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潮是退潮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Photo by SpaceX on Unsplash
我有一首寶刀歌說「昨夜秋江暗落潮,無邊風霧壓歸橈。歸來不解金貂醉,猶把書燈照寶刀。」
詩總是意蘊豐富的,所以不能展開講,茲只說點潮流的事。

一、

談到近代思想和哲學,一般都稱為「近代思潮」。因為它還難以稱為思想,只是思想的浪花。而其潮起潮落、來往奔騰,又確如潮水一般,與其他時代比較穩定且有主線不同。
這些思潮是相互競爭的。當時雖有勝負,但是非迄今未定。
例如維新與革命、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當然是後者贏了。可是當時這樣的選擇是否一定好,終究難以斷言。因為君主立憲未必就不能民主,老牌民主示範國的英國就至今仍是君主制,而民主制在中國似乎尚有水土不服的問題,故其中還大有討論空間。
同理,辛亥以後,政體上也有「聯省自治」和中央郡縣制之爭。當時情境,自然是怕聯省自治會使軍閥割據正當化,造成實質分裂。但學理上是否一定只能是中央集權,就還可以研究。
諸如此類,可說數不勝數。

二、

我在台灣成長。現在許多人都以為那時台灣只有國民黨,且設有黨禁,不准成立政黨。其實不然,至少還有青年黨、民社黨呢!
青年黨前身為少年中國學會,是留法的曾琦、李璜,左舜生、陳啟天等人1923年在巴黎成立的。1924年於上海發展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後定名為中國青年黨。自我定位為革命政黨,以國家主義為宗旨。1949年後遷台。
李璜、左舜生、陳啟天等人舊學修養均極好,但其國家主義是揉和費希特與西方民族主義思潮而成的。
另一個社民黨,則以民主社會主義為大旗,由張君勱領導。張是著名的新儒家,但深受英國拉斯基(Harold Laski)和德國憲政的影響。
前幾年,張汝倫曾將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思潮分為兩路:一條以胡適為代表的「西化自由主義」;另一條從梁啟超開始,經「研究系」到第三方面的「本土自由主義」 ,以張君勱為代表。
張氏認為「第三方面提出的中間路線,未嘗不可以說是今天在西方討論的『第三條道路』的先聲」,二者的「根本目標卻是一致的,這就是政治民主加經濟民主,統稱社會民主」。其目標也可以是全體中國人今天奮鬥的目標。
這種論點,就顯示了民社黨雖然弱小,思想上還有一定份量。

三、

放眼整個晚清民國,這類事例可就太多了。
如無政府主義。李石曾、吳稚輝、張靜江、褚民誼、章太炎、劉師培、何震、張繼、戴季陶、劉師复都是早期的推動者。
1911年江亢虎甚至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社會黨。這也是中國第一個以「黨」命名的政治團體。二十年代,各地無政府主義社團多達三十多個,出版刊物七十多種。有共產主義派的黃凌霜、區聲白;也有無政府個人主義派的朱謙之等,波瀾壯闊。
又如基爾特社會主義(Guild Socialism)。梁啟超、張東蓀、梁漱溟等人都曾打起過它的旗號,出版基爾特社會主義叢書、起草過基爾特社會主義國憲法、把羅素請來演講等等。一時潮湧,也頗為可觀。
在新人文主義方面,則20世紀初期,美國白璧德《文學與美國大學》、《新拉奧孔》《現代法國文學批評大師》《盧梭與浪漫主義》等亦震動一時,抨擊歐洲過度放縱,呼籲節制情感,恢復人文秩序。梁實秋、梅光迪、吳宓等都曾受教其門下,深受其影響;歸國以後也大力提倡了一陣。
這些思潮,後來的衰落,一般都認為是競爭不過蘇聯所帶動的列寧主義之故。
但列寧主義之外也還有一個宣揚托洛茨基思想的「托派」。
他們曾成立全國總幹事會,由史唐任總幹事長,陸一淵任宣傳部長,張特任組織部長,在武漢、香港、廣州、北京、哈爾濱等地建立了部。1929年陳獨秀則組織「無產者社」,1930年劉仁靜又組織「十月社」、趙濟組織「戰鬥社」。反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提倡國際「不斷革命」,只把俄國革命視為世界革命之一部分。

四、

這些潮流,特徵之一,就是「潮流」。
跟衣飾、化妝品一樣,是時尚、是風潮。一時興起,真如春花怒放、紅蕊燒天,但風過去,也就過去了。春歸,更無覓處。
就是主張的人,也無定見,往往隨風搖擺,變來變去。如梁啟超說今日之我常要否定昨日之我。
事實上,這種情況從廖平以來已然。一個人動輒三變五變。
像梁漱溟就寫了《我對於心理學上見解的變遷》《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我們政治上的第一個不通的路》《我們政治上的第二個不通的路》等書,走來走去,走不通就變,變到後來,以為是最後覺悟了,其實還是要變。在儒學與佛學間,更是同樣游移不定。
其他像熊十力本來是佛教唯識學,後來變成儒學新唯識論。劉師培本來革命排滿,後來保皇。陳獨秀本來鼓吹學歐洲,後來倡議學蘇聯,又後則悔之;本來要廢漢字,後來則寫《小學識字讀本》。……這樣的名單可以不斷開列下去。
時尚化的同時,是唯新是騖。思潮等於新潮,好不好無所謂,新就是好。大家都如時尚女郎追逐新款式那樣,搶著掛上新的標籤。新青年、新唯心論、新民主主義、新生活運動,求新求變,以擺脫保守、守舊、古老、傳統、落後的印記。
如此求新求變,自然就淺薄,因為來不及深化,也不需要。
思想既成了服飾和化妝品,這一百多年當然就姿態很多,意義甚少。傳統學問已經愈來愈生疏,引進的西方新潮,也只是潮頭三尺浪花而已。真在思想上能與西方頡頏的,一個都沒有。
引進新潮的明星們,皆是掮客或批發商,有些會稍作一點本土化處理,有些則根本省略了這些手續。
他們經常吵來吵去,但常常是爭論歐美蘇日哪家產品更好些,或把各種思想的戰場搬到中國來繼續吵,又或爭辯誰才是是某家思想之正宗(如前面談到的托派與斯大林主義之爭。二、三十年代社會史大論戰,六十年代美學大論戰等等,即是「誰才是真馬克思」之爭)。這類例子也無處不在。
如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與「學衡派」之爭,就是彼此對西方的理解不同,學衡諸君較近於新人文主義。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時,則丁文江指出:「張君勱的人生觀,一部分是從玄學大家柏格森化出來的」「西洋的玄學鬼到了中國,又聯合了陸象山、王陽明、陳白沙高談心性的一班朋友的魂靈,一齊鑽進了張君勱的『我』裡面。」張君勱也反唇相譏,指出丁文江抄襲皮耳生。
看起來,有點像買辦互毆,令人哭笑不得(從這個意義上說,九十年代以後興起的國學熱、國學家、傳統文化業者,就還真有些是沒入近代思潮之門呢!大抵荒江老屋、抱一二遺經以說蒙學而已,是常以不懂西學自喜自詡的門外漢)
買辦互毆的結果,往往所得並非真品,而是仿真的劣貨。
如「科學與人生觀」論戰中主張科學的胡適、丁文江、陳獨秀、瞿秋白等人,表現出的是科學嗎?不是,是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惟一的知識、科學方法是獲取知識的惟一正確方法。哲學、藝術、歷史、宗教、道德和社會科學,要麼應被同化為科學,要麼將被排除,不存在也不該存在。 — — 這種謬論,正是打著科學旗號的偽科學。
不幸被這些偽品餵養著的人們,仰望這些帶來新潮時尚的掮客,欽敬不已。現在網上稱這些人是「帶貨女王」「時尚達人」;過去我們則稱胡適、丁文江、陳獨秀……等等為「大師」。

五、

時尚化、新潮化、淺俗化、掮客化、偽劣化之外,還要看思想的環境。
思想猶如商品,在西方生產出來了,需要有掮客、留學生、買辦輸送到中國。傳輸來了以後,還需要宣傳、銷售、售後服務、組織並鞏固客戶。
宣傳和銷售都有商場業務的競爭、衝突及效益問題。
這在商場上會具體形成商戰,在言論市場上也同樣論戰不斷。由於都訴諸顧客,故商場上的各種爾虞我詐、合縱連橫、爭名奪利、營銷策略,均出現於思想領域。
這些手段、爭吵、罵戰,雖都與思想之銷售有關,卻不是思想,只是些伎倆。
可是它關係到思想的流通和盛衰。許多商品不是不好,而是銷售不得法、不得力。反之,某些產品不怎麼樣,卻因緣際會,賣得特別好。
每個人想必都曾在我們周遭看到過無數這樣的例子。而其成敗,既有天時、地利、營銷手段等等之差別,也還有思想外部力量之因素。外部力量,指錢、權和暴力。
一個商家,若資金雄厚或善於運作金融槓桿(如孫中山、康有為),它的產品當然就很容易打敗其他競爭者。何況這百年來的思想競爭,還不乏國外資本直接操作 — — 如第三國際 — — 或資助代理人呢!
同理,某主張某主義,想要壯大或實踐,若得到政治力量之支持,當然也就容易成功得多。近代思潮多依附於政團,即是此理。依附之不足,便自己朝政黨發展,建立組織,直接奪權。
奪權主要靠「力」。所謂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是來說理的。因而秀才遇到兵,才會有理說不清。
近代各種思想之背後,幫會、軍閥、政黨、政權的支撐乃是如影隨形的。 — — 當然,秀才終還是有用。槍桿子出政權之後,喝彩的任務、其所以成功的理由、「替天行道」的大旗,都需要他們扛起來。
思想是「理」,天時地利和營銷構成「勢」,政治力是「權」,武力和財力是「力」。
四者能合,當然好,可是合得來嗎?生產思想者,能同時做銷售?拉幫結派,每天算計權、錢、形、勢者,思想與人格能不受斵傷?理本來是評量、論斷權和勢的;現在卻反過來,誰得勢、誰有權,也就是「誰的拳頭大誰有理」,那還需要思想嗎?
幾十年論戰不休,而最終「萬馬齊喑究可哀」,其原因如此。

六、

晚清以降,還有一個大眾文化得勢的現成空間,促成了上述的思潮發展。
晚清媒體革命,爆發的報刊、雜誌、大眾通俗讀物井噴現象,常令分析者把它跟「啟蒙」聯繫起來。沈醉在知識分子用小說、哲學、藝術啟迪民智的自我炫耀、心理暗示中,竊喜不已。
其實這都如公雞自誇牠叫起了太陽。近代報刊乃是商品,媒體乃是企業,服務於教會、商家、政團、黨派、無甚知識的小市民。其共同點,不是啟蒙,是媚俗與魅俗。
媚俗者,阿諛附從世俗;魅俗者,更會誘惑世俗社會庸眾更往下走。更羶、更色、更腥、更消閒、更遊戲、更無恥、更消費、更以平庸俗惡為當然,甚至正義。
從《消閒報》《遊戲報》《福爾摩斯》《茶花女》到現在的《E周刊》等無良媒體,大眾化、俗惡化從未停止其腳步。
媒體當然也是近代思想的載體或傳播渠道。但媒體提供的不是經典、嚴謹論述,而是大眾可以消費的材料。這是它的本質,因為它也要「活著」。
如果群眾不買單,什麼大師經典都要下架。故它提供的是話題,讓人可以街談巷議、眾聲喧嘩;而非深思熟慮、鞭辟入理之正論。
就算譯介思想巨著,也必淺嚐即止,否則觀眾就看不下去。勉強嘗個新鮮以後,也必須趕快換換口味,否則便要膩了。影藝界不斷炒作明星八卦、話題緋聞並推出新人,同樣是這個道理。
如此這般商品化、大眾化的時代,其非思想家時代,還用再說嗎?

七、

(一)
可是我們近百年之思潮,最可哀或最詭譎之處,我覺得還不只在這些地方,而在於走出了一條學西方卻又反西方之路。
反西方,不是指用傳統文化反西方。大家常以為這是一個問題,其實不。傳統早被打趴了、已被革了命,哪有能力反西方?
前面已說了,近代思潮間雖有爭論,可是開火各方都是用洋槍洋砲的。
五四之前,嚴復之古文、康有為之維新、章太炎之革命、劉師培之《國粹學報》、乃至整個國學運動,王國維魯迅等等,是後來講傳統文化的人的主要淵源,可哪個不是取徑於日本和歐美?
五四之後,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彈別調者,「學衡派」接續新人文主義;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引入佛學。熊與張君勱還有近於柏格森處。
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對中國哲學之闡發,貢獻最大,而也都是從西學轉手的(沒有西學工夫的錢穆,其實只是因民族文化感情被敬重,實質思想貢獻甚小。考證方面,說老子在莊子之後、《孫子兵法》是孫臏所作等等都是笑話。義理部分,雖心儀宋明理學,可是又不懂佛教又不懂道教,析理也欠深入,往往停在史事史料層面上,並沒提煉出甚麼思想。晚學盲言,讀來徒然令人神傷)
所以,不要再想像有一種「文化保守主義」或傳統主義在對抗新潮。大家都是新潮之波,一波又一波。
可是這麼努力隨波逐流,我們的整體流向卻是跟西方大異其趣的。
(二)
不明白這一點真是非常有趣,讓我舉個例子。
劉鍾靈《20世紀初期中西現代詩歌交流探微》曾說:
美國二十世紀初期,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新詩運動,其中的主力軍是以龐德為首的意象派和以T.S.艾略特為代表的象徵主義詩歌。但他們具現代性的創作手法卻來源於東方,中國的古典詩歌為意象派所大力推崇。而在中國,幾乎在處於同一時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新詩誕生了,它的產生和發展卻來自西方詩歌的譯介與影響。
這個對比與反差多麼有意思!可是他的結論是:「二者在20世紀初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不是中西文學交流史上的盛事。」
稱為盛事,是只著眼於交流。可是交流之結果是什麼?是西方取我們傳統之長,發展了他們的詩。我們則打倒了自己的詩傳統,說那些只是死文學、貴族文學、山林文學;然後去學那從中國學來的美國意象派和象徵主義,說這就是我們的新詩。
這其實還不只在美國。龐德他們本來就活動於美國與歐洲。
20世紀初,歐美詩歌只是「對濟慈和華茲華斯模仿的模仿」,故龐德及英國詩人托馬斯.休姆、理查德.奧爾丁頓等人要反對它。俄國也一樣。最重要的女詩人阿赫馬托娃,也深喜中國詩,翻譯了《離騷》和大量李白李商隱詩。
— — 那麼,你說,打倒西方如此推崇、學習的傳統中國詩,而是盛事還是哀事?
(三)
再來看戲劇。
1906年冬,李叔同、歐陽予倩、陸鏡若等留日學生在東京成立春柳社,次年演出了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並仿照日本新劇(即日本人引進的西方戲劇)的樣子,摒棄唱腔,改用口語對白演繹故事。這被認為是現代話劇史的開端。
這年王鍾聲也在上海組建了第一個新式戲劇學校。1910年上海又成立了新劇團體:進化團。
標榜新劇、進化,目的就是要打倒舊戲。他們認為舊戲野蠻,也反對最有傳統意義的唱,故稱為話劇、文明戲。
1918年6月,更大的砲火來了。由胡適輪值編輯的《新青年》推出「易卜生號」,「新文學及中國舊戲」為標題。提倡易卜生主義,大罵舊戲。錢玄同、周作人、劉半農都很激烈,帶動了中國戲劇的全面新潮。
罵舊戲、學西劇,很熱鬧,但怎麼樣呢?陳獨秀說得很清楚:「尊論中國劇,根本謬點,乃在純然囿於方隅,未能曠觀域外也。」
怎麼?不是學西方嗎,何以陳獨秀批評他們「囿於方隅,未能曠觀域外」?因為他們跟本沒搞清楚西方當時的思想及方向。
那時,歐洲的氣氛正是學習東方。故1935年梅蘭芳率劇團赴蘇聯演出,才會引起轟動(說來荒謬,舊戲之成就高峰其實在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對它的惡詬絲毫不起作用)
2015年中國戲曲學院「紀念梅蘭芳1935年訪蘇演出八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謝爾巴克夫.瓦吉穆《梅耶荷德的表演藝術對東方傳統戲劇經驗的借鑒》則說明梅耶荷德借鑒遠東傳統戲劇創立了「音樂喜劇」的概念。認為梅蘭芳不僅使梅耶荷德的藝術理論和實踐得到了確證,還直接影響了他的詩化喜劇《聰明誤》。
更重要的,是當時正在蘇聯訪問的德國布萊希特。
現在,一般都說世界戲劇有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蘇聯戲劇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和梅蘭芳為代表的三大表演體系。這當然有點自我吹噓。但布萊希特見到梅蘭芳確實深受影響。
他那有劃時代意義的「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 Effekt)則與梅蘭芳最有關係。Verfremdung在德語中具有間離、疏離、陌生化、異化等多重涵義。布萊希特即以此革新歐洲的現實主義傳統。
他以反傳統出發,後來成了西方的主流。本雅明、羅蘭.巴爾特、阿爾都塞等都對他的思想多有闡發。在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抵抗的思想資源的意義上,他和貝克特的劇作發生的影響同樣巨大。後現代戲劇思潮也常認為布萊希特是後現代劇場的開拓者。
這一大堆事,都是胡適那批推動戲劇新潮的人所看不到的。他們「囿於方隅,未能曠觀域外」,還抱著老掉牙的易卜生和話劇,孜孜不倦地想啟蒙、改造舊戲呢!
八十年代以後,「國內對於引進布萊希特戲劇和其表演理論是非常熱衷的,布萊希特理論也藉此得以廣泛進入中國的戲劇表演教育體系中。」但仍是把它當成新潮、西潮。不去追遡布萊希特戲劇思想的中國傳統淵源,反而繼續用以改革中國戲,「湧現了很多試圖運用布萊希特的表演手法來改造中國戲劇的嘗試。」
(四)
再說電影。
二十世紀電影藝術的革命性進展,是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代表人物是蘇聯的愛森斯坦。
這種手法,來自他對漢字的理解。而他本來就喜愛中國戲曲藝術,梅蘭芳去蘇聯時,蘇聯對外文化協會出版《梅蘭芳和中國戲劇》來迎接他,即收了愛森斯坦《梨園仙子》一文。看了梅的演出後,愛森斯坦又替他拍攝一部舞台紀錄片《虹霓關》。
(五)
這也說明了當時西方主要是想從中國學點東西以發展自己,跟中國人學西方(學自中國的)東西以打倒或改造中國相反。
什麼都這樣:引進西醫,就是要打倒中醫;引進西方法律,就是要改造中華法系;引進西方政體,就是要打倒封建帝制;引進國學運動,就是要整理國故,清算、打鬼;引進西方文學,就是要文學革命;引進西方哲學,就是要用西方哲學框架、術語及觀念來整理、評判固有思想……。
引進的,常是西方學自中國或深受中國傳統啟發的;或者常是西方人對啟蒙運動、工業文明、科技發展、現代社會有批判、有反省的。可是我們不管,一律視為現代思潮,一律用來打倒、改造我們的傳統,以為這就可以改變現況、可以讓我們現代化。

八、

新文化運動百年,我們主要的思潮動態即是如此。以為這就是學西方,喊得震天價響,卻與西方根本南轅北轍。
其中的關鍵是:我們是滯後性學習,西方在批判創新。
西方的崛起,從文藝復興開始。掙脫神權;大航海,發展殖民主義;接著是啟蒙運動,進一步反教會、反封建;工業革命,建立科技化、工業化、都市化的現代文明。
由於十九世紀以後西方侵略我國日甚,所以我們深感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壓制下的痛苦,開始「師夷長技」。先學科技、制度,再學思想,尤其關注盧梭、康德、洛克、孟德斯鳩、黑格爾。
我稱這是滯後式學習,是刻舟求劍式的。根據船上刻的標記去找掉下的劍,殊不知船早已開遠了。
因為自十九世紀後半葉以來,西方思想已有很大進展,仍在康德、洛克、孟德斯鳩、黑格爾那裡摸索,早已落伍。
而歐美這種進展,又是批判性的。一方面延續舊路,政教分離、世俗化、理性化、工業化、商戰、都市化、科技化,高舉達爾文主義,進步再進步。一方面批判這五百年根本走錯了路。
十九世紀末,歐洲由「蒸汽時代」進入到「電氣時代」,糧食增產、日用消費品需求的增長,刺激並鼓勵了製造方法的革新和新興市場的發展,提升了歐洲的製造能力,促使歐洲建築業、交通運輸業、通信業等領域產生了巨大變革。資本主義體系大繁榮,但其內部種種矛盾也開始激化。
兩種思潮迅速崛起。一是民族主義,推動了國家權力的發展。英國、俄國、法國以及新獨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紛紛進行殖民擴張,甚至巴爾幹地區的新興民族國家也加入搶奪帝國的行列,新帝國主義遂成為新民族主義的表現。
二,是工業革命後,工人階級迅速擴增。如何緩和勞資矛盾、改善工人處境,成為大問題。一種思路是促使各國政府通過法案來改善;或讓工人階級更積極地爭取權益,懂得通過工會和將勞工團體組織起來;或者,讓工人階級翻身,打倒資本主義社會。總之,社會主義思潮及運動蓬勃興起,馬克思思想即屬其中一支。
這兩種思潮構成的總體環境底下,各文學、哲學、藝術、史學分支當然還各有表現,但這兩者最重要。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思想既促使各國加劇侵略我國,也促成了歐戰。社會主義思潮則促生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及共產國際,帶動世界革命,要推翻資本主義現代社會。
所以這是個新時代,在這兒需要重新檢討之前的思路,質疑過去所提倡的一切,例如理性、科學、國家、工業化、都市化等等。轉向非理性思潮、生命哲學、人文主義、宗教、詩性與感性。

九、

相比之下,我們的心靈仍震懾於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的「歐洲現代文明」。以理性、科學、民主、建國、現代化為目標。
歐洲流行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當然也曾風行一時,馬克思思想甚至籠罩一切。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批判,被轉換成反美帝及反資產階級,而不是反資本主義這種現代社會,所以到現在還在追求現代化。
那些質疑、批判、反對現代的非理性思潮、生命哲學、人文主義、宗教、詩性與感性也都是要排斥的。
而其實,十九世紀後期發展出的這些反省、批判,才最有意思,逐漸帶出了後現代以及二十一世紀的新未來。邪惡的現代社會之癌,沒裹脅住西方,使之如史賓格勒所說「西方之沒落」,即因它有此內在的平衡力量和反省火花。
我們沒有,引進且占主流的,恰都是老掉牙且要被打倒或已打倒的。所以,原以為西潮是盛大的新潮,現在才知是蒼涼的退潮呢!
「昨夜秋江暗落潮,無邊風霧壓歸橈。」 — — 如此潮流,焉能示人歸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道家生活方案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整理國故之厄爾尼諾現象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龔鵬程先生日記摘抄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鄉土中國論是反陷阱的陷阱
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近代登山史上最傳奇的一顆早殞之星──《寧為一日猛虎:艾利克斯.麥金泰爾與他的生命之山》艾利克斯非常清楚與雄心相伴的危險,但風格能與之抗衡。那是一種輕量方法與投入之決心的混合。輕量獲得的速度能降低高海拔攀登的危險,這在許多案例中都是事實。風格與雄心的結合,造就了某些世界極限高峰上的驚人壯舉~
Thumbnail
avatar
臉譜出版
2024-04-17
近代世界的變革與新的生活觀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活明白, 特別是許多發達國家, 工作半年,玩半年, 車子能開就可, 房子租或買都無所謂, 特別是疫情過後, 覺得人生短短幾十年, 可不是給貸款做牛做馬. 也不是給老闆賣命, 更不是來受罪受累的. 大家開始意識到享受生活的重要, 感受人生, 為自己而活才對.
Thumbnail
avatar
Justin Lee
2024-01-28
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 咖啡甜點皆出色的円豆珈琲|北海道‧札幌友田收藏非常令我驚豔,完全沒有想到可以同時看到夏卡爾、畢卡索、米羅、哥雅的作品,其中有許多版畫作品。友田喜多雄(版畫收藏者)是詩人和兒童文學家,他捐贈給近代美術館約 2000 多件的版畫。
Thumbnail
avatar
喬安納
2023-11-09
國泰航空近代的三種飛機塗裝演化史!請訂閱【飛火米】YouTube頻道!謝謝大家! 這是國泰航空近代的三種不同飛機塗裝! 好懷念以前出國搭國泰的日子! 台北飛香港! 香港飛旅遊目的地! 旅遊目的地飛香港! 再從香港飛回台北! 每次出遊要看四次機上安全示範影片! 影片開頭的音樂都背起來了! 想起來都會笑!
Thumbnail
avatar
飛火米
2023-07-17
一探近代辜家望族舊居~鹿港民俗文物館提到鹿港,相信大家想到的就是鹿港老街和天后宮等古蹟建築(台灣古蹟巡禮(十三)~鹿港古蹟一日遊:天后宮|龍山寺|文武廟 )。這篇要來介紹的雖然未列入古蹟,但也是具有百年歷史的辜家舊居『鹿港民俗文物館』(鹿港當地語稱:大和大厝、民俗館)。
Thumbnail
avatar
Hi 我是珊德拉
2023-06-22
近代東亞史第四講:冷戰地緣政治的形成今天我們所碰到的大多國家或國際上的重大議題,其實都是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所累積形成造成的結果。
Thumbnail
avatar
陳智豪
2021-08-09
近代東亞史第三講:日本帝國主義與亞洲現代化運動在上一講當中我們稍微提到了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在全球的現代化方面所帶來的變革之內容,而日本做為亞洲唯一晉升歐洲帝國主義列強之列的國家,其主要使命便是透過模仿歐洲帝國之殖民政策和外交活動模式,已達成日本帝國在亞洲的地域稱霸。
Thumbnail
avatar
陳智豪
2021-08-02
近代東亞史第二講:近代秩序在遠東的輸入東亞走向近代化的契機乃在歐洲社會自十五、十六世紀以來的殖民運動,並在十八世紀以後走向帝國主義運動,然而不論是殖民主義還是帝國主義,西方向全球的擴張都都不是哪個強權打從一開始就對全世界所進行的「擘劃」。
Thumbnail
avatar
陳智豪
2021-07-22
近代東亞史第一講:近代史的結構對於近代史的定義,我們往往因循西方學術界的普遍認知,認為「近代」的源自英國工業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這樣的認知雖然因帝國主義的全球擴張而普遍適用於全世界,但對於非西方地區的人來說,這套歷史發展的過程不僅有時差性,甚至在近代的發展過程中也往往有別於西方地區的發展模式。
Thumbnail
avatar
陳智豪
2021-07-14
近代東亞的國家統合運動我們身處於東亞海陸之中心,自然對於有關此一地緣發生之事無法置身事外。如果說那使得今日東亞地緣政治處於極度不穩定且緊張狀況的,是由所謂「民族主義」( nationalism)的衝突作為表象。那麼,梳理這一民族主義衝突之脈絡的工作,必然也會是認識當代東亞地緣政治境況的重要途徑。
Thumbnail
avatar
陳智豪
20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