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交待的─《車頂上的玄天上帝》

2023/11/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直接講結論─很難看。

我是在某社工專業團體招待特映會看的,因為免費,好像也沒什麼可囉嗦,但浪費了我兩個小時,想想就不值得。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開拍的起點,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電影傳奇」─「某個資深電影工作者,想把自己的珍貴的人生記憶搬上螢幕,經過長年的努力,終於美夢成真。」類似的故事造就了很多台灣電影(包括不少劣品),總之,再怎麼感人的故事,要搬上螢幕,還是需要功力。

導演黃文英是藝術設計起家的,且多次獲得電影獎項,但初執導筒,雖然在畫面質感跟藝術、場景方面沒什麼問題,但故事與戲劇線的缺失一覽無遺。

既然是導演的人生回憶,電影中充滿在地─嘉義元素可以理解,所以整片像嘉義縣市觀光宣傳片,兩地的重要景點大概都拍進去了(林依晨最後跟周渝民在嘉義園福康安紀功碑前分手那幕,我還在想畫面中的烏龜/贔屭,是不是有什麼性的含意?)。雖然電影裡台語比例不低,為什麼幾無嘉義腔?包括女主角和她的父母,對話中都沒什麼嘉義腔。

片名叫《車頂上的玄天上帝》,但整片看完,看不出「玄天上帝」對女主角的意義和影響,只有祖父一再說,這尊神明保祐了我們家族六代,所以很重要。但是祂到底怎麼影響了女主角的人生?陷入感情或事業的危機時,玄天上帝怎麼支撐她度過?電影實在沒什麼著墨,也看不出玄天上帝重要性。

如果玄天上帝這麼靈光,為何讓祖父兩度承受事業從零開始的厄運?又當她陷入事業困境和感情衝突時,會不會質疑「玄天上帝怎麼沒有保佑我」?

全片最大的硬傷還是那些「1970年代瓊瑤愛情片」對話,十分彆扭,尤其本片幾個主角─林依晨、周渝民、阮經天、張孝全,都拍過愛情電視劇或電影,會讓人有錯覺─《車頂上的玄天上帝》是加長版的偶像愛情劇?文藝腔對白現實生活中,要是真的這樣講話會彆死人,也讓強調「在地」、「本土」的元素大打折扣。

電影還有很多台灣片的通病─支線過多導致結構鬆散,很多故事後面不了了之,包括女主角的兩段感情莫名其妙的結束了,而那部為了祖父的精神,所拍電影後來怎麼了也沒交待,女主角的生涯就在「我要搬回嘉義」結束了。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本質上就是「交待」,除了導演對自己心願的交待,可能還包括出資方(像電影快結束前某房仲斗大的招牌置入)、嘉義縣市政府的補助(所以裡面很多觀光元素),更大的交待是對社會,因為本土化、在地化、台灣意識現在是主流價值,導演就七拼八湊的把很多元素都倒進去,包括歷史的、宗教的、語言的......,日本時代現在很夯,好,就拍梅山地震跟美軍大空襲,甚至連滿州國人來台灣都有;宮廟文化現在也很流行,ok,就把嘉義受天宮放進去。拍片者甚至可以說:「你們看,我這片很本土喔,有日本時代,又講了那麼多台語,還加上宮廟文化,連沒多少人知道的滿洲國和台灣的關係,我都放進來了,夠有誠意吧!大家要進戲院捧場喔!」導演對這些元素,顯然理解很有限,因此這些歷史或文化背景,跟故事發展變成了沒有意義的平行線,只是裝飾品,非常可惜。

當然本片也不是全無賣點或可觀之處,林依晨背部全裸就「誠意滿滿」,雖然她跟周渝民的感情開始的莫名其妙,最後也草草結束。而這樣一部平庸的作品,可以變成金馬影展的開幕片,實在令人佩服片商的「功力」,希望票房別太淒慘,好歹成本能回收。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