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灣人其實本來就不愛進戲院看電影,看了統計數據,這幾年台灣人進戲院的數字是上昇了,但是在全世界,就是前段班後面、後段班前面。整體來說台灣電影的發行、放映產業是不振的,抵制某部電影,其實很像抵制買書,本來就沒什麼人看書了,再抵制,也很難證明抵制有沒有效。 2.大部份的台灣人去戲院都是純娛樂,不是去欣賞電影,裡面演什麼不重要,挑片通常都是跟風、趕流行,甚至經常到了戲院才臨時決定要看哪片。像《花木蘭》這種廣告從去年就在打的,很難不吸引台灣觀眾的眼球。 3.我這幾天去幾間大戲院看別片,發現《花木蘭》做的蠻大,還有「花木蘭套餐」之類的行銷,就買套票送爆米花、飲料,食物的包裝都是劉亦菲拿劍要捅人的照片。台灣人很買這種電影行銷的單,票房要壞也困難。還別說兒童、青少年觀眾,父母很難不理會他們的「糾纏」。 4.《花木蘭》已經註定要賠錢了,這部片花了兩億美元拍,看樣子是很難回收。現在只能寄望中國市場,但是在中國的口碑似乎也不好,加上經濟不振、景氣蕭條,一般民眾不進戲院,中國市場也沒辦法指望。 5.如果《花木蘭》口碑差到一個程度,連以後要指望版權費收入,都會有困難,因為爛片會爛到連盜版都沒有人想看,但目前為止還沒爛到這種程度,在爛番茄、Metacritic、IMDB甚至豆瓣的評價都算中庸,大致是4/10~6/10的分數,但不曉得是不是網軍洗出來的。 6.《花木蘭》從迪士尼買下版權,籌備到拍攝、發行、上映,大概經歷了五年左右,那個時候中美關係還好的很,也沒有香港、維吾爾的問題,會碰到這些政治問題,也是迪士尼始料未及的。 7.曾拍過《北國性騷擾》、《鯨騎士》、《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等關注性別、少數民族議題影片的Niki Caro,八成會很訝異這片在政治上引發的爭議,她想拍這部片也只是覺得這片有性別意識在裡面,誰知道後來出了那麼多狀況。 8.《花木蘭》在台灣賣那麼好,與其罵台灣人沒有政治意識,不如想辦法提昇台灣人欣賞電影的鑑別能力,好萊塢隨便塞一部水準中庸的大片,在台灣都能賣翻,要不是因為疫情,搞不好兩個禮拜就破億了,而這種事還不是第一次,這才是我們該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