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2|閱讀時間 ‧ 約 18 分鐘

龔鵬程為什麼是龔鵬程,他的1956–1978

Photo by on
1956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市。
最近巴西有一女嬰,才出生,就能扶著護士胳膊走路。龔鵬程沒那麼神奇,雖有點夙慧,卻五六個月才會走。
那時他們混雜閩南、客家、外省文化和日本氣味的大眷區,經常放映露天電影。龔鵬程曾一個人夜裡溜去鄰區看,以致親友大嚎,以為跑丟了。慌亂一通,他才施施然晃回來。問,說是看了日本武打電影。
問他前世的事,則不記得。但有幾處,夢中常去。後來真去到那些地方,都大吃一驚,跟夢裡一模一樣。而去過以後這夢就不再做了。
1957年。1歲。
拜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為義父。《許氏星經》:生兒嶷異,寄仙佛僧道以葆之。
時以孔德成、張天師、章嘉活佛,維繫儒道佛三教道統。龔家和天師家族交好,大伯與族兄又皆精嫻書法文牒,是以合力成立了嗣漢天師府。
龔父開「六一居」餐廳。六一居士歐陽修是他們江西吉安老鄉,故以此命名。工商、官僚、士流、道人、軍旅,各色人等來往甚雜。龔鵬程記得父親自己寫的對聯有「高朋滿座」「坐月飛觴」等語。每週末,還有票友聚會,龔父自操琴,天師也常在。
1958年。2歲。
台東阿美族人楊傳廣在東京亞運會,打破紀錄蟬聯十項全能金牌,號稱亞洲鐵人。
龔鵬程後來常以這個例子,說弱勢者善用天賦,也能出人頭地,李白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十項全能、打破紀錄,好像也成為他的人設。「不,你還要看稀有的程度。運動員很多,莫扎特,世界一個就夠」,龔鵬程說。
蔣介石原先提倡陽明學,現在開始推《四書》。本年蔣出版《科學的學庸》,對《大學》《中庸》進行解讀。但整體局勢緊張,「八二三砲戰」開打了,兩岸海陸空總動員。誰還能從容格物致知呢?
但,確實是有,本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四位先生發表了「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港台新儒家正式發聲。
1959年。3歲。隨父母從台北移居台中。
清康熙23年(1684)設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1888年台灣才單獨設省。下設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省會設於彰化縣橋孜圖(也就是後來的台中),1894年省會再移至台北。因此台中曾是老的政治中心。日據時期,台中又為仕紳文化人較集中之地,孫中山、梁啟超、章太炎訪台,都到此盤桓,仕紳成立台灣文化協會,與日本周旋的故事也被人津津樂道。故一般稱台中為文化城。光復以後,省政府仍設在台中。
龔父在台中開的餐館名「斯為美」,用《論語》的句子。生意也不惡,小龔鵬程周旋於人客之間,被大家逗著玩,唱歌、背詩、寫字、嘗酒,以供笑樂。有一次,被烏梅酒騙了,醉倒在軍營裡。
1960年。4歲。
隨龔父讀書寫字,非常適意。但貪得無厭,總要溜去書店和租書攤遊蕩,補充點家裡不讓看的閒書。當時牛哥《牛小妹》、劉興欽《小丁丁》、盧安然《中華兒女英雄傳》、葉宏甲《諸葛四郎》、陳定國《呂四娘》、劉興欽《阿三哥》等漫畫大興。後來龔鵬程替報社採訪牛哥,還談過他這時也看漫畫的經歷。
附近修女看他好玩,拉他入讀天主教聖心幼兒園。所以啟蒙教育就在洋學堂,常在唱詩班,或去教堂做彌撒。
1961年。5歲。
看了日本電影《宮本武藏》,中村錦之助主演,頗受啟發。後來去日本還專程到寫宮本武藏傳記的吉川英治家拜訪。
看得更多的是布袋戲。台灣木偶戲本來學自漳州泉州,唱南管北管,手套進布偶中,故稱布袋戲,又稱掌中戲。非懸絲傀儡。早期皆演《西廂》等才子佳人,優雅緩慢。後來引進京劇,稱為外江戲。黃海岱以後,結合時事,加入聲光化電,人稱金光戲。曾將清代《野叟曝言》改編成《忠勇孝義傳》,大受歡迎。其子黃俊雄1951年創立真五洲劇團發揚光大。仍以北管戲曲為主,但加上流行音樂、機關佈景,並捨棄傳統戲偶,改用較大的戲偶來演出特殊技巧。各地歲時節慶、迎神賽會,都有掌中戲,與真人戲曲分台演出,熱鬧非凡。小龔鵬程對此非常熱衷,到處擠去看,也因此對台灣庶民社會極其熟稔。
另也開始大看武俠小說。一九六〇年代初以迄一九七〇年代中期,是台灣武俠小說全盛期,有強調奇功秘藝與玄妙招式的,如臥龍生《飛燕驚龍》、諸葛青雲《紫電青霜》、司馬翎《劍氣千幻錄》、東方玉《縱鶴擒龍》、慕容美《風云榜》、雲中岳《古劍殲情記》、柳殘陽《玉面修羅》等;有模仿還珠樓主飛仙劍俠的,如海上擊筑生《南明俠隱》、東方驪珠《瀛海異人傳》、天風樓主《雍乾異人傳》等;有非鬼即魔、嗜血嗜殺的,如陳青雲《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燈》等;有用現代文藝筆法的,如陸魚《少年行》、古龍《浣花洗劍錄》等。
龔鵬程沈迷於其間,童子功深,為後來創立「中華武俠文學會」打了底,也養成了俠義精神。
現實世界也在搏殺的想像中整軍經武。台中的新兵訓練中心人滿為患,街上陣陣坦克轟隆而過。有時夜中大集,煙塵蔽天,一節節火車上全是武器。
1962年。6歲。入台中市台中國小就讀。
聽說林海峰是該校校友。圍棋大師吳清源訪台,與林下了指導棋之後,帶赴日本深造。故小龔鵬程很注意他在日本的戰績。
他自己也立刻被學校注意到了,才藻天成,運動會及校園布展需要的書法遂都找他寫。全校一年級教師並曾聯合到龔家餐館宴請龔鵬程的導師,恭喜她得了個「高足」。她當然極是高興,但這高足實在太皮了,終於把她氣哭,辭職走人。
胡適逝世。高陽開始發表其首部歷史小說《李娃》。龔鵬程後來與之相熟,並辦了「歷史文學學會」。
1963年。7歲。三年級
學校說二年級不必讀了,直升三年級吧!課也不用上了,直接在教師辦公室,替龔鵬程準備了一張書桌,自己看書寫字即可。
為什麼?「可能是怕耽誤我;當然,也怕我耽誤了別人」,龔鵬程答。
每晚及寒暑假,老師又都無償額外替他補課。去老師家讀四書、唐詩、章回小說等等。老師高興了,才會專門買西洋翻譯小說、世界偉人傳記、科學叢書、雜誌等來給他調劑。
故他十八歲以前都用毛筆,不寫白話文,是自小養成的習慣。
本年李翰祥導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大轟動,萬人空巷。龔鵬程也去看了好幾回。本來他在家是跟父親唱京劇的,此後則熱聽了許多年黃梅調。
龔媽則喜聽歌仔戲,常帶小龔鵬程去追星。
1964年。8歲。四年級。
繼續代表學校參加全市作文、書法、演講、朗誦、閱讀測驗,所謂國語文五項競賽。讀書有心得,立志做孔子,呼應李白說的:「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一位同學的家長是電懋公司董事長陸運濤,搭機從台中水湳機場起飛,失事。結果電懋倒閉,邵氏電影一家獨大,改寫了香港影史。他家本來假山池亭,常找龔鵬程去玩。一旦荒落,小朋友心裡想必不是滋味。
1965 年。9歲。五年級。
龔鵬程的書桌移入獨立辦公室,享受孤獨。仍獲選為模範生,仍沒怎麼上課。
本年林海峰屢戰皆捷,背井離鄉,一路打上去,成為日本史上最年輕的「名人」。
李行執導了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婉君表妹》,次年又拍了她同名小說電影《窗外》,開啟了瓊瑤的小說電影雙身時代。李行本人在電影界有教父般的地位。其尊翁李玉階則創辦自立晚報,又創天帝教;其兄李子弋為著名政論家戰略家,一門英傑,而對龔鵬程青眼有加。
1966年。10歲。六年級。
仍為模範生,並代表台中市,去台北參加書法比賽。
教育改革新方案出爐,小學生第二年可直升初中,享受義務教育。龔鵬程卻因之前跳了級,所以仍須參加升學考試。
1967年。11歲。初一。
命運,總要在人生某個節點上彈跳一下。
最後一屆初中入學考試,竟加考體育:跳箱、跳繩、爬竿、前滾翻、後滾翻、引體向上、走平衡木 — —龔鵬程暈頭轉向,差點名落孫山。
幸好台中市第七中學剛剛成立,他可以進去開荒。
開學典禮就是發鐮刀割草,其後要常去抓蛇、抓田鼠、抓螞蝗。教室還沒蓋好,所以暫時在腳踏車棚上課。風雨大作,則拆成四組,分別掛在其他班的屋簷下聽講。
這也便於強身健體,一洗體育考得太差之恥。他每天早起去校園抓蚱蜢、打鳥之外,開始練拳。螳螂拳、少林拳、六通短打、七星劍、十二路彈腿、廿四腿擊法、輕功、點穴、鐵沙掌等,一一練來。
大環境也在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成立。下設國民生活輔導、文藝研究促進、中國科學與文明編譯、中國科學技術與發明獎助、國劇推行各委員會,發行孔孟學報、孔孟月刊。蔣介石擔任會長。中學教育,是這個運動的重點場域。開始推行公民與道德、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 —這倒是天賜良機,大大增益了龔鵬程的傳統文化養分,陡添一甲子功力。
黃梅調逐漸遠去,張徹的鐵血武俠電影開始發燒,本年以王羽《獨臂刀》大賣。接著捧紅了鄭佩佩、狄龍、姜大衛等。龔鵬程又每一部都去看。
1968 年。12歲。初二
仍寫字、編校刊、當選模範生。也仍練拳,比武打架,發洩過剩的精力。亦正亦邪,繼續過著雙線生活。國術摸底差不多了,就去空手道館、柔道館、拳擊館練。
台灣所有武術書都看完了,則從香港訂全套的《當代武壇》《武俠春秋》。他讀書的習慣是:一網打盡。
1969年。13歲。初三
呼朋引伴,開始街角巷戰。有時練飛刀,有時去河床試炸藥,也常去藥房配跌打損傷藥。
之所以終於沒完全走上江湖路,是因買書、收羅秘籍、做研究的興趣更大。漸漸地就把武術跟文學、史料、醫學、宗教、哲學完全結合了起來,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做學問基本模式。
後來他寫《武藝叢談》、召集掌門人大會,都是這時打的底。
他成為著名教育家以後,卻常說初高中純粹是浪費時間,建議年輕人都別去讀,愛幹什麼幹什麼去。問他當時何不干脆休學,他則說雙面人生或雙線人生較有趣,人就該亦正亦邪。 — —孔子也亦正亦邪嗎?他卻沒說。
1970年。14歲。高一。命運又彈跳了一下。
豐原高中原只是台中一中的分部,那年忽然獨立了,可以接納龔鵬程。
他每天去趕火車、轉公交,輾轉跋涉到校。
到校後也可能又離校出去玩。火車有條支線進入中央山脈,有時是蒸汽車頭,一進山洞就煤煙嗆人,伸手不見五指。有次,他跟同學跳進山澗裡游泳,書包和衣物還被山地同胞抱走了,光溜溜,難以回家。
本年黃俊雄改編《忠孝節義傳》成為《雲州大儒俠》,首創布袋戲電視節目。造成連演583集,收視率97%之奇蹟。農不耕、市不商,都回家守著電視哭哭笑笑。龔鵬程認為這是發揚傳統的範例。因為真正的傳統,本身即包含所有可能的現代性。他受這戲的影響很明顯:常誤以為自己就是雲州大儒俠。
1971年。高二。15歲。
仍寫書法、編校刊,也仍打拳。李小龍返港,拍了《唐山大兄》,轟動!
1972年。高三。16歲。
李小龍《精武門》在台灣更火,對龔鵬程啟示也更大。他認為《精武門》發揚的民族精神只是皮相,李的哲學和武術其實是對傳統的革命。放棄門派和招數,強調心法(稱為截拳道)和基本動作。基本動作則吸收了拳擊、空手道、柔道和菲律賓棍術。所以已經不是傳統武術,甚至不是中國武術,更具未來性和全球性,也預示了後來綜合格鬥的發展。
次年李小龍《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繼續轟動。香港武術界卻一片嘩然,說他怎麼可以像拳擊手一樣跳起來?但接著,就不用爭了,李小龍死了!
龔鵬程的習武之路便也結束了。
仿效李小龍當然沒必要,如李小龍這樣的綜合創新,雖然也跟李小龍一樣做了許多年,看來卻前途渺茫,至少當時還看不到光。
1973年,17歲,進入淡江大學就讀,大一。
大學聯考前夕,龔代表學校去台北參加中視益智節目《分秒必爭》,打敗若干名校。由於電視還是個新媒體,螢光幕閃閃發光,可把饅頭照成銀錠,故學校覺得很有面子,後來還贈他以傑出校友之名號。
該節目主持人是當時的青年才俊,後來名聲大噪的劉墉。龔鵬程「天下第一才子」的稱呼也是他喊出來的。
虛榮之後,龔鵬程馬上又要面臨命運的彈跳放大招了。啥?忽然宣布採用計算機閱卷,以2B鉛筆塗卡作答。
大家都沒見過計算機,人腦立刻一片糨糊。所以第一堂考數學,第一題是:請問你知不知道這題如果答錯,會倒扣幾分?
天下大亂,中央日報社論痛批:「招生會不可以整人為快樂之本」。龔鵬程他們全班僅他一人考上,提前進入計算機時代。
但進入計算機時代之前,還不免要先進行野蠻化:被送到成功嶺上接受軍訓。軍訓的口號: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
由於會寫文章,磨練甚少。連行軍和實彈演習都未參加,就得了幾個獎回來。只是,賞識他的陸軍總司令於豪章上將次年飛機失事了。
計算機閱卷,分發到的是淡江大學德文系。但仍由人工閱卷的作文幾乎滿分,所以龔鵬程選擇轉到中文系。
那年作文題目是曾國藩《原才》的一句話:「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龔說這題目點明了他的人生方向,應該厚風俗、興人文,而不是去萊茵河畔喝葡萄酒、聽女妖羅蕾萊(Lorelei)唱歌,或去拜訪馬克思故居。「那些,以後再說吧!」
1974年,18歲,大二。
學校裡的氣氛,百花齊放,同時也在交鋒。
龔鵬程擔任詩社社長、孔孟學會會長,參加了國樂社、書法社、京劇社、佛學社等等。
聽美軍電台的熱門音樂節目、讀美國新聞處書刊的青少年次文化,龔鵬程則不甚以為然。李敖寫〈老年人與棒子〉、殷海光病逝、《未央歌》被校園男女寵溺、中西文化論戰等各種文化熱點,更非他所關心。
所謂熱點,是不是悲傷的性慾之假面扮演?小童歌聲唱未央、青年憤怒要奪槍,就是當時該走的路?戒嚴時代,講話的權力,是該爭取,可有沒有講話的能力呀?自我是該伸張,但伸張的是什麼?是空洞的、大大的、重疊著別人影子的我,還是具體的內容?
內容需要沈思、說話的能力需要培養,不必也不能向誰去爭取,只能自己真正潛下來,在硝煙中打坐。
「還有」,他跟我說:「你要自己走,哪怕走小路。人家以為的大路,其實沒有路。」
於是除了修完所有學系課程之外,他還自訂功課,維持雙線人生。像上帝那樣創造,還像奴隸那樣勞動。
大一,他作了《莊子注》,二十萬字,試圖理解一家思想。分莊子學為四系:以老解莊、以儒解莊、以佛解莊、文章家解莊。
大二作《謝宣城詩研究》,十萬字,試圖理解這位李白最喜歡的詩人:謝脁。
1975年。19歲。大三。
作《古學微論》。綜合當時已有的古史研究成果,分析先秦儒、道、名、法、墨、陰陽家之淵源流變。先後兩稿,四十萬字。 — —了解傳統文化的源頭地貌。
淡江、師大、文化、輔仁等校青年教師和學生創辦《鵝湖月刊》,龔鵬程開始撰稿。這刊物後來成為新儒家主要團體和機關刊物,其中許多人也成為他後來辦學的主力。
1976,20歲,大四
寫《近代詩家與詩派》二十萬字。 — —了解傳統文化的結尾狀況。
民歌運動興起。龔鵬程說有些人宣傳楊弦、胡德夫去年開的演唱會,是現代民歌之父。其實不然,是本年淡江大學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李雙澤跳上台大聲質問:「為什麼唱的都是西洋歌?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才打開了民歌新時代。當時有點左派思想,呼喚少年中國,想發揚民族精神;後繼者卻未必能延續,多是賣青春、演愛戀、假憂傷、裝酷去流浪、不知反抗什麼的反抗。1977年以後的金韻獎民歌賽,更是被唱片公司收割了成果,民歌壽終正寢,走向商業。
然而龔鵬程還是認為民歌運動代表了新時代的覺醒。1970年披頭士(The Beatles)樂隊解散,1977年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去世之間,剛好有這空間,讓這個運動冒出來。標示著台灣的民族文化路向要展開了。
我怎麼聽得話中有話,彷彿是說他的時代就要來了?
1977年,21歲。碩士班一年級大學畢業,考入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大學成果豐碩。龔鵬程自己在《國學入門.序》中說:「有些人質疑:國學範圍如此浩瀚,皓首尚且不能窮經,想把國學都弄通了,再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一些東西,怎麼可能?欸!有什麼不可能?不說別人,我自己就淹貫四部、博涉九流、兼綜三教。做到這一步,也不過就花了三幾年工夫。在我大學時期,便已把國學諸領域大抵摸熟了,掌握了中國學問之大綱大本,此後不過漸次精修,並與西學新學相孚會、相激盪、相印發而已。」
其之所以能如此,顯然學校助力甚大,不但毫不干涉,還提供獎學金,圖書館陳列的書若讀完了,亦可隨時進入書庫隨意查書,或要求學校買。中文系的課程與師資更是全力協助他。他兩本《自述》對此已有生動之描述,足以讓人感受到當時師長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天下一樂」的心情。 — —火種需要養護,他們投進的燃料正好。
1978年,22歲,碩士畢業,獲聘淡江大學中文系講師。
寫成《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獲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學位。出版《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
大學畢業前夕,室友林明峪寫成小說《廖添丁》,龔鵬程寫了序。這是台灣講古說書的箭垛式人物,寫的人很多,但他這本被電影公司看上了。遂由林煌坤重新編劇,余漢祥導演成電影。本年上映,名字及海報由龔鵬程題寫。接著並繼續參與柯俊雄、楊麗花兩大巨星演的《林投姐》電影製作,題寫了片名。次年上映。
那時龔鵬程剛出道,出版社給什麼選題都接,編字典、寫傳記、校古籍、改書稿,無所不能。還與林明峪籌備做字畫買賣、成立寫作公司,或深度進入電影製作。
這一切,因獲聘擔任淡江大學中文系講師而暫告一段落,轉入教育界,另唱出一番篇章 — —成為創造者、愛者、破壞者的綜合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講學世界各地,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已出版論著150餘種,包括《文學與美學》《儒學新思》《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微信號:龚鹏程大讲堂。微博:weibo.com/u/110150160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