然維持尊嚴與保有家庭傳統?是整部電影所探討的主要課題。而既然定調為歌舞片,就是要用智慧及幽默感來闡述這段「失根的蘭花」的故事,故事本質其實是嚴肅而感傷的,但音樂設計充滿了巧思,場面調度精彩萬分,視覺上是氣韻生動的,因此淡化了現實社會裡那些令人喘不過氣的生活壓力與侷促不安,以四兩撥千金的方式帶過感釋、傷懷的心情。

更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典型的歌舞片一樣,當劇中眾多角色同時出現時,走位的動線、對白的精準、運鏡的焦點等等都是一大挑戰,這當然也成為《屋頂上的提琴手》歌舞場面「既好聽又好看」的亮點。

而那位站在屋頂上的提琴手,交織了真實世界的故事與虛構的翦影,也是自由與束縛的昂然對峙。雖然這位提琴手在電影中,既沒有任何的對白也沒有被賦予正式的姓名與身份,但在虛與實之間,他用弓與絃述說上個世紀發生在東歐猶太村落的故事,他既是先知、智者、旁觀者,也是猶太的精神象徵,試圖為動盪不安的時局找到傳統的平衡點,與主人翁 Tevye(Chaim Topol 飾)的所有獨白與對話互相呼應,構成整部電影的故事線。

這位提琴手獨自站在黑暗的木屋上拉起了琴,就如同一個隱喻,遊蕩於灰色地帶,尋找一個安定的基石。更顯而易見的是,這位提琴手的影像與聲音是真實存在的,他所拉奏出的旋律線,蜿蜒曲折且風情萬種,充滿了異國風味,帶有些許滄桑感,反映了猶太民族兩千年來的漂流史。

Tevye 這位堅守傳統的猶太父親,與妻子 Golde(Norma Crane 飾)在烏克蘭一個猶太人世代群居的小村莊 Anatevka 經營牧場,過著安貧樂道、自給自足的日子。他們有五個女兒,依循著父權主義的傳統:「男有分,女有歸」是王道,「媒妁之言」是嫁女兒的唯一參考,猶太教的信仰是 Tevye 堅定的信念,在家族中代代相傳。

克雷茲莫調式(Klezmer mode)是猶太的古調式之一,其獨特的大二度音程,產生出神秘深邃、閃爍不定的聲響效果。「Klezmer」的字源來自希伯來語「kley(器樂)」與「zemer(歌曲)」,可追溯自數百年前的東歐,是指一群 15 世紀的猶太音樂家興起的通俗音樂,以意第緒語(Yiddish)為歌詞,經常被使用於烏克蘭、羅馬尼亞與巴爾幹半島的猶太社區中,出現在各種傳統的慶典、婚禮等等場合,頗具地方色彩。整部《屋頂上的提琴手》也彷彿是用克雷茲莫調式所建構的音樂劇,是充滿猶太色彩的好萊塢電影。

如此迷人的猶太聲響,對應了畫家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的「超現實主義」(Surréalisme),誠如夏卡爾所說:「很多人都說我的畫是詩的、幻想的、錯誤的。其實相反地,我的繪畫是寫實的……」因此不論是 1964 年的音樂劇版本,或是 1971 年的電影版,靈感皆源自於夏卡爾 1912 年的畫作《小提琴手》(The Fiddler)。夏卡爾出生於白俄羅斯的猶太家庭,因此他經常以東歐猶太人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包括黑暗的木屋、篤信猶太教的村民、人們所飼養的牲畜、小提琴手等等,都成了夏卡爾畫筆下的主角。

夏卡爾畫作《小提琴手》/維基百科

夏卡爾畫作《小提琴手》/維基百科

夏卡爾所形塑出的提琴手,與烏克蘭猶太裔作家沙勒姆.亞拉克姆(Sholem Aleichem, 1859-1916)於 1894 年出版的小說《泰維與他的女兒》(Tevye and his daughters),在文字與繪畫之間前後呼應,皆描述猶太人在俄羅斯境內的生活寫照。之後改編成兩幕音樂劇,由傑瑞.巴克(Jerry Bock, 1928-2010)譜曲,薛爾登・哈尼克(Sheldon Harnick, b.1924)填詞,約瑟.史坦(Joseph Stein, 1912-2010)撰寫音樂劇劇本,哈洛.普林斯(Harold Prince, 1928-2019)擔任製作人,再由傑洛美.羅賓斯(Jerome Robins, 1918-1998)親自執導、編舞,在 1964 年首演後隨即大獲好評,並且連續演出高達 3242 場,也刷新了音樂劇演出超過十年的紀錄,更獲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等九項大獎肯定。

而《屋頂上的提琴手》電影版是由諾曼.傑威森(Norman Jewison, b. 1926)執導,1971 年搬上銀幕,依循歌舞劇的模式,為 70 年代百老匯歌舞片劃下完美句點,也榮獲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最佳錄音獎和最佳原著音樂獎。小提琴大師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 1920-2001)擔任獨奏,更是讓本片如虎添翼,可謂猶太族群的各路菁英齊聚一堂。

雖說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是大手筆製作,但對於觀眾的耐力及專注力無疑是一大挑戰,音樂的風格吸納了猶太文化再加以反芻,再善用小說、繪畫、音樂劇、電影之間的互文性,推敲出雅俗共賞的歌舞精神。因此,《屋頂上的提琴手》無疑是百老匯歌舞片最閃亮的餘暉,經典中的經典,半世紀以來越陳越香。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反映出猶太民族特性,《屋頂上的提琴手》最精彩的歌舞場面,恐怕就是出現在大女兒 Tzeitel(Rosalind Harris 飾)與年輕裁縫師 Motel(Leonard Frey 飾)婚禮上的「酒瓶舞」,這是猶太人、希伯來人的一種傳統舞蹈,充滿了熱情、活力,整體來看,傳統舞蹈的豐富呈現、精準的動線走位、精確的運鏡節奏,讓所有畫面皆極為壯觀且層次分明。尤其是當 Tevye 透過媒妁之言,答應要將大女兒 Tzeitel 許配給屠夫 Lazar Wolf(Paul Mann 飾)之後所唱的〈致人生〉(To life),眾人歌舞狂歡、杯觥交錯,表現出猶太民族的強大向心力,以及豪邁奔放的性格,即使身處困境中,仍能樂天知足,及時行樂。

雖說 Tevye 力圖在家庭中維持「一家之主」的傳統,然而這個「傳統」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女兒們渴望自由戀愛,使得父權主義一再地妥協與讓步。Tevye 一面看著女兒渴求幸福的眼神,一面內心不斷交戰,最後也因為疼愛女兒,不得不違背媒妁之言,讓大女兒與窮裁縫師終成連理。

他的二女兒 Hodel(Michele Marsh 飾)也為愛遠走西伯利亞,她愛上了一位熱血的愛國青年 Perchik(Paul Michael Glaser 飾),而由於 Perchik 的革命思想太過激進,最後被送往西伯利亞勞改,Tevye 最後也只能含淚在車站目送 Hodel 為愛奔向異鄉。

三女兒 Chava(Neva Small 飾)則不但違背了媒妁之言的傳統,更悖逆了猶太教的規範,她嫁給了一位基督徒 Fyedka(Raymond Lovelock 飾)。Tevye 面臨了親情與信仰上的巨大挑戰,也讓心中原本所堅持的「傳統」,結構逐漸鬆動。但也因為親情與愛,進而逐漸釋懷,並給予祝福。

歌曲絕對是歌舞劇的根基,支撐了整部電影的起承轉合,更是主導電影成敗的關鍵。無疑地,《屋頂上的提琴手》早已成功擄獲全世界的心。從一開始的〈傳統〉,到〈媒婆〉(Matchmaker)、〈致人生〉、〈妳愛我嗎?〉(Do You Love Me?)等等,都表現出編劇與音樂設計的巧思。

譬如〈妳愛我嗎?〉就是一對老夫老妻的對話,帶有喜孜孜的幸福感。雖說媒妁之言是促成婚姻的傳統道路,也是唯一選項,但在電影中,仍以各種方式表述愛情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除了 Tevye 的三個女兒勇於追愛之外,Tevye 與結縭 25 年的妻子 Golde(Norma Crane飾)所對唱的〈妳愛我嗎?〉也表現出一種小確幸。Tevye 不斷地追問 Golde 是否愛他,但 Golde 一直避重就輕、欲拒還迎地回答:「我愛你嗎?25 年來我幫你洗衣服,替你煮飯,打掃家裡⋯⋯經過了 25 年,為何現在問愛或不愛?」(Do I love you? For twenty-five years I've washed your clothes, cooked your meals, cleaned your house… After twenty-five years, why talk about love right now?)

最後這對老夫老妻也害羞地認愛了,竟也甜甜的、微微地令人臉紅心跳。

〈日出、日落〉(Sunrise, Sunset)更是全劇最經典的歌曲,是父母送給新人的祝福,如同一首輕柔的搖籃曲,藉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規律的自然現象,週而復始日出、日落,隱喻為代代相傳的祝福,也是對韶光荏苒的感嘆,是猶太人生活智慧的傳承。

此外,〈如果我是個有錢人〉(If I were a rich man)、〈媒婆〉等等曲目雖然表現了平凡人無法改變現實的無奈,但又能苦中作樂、自我解嘲,強調樂觀、積極、熱情、活力,透過精彩的歌舞呈現,試圖讓現實生活中的苦楚,與觀眾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十足展現出歌舞劇樂觀優雅的精神。

除了傳統之外,「離散」為電影另一個重要的軸心,不論是女兒們個個嫁為人妻,為愛遠行,或最後因為政局的轉變,這群猶太人被迫搬離自己的家鄉。出現在片末的〈安那特夫卡〉(Anatevka)更表現出這群「失根的蘭花」再度面臨流離失所的命運,充滿不捨與感傷的情緒。

最後,那位小提琴家緊緊跟隨著 Tevye 離去的腳步,原來傳統精神就是情感的連結,儘管流散遷徙,那一聲聲琴音所縈繞出的餘韻,是源遠流長的,用思念緊扣住所有人的心。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穎-avatar-img
2022/09/06
感謝分享!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他是寄居倫敦的天才小提琴手 關鍵演奏會前聽見了逝者之歌 集中營倖存者傳唱出死者之名 失聯家人也在裡面他淚眼婆娑
Thumbnail
他是寄居倫敦的天才小提琴手 關鍵演奏會前聽見了逝者之歌 集中營倖存者傳唱出死者之名 失聯家人也在裡面他淚眼婆娑
Thumbnail
德國指揮家愛德華要組一個橫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交響樂團,但他很快發現自己被捲入了一場風暴之中。原來這些來自以、阿的音樂家們,在不斷面對戰爭及恐怖攻擊的陰影下,自出生就互為敵手,根本很難共同合作。為能順利完成演出,愛德華決定傾他全部教學資源與溝通技巧,克服雙方的文化差異與國仇家恨…
Thumbnail
德國指揮家愛德華要組一個橫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交響樂團,但他很快發現自己被捲入了一場風暴之中。原來這些來自以、阿的音樂家們,在不斷面對戰爭及恐怖攻擊的陰影下,自出生就互為敵手,根本很難共同合作。為能順利完成演出,愛德華決定傾他全部教學資源與溝通技巧,克服雙方的文化差異與國仇家恨…
Thumbnail
曾經,我是一名演奏音樂的人。打從四歲開始便埋首於五線譜中,我最好的朋友是鋼琴,直到考上音樂班後又多了長笛與中國笛兩個好朋友,我已不記得在課業上投入多少時間,但絕不可能忘記在琴鍵上所流下的汗水與淚水。 或許是古典樂佔據了我所有的童年歲月,於是我也渴望在其他的音樂類型中找到自我,每年的壓歲錢雖然很少,但
Thumbnail
曾經,我是一名演奏音樂的人。打從四歲開始便埋首於五線譜中,我最好的朋友是鋼琴,直到考上音樂班後又多了長笛與中國笛兩個好朋友,我已不記得在課業上投入多少時間,但絕不可能忘記在琴鍵上所流下的汗水與淚水。 或許是古典樂佔據了我所有的童年歲月,於是我也渴望在其他的音樂類型中找到自我,每年的壓歲錢雖然很少,但
Thumbnail
喜歡音樂的村上春樹曾說,「在雞蛋與高牆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邊。」他的意思是,和人民同在,一種入世而非出世的柔軟光芒。生於俄國,後移民至德國的猶太裔鋼琴家伊格爾,是少數積極參與政治,用藝術及社群媒體倡議社會議題的音樂家。選擇站在雞蛋這邊,音樂在他的指間總是飽滿著慈悲的理解和人性的尊嚴。縱使在那些最冷
Thumbnail
喜歡音樂的村上春樹曾說,「在雞蛋與高牆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邊。」他的意思是,和人民同在,一種入世而非出世的柔軟光芒。生於俄國,後移民至德國的猶太裔鋼琴家伊格爾,是少數積極參與政治,用藝術及社群媒體倡議社會議題的音樂家。選擇站在雞蛋這邊,音樂在他的指間總是飽滿著慈悲的理解和人性的尊嚴。縱使在那些最冷
Thumbnail
昨天聖誕節,到國家音樂廳參加了大提琴家張正傑教授的親子歌劇音樂會。 我相信全台灣(甚至於全世界)能夠像張教授這般,以極富創意及生動的詮釋方式,每年主辦這麼多場膾炙人口的音樂會,並不多見。 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
Thumbnail
昨天聖誕節,到國家音樂廳參加了大提琴家張正傑教授的親子歌劇音樂會。 我相信全台灣(甚至於全世界)能夠像張教授這般,以極富創意及生動的詮釋方式,每年主辦這麼多場膾炙人口的音樂會,並不多見。 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
Thumbnail
如果用文學來比喻,我認為Weinberg的24首前奏曲,讓人聯想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讓人想像那是在一個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下堅忍地活著,無法對人生所遭遇事物釋懷,最後用恐懼、懷疑、偏激與嘲諷的眼光看著世界。
Thumbnail
如果用文學來比喻,我認為Weinberg的24首前奏曲,讓人聯想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讓人想像那是在一個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下堅忍地活著,無法對人生所遭遇事物釋懷,最後用恐懼、懷疑、偏激與嘲諷的眼光看著世界。
Thumbnail
    音樂實在是一種微妙的時間藝術,隨著音符的流動,一些已經遺忘的情境,無論時間的暌隔有多久、事情的性質多微細,總是能夠重新喚起一些新鮮的記憶;隨著旋律的前進,應、和、思、感,神奇地療治創傷、產生心靈的力量。         每次聆聽莫札特《第一號長笛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總會產生一種泫然欲涕的感
Thumbnail
    音樂實在是一種微妙的時間藝術,隨著音符的流動,一些已經遺忘的情境,無論時間的暌隔有多久、事情的性質多微細,總是能夠重新喚起一些新鮮的記憶;隨著旋律的前進,應、和、思、感,神奇地療治創傷、產生心靈的力量。         每次聆聽莫札特《第一號長笛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總會產生一種泫然欲涕的感
Thumbnail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承接上一篇,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口簧琴、特羅辛根里拉琴、克拉維克里拉琴、薩滿手鼓、號角及德西馬。
Thumbnail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承接上一篇,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口簧琴、特羅辛根里拉琴、克拉維克里拉琴、薩滿手鼓、號角及德西馬。
Thumbnail
【在家重溫經典音樂劇】雖說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是大手筆製作,對於觀眾的耐力及專注力無疑是一大挑戰,音樂的風格吸納了猶太文化再加以反芻,再善用小說、繪畫、音樂劇、電影之間的互文性,推敲出雅俗共賞的歌舞精神。因此,《屋頂上的提琴手》無疑是百老匯歌舞片最閃亮的餘暉,經典中的經典,半世紀以來越陳越香。
Thumbnail
【在家重溫經典音樂劇】雖說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是大手筆製作,對於觀眾的耐力及專注力無疑是一大挑戰,音樂的風格吸納了猶太文化再加以反芻,再善用小說、繪畫、音樂劇、電影之間的互文性,推敲出雅俗共賞的歌舞精神。因此,《屋頂上的提琴手》無疑是百老匯歌舞片最閃亮的餘暉,經典中的經典,半世紀以來越陳越香。
Thumbnail
或許因為舒伯特慢慢感受到死亡的逼近,這段時期完成的作品如聯篇歌曲【冬之歌】、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改編自同名藝術歌曲)等,都讓人感到一股孤寂與淒涼;但又由於舒伯特平易近人、體貼關懷人性的個性,這些作品又不時地像是濃厚的雲當中透出的一點陽光,陪伴著秋冬旅人孤獨地走下去。
Thumbnail
或許因為舒伯特慢慢感受到死亡的逼近,這段時期完成的作品如聯篇歌曲【冬之歌】、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改編自同名藝術歌曲)等,都讓人感到一股孤寂與淒涼;但又由於舒伯特平易近人、體貼關懷人性的個性,這些作品又不時地像是濃厚的雲當中透出的一點陽光,陪伴著秋冬旅人孤獨地走下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